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文士「俊逸鮑參軍」 詩歌以書寫不平事

作者:蘭音
圖為明 張翀繪《東閣觀梅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他是庭院中詠梅吟霜的寒門書生,也是江畔登高撫琴的悲秋文人。他生於動盪亂世,懷抱治世理想,卻長年輾轉宦遊,難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筆下的詩文,多慷慨不平之氣,奔湧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聲。

他成了詩人中的「狷者」,於浮華纖巧的詩壇中,獨辟俊逸勁切的詩風。他就是被稱作「俊逸鮑參軍」的南朝詩人鮑照。

以梅作歌 詠梅第一才子

鮑照,字明遠,生於書香之家。其妹鮑令暉是能詩文的才女,他本人更是南朝劉宋時期舉足輕重的文士,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他的傳世詩作二百餘篇,題材涵蓋擬古、詠史、山水、贈別等方面,代表他的文學成就與精神風貌。

將梅花作為言志抒懷的吟詠對象,以樂府舊題《梅花落》歌詩的鮑照大概算得上是第一人。圖為冰雪中的梅花。(Fotolia)

清冷幽靜的小院