《老師的10個對不起》序

書序:遇見一位名叫「老師」的好朋友

文/吳念真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四、五十年前念小學的孩子好像都接觸過一本「課外讀物」,書名叫《愛的教育》,也許當年鄉下的小孩除了課本之外,可以讀到的書不多,所以直到現在印象依然深刻。

書裡的主角是一個義大利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他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他的家庭和學校生活、描繪他周遭的師長和朋友,以及平常日子裡他所遇到的種種事件,和身邊的人對這些事件的反應所帶給他的感受。

直到現在始終記得的是,書裡頭那幾個老師和父母的「樣子」──那種以理解的態度和自然流露的愛去對待孩子(包括「壞」孩子)的樣子。

記得,是因為書裡的大人和當年我們所接觸到的大多數嚴肅到令人「畏」而遠之的父母和老師截然不同;書裡的他們好像從沒帶教鞭上課、從沒大聲責罵或打過小孩,他們還會跟小孩如同朋友聊天一般溫柔地講話,講跟功課毫不相關的話,而那些話讓一個四年級的義大利小朋友「安列柯」深受感動,甚至因此得到啟發和安撫、慰藉的同時,卻也讓一個正在閱讀的台灣小孩感同身受。此外,正在閱讀的他們甚至還多了一種感覺叫做「期待」──期待明天天亮的時候,他們的老師和父母都會變成書裡頭的那種「樣子」。

當年讀過那本書的孩子應該不少,而且多數的他們都早已成為別人的父母,或許也有許多人選擇成為教育工作者,但,他們是否都因此成為自己曾經期待過的那種「樣子」?

未必。

多數已然老去的我們都清楚整個社會是由不同的個體所組成,也都理解每個不同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有不同的特質,未來也必將有不同的人生歷程和選擇,然而一旦面對自己的孩子或學生的時候,我們卻很容易忘記、甚至不知不覺地以單一的評斷標準要求他們成為那種我們所「期待」的人,而且理由通常只有非常專斷的一個──我們是為你好!

自己在結婚之初就決定只要一個小孩的理由非常單純:我知道做父母很難,因為「教育」很難。

我曾經認真地想過:當自己都還是一個不斷犯錯、還在摸索人生的意義和方向、還對世界的未來充滿疑惑、還需要隨時「受教」的人,憑什麼去「教育」一個跟你的性別、性格、興趣,甚至連成長背景都可能完全不同的人?

因為知道當父母很難,所以決定把孩子當成忘年之交一般的朋友,是彼此的人生路程上可以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的陪伴者;因為是朋友,所以沒有階級與成就區分的要求;因為是朋友,所以不存在壓力或緊張關係;因為是朋友,所以在難免犯錯的時候可以彼此諒解、彼此包容。

記得孩子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的那個晚上,他走進書房拍拍我的肩膀說:從今天起,你可以少累一點啦;從今天起,你不用再給我零用錢。

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從此他將獨立,將為自己所選擇的工作和生活負責了,所以我也很認真地跟他說:我也要謝謝你,謝謝你在過去的日子裡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憂慮和負擔。

之後我們像朋友一般地聊天,說他成長過程裡的點點滴滴;他說他會想起一些老師,一些因為講了、或者帶引他們做了一些與功課全然無關的事,但卻讓他終生難忘的老師,他說:「我不一定記得那些讚美過我的成績的老師,但卻一直記得好幾個在我犯了大錯之後卻選擇原諒我的老師!」

我不否認當時自己幾乎是熱淚盈眶地看著那張已然是一個大人了的孩子的臉,不過讓我感動的不是他的感性和真誠,而是覺得這個孩子何其有幸,在他競爭激烈的求學過程裡,竟然遇到那麼多我們不認識的,名字卻都叫做「老師」的好朋友。

我不知道孩子的那些「朋友」到底做了哪些事、講了哪些話讓他感動、受用,不過下一頁開始的這本書不僅讓我、也必將讓你瞭解,讓你同樣感動、受用。

在讀過《愛的教育》四、五十年後的今天,一個台灣的老師以週記的方式記錄了他教學過程中與許多朋友如何相處,如何彼此陪伴、依賴、諒解、包容的點點滴滴,而這些性格、興趣、生活背景都全然不同的朋友,在他心裡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他們叫做「我們的孩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秘密花園,只屬於他個人:那裡蘊藏著他的宗教信仰、國家信念、政治信條。我不能強行闖入,也不想這麼做…
  • 在雷曼破產一週年之際,許多人開始檢討,當時美國財政部不去救它,是不是對的?
  • 雷曼關門僅僅25天,但此時波爾森和柏南克對全球股市大規模暴跌感到震驚。這個將他們逼到國會求援的大麻煩,如今嚴重程度遠比估計的大了好幾倍,儘管政府已伸手救援,世界各地的證交所仍爆發災難…
  • 中共當政六十年,前半期倒行逆施,天怒人怨;後半期官商勾結,官場腐敗。獨霸權力的共產黨已經淪為一個無惡不作的利益集團。憑借暴力專政的硬實力,和賄賂收買、欺騙洗腦的軟實力,打造起一個「中國崛起」的表象,對抗全球民主化浪潮。中共政權的統治奧祕何在?
  • 不追洋物,主題非關西方文明,而是觀看與感覺那個時空下,「人」與「事」、「地」交會,所展現具有時代風的世相人情,許多還深藏、綿延到當代。
  • 王永慶事業輝煌,是台灣人的一代傳奇。關於他的故事,莫不從「赤貧」講起,都說是父親給了他兩百元,讓他在嘉義開了一家小小米店,才有日後的台塑王國。
  • 為了尋愛,為了學習愛與體會愛,我來到這世上,學習這一門特別的功課;原本貧乏無愛的心靈,一點一滴因為愛而豐富起來。
  • 試著長大,試著理解,即使愛讓你淚流滿面,也要繼續相信。

    ──珍‧維查奇瓦

  • 每一件事情的背後,大抵都有一個故事,呂旭立基金會的成立也不例外。22年前,呂旭亞和我──也是當時呂旭立基金會最初的發起人──在短短一年之內分別失去生命中最摯愛的人。
  • 那年她才33歲,高瘦、秀氣、害羞、安靜,絕頂聰明,從小到大都以資優生的光環名列前茅,求學路上就讀的是第一志願的學校和科系。和她相比,我簡直像個一無是處的笨蛋。長大後,我們常一起旅行、爬山和健行,從事極耗體力的活動。綠島之後,原本下一個行程是要赴峇里島的,沒想到她在綠島就跟我分手說再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