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系列:梨園領袖 雜劇班頭關漢卿(一)

【元曲大家】關漢卿的散曲本色

作者:蘭音
明 仇英(款)《東坡寒夜賦詩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3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元代《錄鬼簿》的輓詞中稱他:「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簡言之,就是雜劇第一的意思。民國時期,學術大師王國維也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的元曲作品,不僅在同時代備受推崇,歷經五百多年的時間考驗後依然熠熠閃光。他是元代最傑出的曲壇風流才子,一生創作雜劇六十多種,幾乎占據整個元代十分之一;他的七十多首散曲,無論從數量還是藝術成就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難得的是,他集編劇、導演、演員等多重才華於一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頂級藝術家。

謎一樣的生平

這位藝術大師,在元代百年歷史上堪稱第一人,然而史料記載的其生平事蹟,不僅簡略,還多有出入,讓他成了「話題名人」。比如關漢卿,只知其字,不知其名;他的籍貫,有大都(北京)、祁州(河北安國縣)、解州(山西解縣)等說法;還有他的生卒年,是否是金朝遺民,又卒於何時?隨便摘出某一點,都是需要學者們多方考證卻又爭論不休的話題。

關漢卿集編劇、導演、演員等多重才華於一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頂級藝術家。圖為宋 雜劇人物圖。(公有領域)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關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金末元初人。出身醫戶,可能在金朝供職於太醫院,金亡不仕。行醫是關漢卿的本職工作,而創作元曲只是他的愛好或是維持生計的一條出路。其實,他的性格中有種玩世放浪的詼諧,以及疏野不羈的灑脫,似乎就是為藝術而生的。元末學者熊夢祥就形容關漢卿:「生性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他早年生活在繁華的大都,進行戲劇創作,成為「玉京書會」的領袖人物。他和知名曲家王和卿、楊顯之、費君祥相交,常常在一處推敲劇本,品評作品。他也和民間藝人結下深厚情誼,比如當時最著名的女藝人朱簾秀。關漢卿為她寫下套曲《一枝花·贈朱簾秀》,以「富貴似侯家紫帳,風流如謝府紅蓮」等詞藻華美的句子,盛讚其美豔與才藝。

還有一些史料提到,關漢卿才華橫溢,卻命運坎坷,懷才不遇,於是擯棄仕途,粉墨登場,在嘲風弄月的詞曲、雜劇中走過笑傲塵世、不屈不撓的一生。《祁州志》中記載關漢卿的一樁異事,說他因高才博學而艱於遇,於是取材《會真記》而作《西廂記》,抒發內心憤懣——這又引出《西廂記》作者之爭的懸案。

然而,劇作還沒脫稿,關漢卿就去世了。由於生前心願未了,他的棺木常常傳出幽咽的哭泣聲。生前醉心創作,身後亦不忘其志,關漢卿對元曲傾注了無限心血,方能成為當仁不讓的元曲行家之首。

自傳式的散曲代表作

或許歷代評論家、學者的表述,尚不能塑造出一個鮮活生動的關漢卿形象。他最著名的一支散曲,幾乎可作為本人的自畫像,這就是套曲《一枝花·不伏老》,以誇張、老辣的調侃式筆調,描述自己流連勾欄、攀花折柳的浪子生活,實則展現作者作為書會才人的百般才藝。結尾一段最為精彩: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套曲《一枝花·不伏老》,描述關漢卿流連勾欄、攀花折柳的浪子生活,盡顯其桀驁不馴而又詼諧豁達的性格。圖為明 仇英《人物故事圖冊》之《竹院品古圖》。(公有領域)

這大概是最具「曲味兒」的歌辭了,這裡沒有張養浩式的憂國情懷,也沒有馬致遠那樣的詩詞意境,它將市井語言的生命力、鋪陳筆法的充沛氣勢發揮到極致,創造出自由活潑而且率意灑脫的風格,盡現作者以苦為樂、百折不撓的桀驁,以及汪洋恣肆、一氣貫而下的豪情。

這段唱辭從起句便給人強勢的精神力量。「銅豌豆」本是元人對狎客的一種稱呼,關漢卿用以自比,其實代表了那些書會中聲名不顯、混跡青樓、為生計奔波的落魄文人,就像那奉旨填詞、淺斟低唱的詞人柳永。作者用五個形容豆類的詞彙做襯字,賦予銅豌豆倔強不屈、特立獨行的品行。同時,他在曲中詼諧地自嘲、自勵,表達了熱衷雜劇藝術的堅定信念。

第二句更是不凡,因襯字的加入創造了元曲中字數最長的句子。它和首句一起,緊密鋪排十個三字詞,讀來鏗鏘有力,極具緊張急促感,體現出作者不為世俗所容的焦躁與憤慨;它們嵌入長句,形式上錯落有致,抑揚頓挫,洋溢著搖曳生動之趣味,更有一種奔流無際、蕩氣迴腸的氣氛。

接下來,作者用兩大段排比文字,全方位展現自己的藝術品位和各項才藝。他玩的月、飲的酒、賞的花、結交的美人,或風雅或名貴,這從側面反映了作者對藝術的完美追求。他擅長吹拉彈唱、吟詩作賦,還有圍棋、蹴鞠等十八般才藝,無所不精,既是風月場的高手,更是編寫戲曲的大家。

最後,作者繼續運用排比、對仗等手法,表達了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放棄煙花路、即停止創作的決心。語言誇張老辣,表達了平民戲劇家為藝術創作九死不悔的氣概。當時的文人,或者屈尊求仕、或者遁隱山林,而關漢卿卻走了有別於傳統文人的另類藝術道路,並以書會才人的身分為傲,同時用一種嬉笑怒罵、及時行樂的態度認真生活。

在那個年代,關漢卿也是一個失意人,但他不甘沉寂,在元曲中找到了馳騁才情的天地,但這種努力註定是草根的,名不見經傳的。熱情奔放的文字背後,卻有著關漢卿在精神道路上踽踽獨行的孤獨和悲涼。因而這支曲子是歡樂的,也是悲壯的;是高昂的,也是感嘆的;是及時行樂的,也是憤世嫉俗的。這是關漢卿的本色寫作,寫出了元曲的特質,也寫出了一代之風尚。

與《望海潮》異曲同工的散曲

《太和正音譜》這樣評價:「關漢卿之詞,如瓊筵醉客。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他的作品,就像一席瓊漿玉液、美味佳餚組成的盛宴,讓人陶醉其中。他的風格,也不侷限於疏野不遜的本色派,豪宕外向的關漢卿,亦不乏俊逸秀雅的名篇。

關漢卿下江南,來到杭州,遊覽繁華富庶、山水秀麗的古城,飽蘸筆墨寫下詞采華茂的套曲《一枝花·杭州景》。圖為清 徐揚繪 《姑蘇繁華圖》局部。(公有領域)

元滅南宋後,許多北方文人南下遊歷,關漢卿時近晚年,亦是「不伏老」成為其中一員。他來到杭州,遊覽繁華富庶、山水秀麗的古城,飽蘸筆墨寫下詞采華茂的套曲《一枝花·杭州景》,讚美杭州的民物康阜和自然風光。前兩段這樣寫道:

普天下錦繡鄉,寰海內風流地。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水秀山奇,一到處堪遊戲,這答兒忒富貴。滿城中繡幕風簾,一哄地人煙湊集。

【梁州第七】百軒街衢整齊,萬餘家樓閣參差,沒有半答兒閒田地。松軒竹徑,藥圃花園。茶園稻陌,竹塢梅溪。一陀兒一句詩題,行一步扇面屏鹽。西鹽場便以一帶瓊瑤,吳山色千疊翡翠。伍良,望錢塘江万頃玻璃。改變清溪綠水,畫船兒來往閒遊戲。浙江亭緊相對,相對著險嶺高峰長怪石。堪羨堪題。

這段曲辭抓住杭州兩大特點進行鋪敘,一是人煙稠密,熱鬧非凡;二是山奇水秀,處處皆可欣賞吟詠。語言通俗生動,描寫、抒情、議論並重,全面再現杭州之美。若刪除曲中襯字,這支曲子和柳永的《望海潮》相較,簡直就是宋詞翻版。或許兩人命運有相似之處,關漢卿才會在柳永詠唱的地方,寫一曲風格相似的曲子,向先人表達敬意吧。

這兩部作品的寫作層次亦有共通之處。開篇都是鳥瞰杭州全貌,點出其地理位置和風流韻味,進入吟誦主題。之後,《望海潮》亦先後從都市繁華、西湖秀麗兩大角度細緻描摹杭州風光,只是在結尾處加入對地方官的讚美,體現出干謁詞的特質。

關作在婉約細膩的文風中,又有自己的特色。「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一句,緊隨錦繡風流的描述之後,溫柔旖旎中平添幾分歷史的滄桑感。他筆鋒又一轉,視野轉向城中,道路四通八達,樓閣鱗次櫛比,竟是寸土寸金,無半點空閒處,三兩句便勾勒古城繁盛。城中更有松軒竹徑、藥圃花園、茶園稻陌、竹塢梅溪等豐富多姿的景觀,當真是一步一景,無處不能吟詠,令人目不暇接。

賞過城中心,作者將目光轉向城外的自然美景:西郊的鹽場好似白玉,蒼翠的吳山彷彿翡翠,萬頃錢塘江如琉璃熠熠流光,江水上還有點點畫船往來遊蕩。江邊的亭台,臨水對山;人在亭中,青溪碧水、峻嶺怪石,一切造化盡收眼底,足以讓作者欣羨不已、吟曲紀念。

這支寫景的散曲,在闊大的框架下,充滿清新細麗的描述。作者的眼睛就像電影鏡頭,時近時遠,搖來走去,依次展現杭州城的妙處,也將作者對杭州的驚歎和迷醉之情,傳神地表達出來。

作為元曲大師,關漢卿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除以上兩部風格迥異的曲辭外,他擅寫詼諧智慧之作,如《四快玉·閒適》:「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飢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臥。日月長,天地闊,閒快活!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意馬收,心猿鎖,跳出紅塵惡風波,槐陰午夢誰驚破?離了利名場,鑽入安樂窩,閒快活!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麼!

更有多情善感之作,如《碧玉簫》:「膝上琴橫,哀愁動離情。指下風生,瀟灑弄清聲。鎖窗前月色明,雕闌外夜氣清。指法輕,助起騷人興,聽,正漏斷人初靜。」讀來皆是入骨入心、傳唱百世的佳句。

關漢卿所生活的金末元初時期,唐詩的高峰早已遠去,宋詞的創造力也到了強弩之末,在文壇凋零之時,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元曲如異軍突起,重振中華文學。關漢卿就崛起於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正如王國維所說的,「關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他飽讀詩書,又不沿襲前代珠玉,在元曲中鑄造了一個頂峰。關漢卿的本色和文采,足以煊燦百代。

點閱【元曲大家】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代偉大的雜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大都人(一說河北省祁州伍仁村人),大約生於元太宗年間(1229—1241年),卒於大德年間(1297一1307年)。據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他曾任太醫院尹,可能是醫生。邾經在為夏庭芝《青樓集》作的序中,認為他是金朝遺民,在元朝是不允許走仕途之路的。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為一時之冠。”他擅長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詩,會琴簫。這些便於熟悉舞臺,接觸演員,瞭解觀眾的活動,為他從事雜劇創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實踐經驗。
  • 「六月飛雪有奇冤,迷中世人看不透,還以人心誤天機,天示異象警深淵。」被讚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關漢卿以其《感天動地竇娥冤》的雜劇廣為人知。《錄鬼簿》記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但家世祖輩行醫的淵源卻無法滿足他豐富多樣的才華,更不能滅息他居於強權暴力統治下的正義之火,因此留下了一齣齣動人心弦的雜戲傳世。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背井離鄉的人,總不免生出天涯之嘆。這份濃郁的鄉愁如何排遣,是飲一杯濁酒,還是灑兩行熱淚?元朝的失意文人,卻飽蘸筆墨書寫一支小令,僅僅二十八字卻成為一篇千古絕唱。
  • 如果馬致遠僅以清麗典雅的散曲,就成為元曲第一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他在元曲的雜劇領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據史料記載,馬致遠共創作雜劇十五種,傳世七種。這些戲曲,也有鮮明的馬氏風格,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評讚的經典。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古人常用飲食味道評論文學作品,那麼元曲屬於哪一種味道呢?《錄鬼簿》將其比作「蛤蜊味」,形容元曲輕靈活潑、自然不造作的風格。《曲論》則概括為「蒜酪味」,一股辛辣刺鼻而又香甜醇厚的混合風味,瞬間撲面而來。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元代文人,不乏風流倜儻、博學多才之輩,喬吉卻是難得的「才貌雙全」的翩翩才俊。《錄鬼簿》中讚他「美容儀,能詞章」。而翻遍整部書,幾乎再無人因顏值得到類似的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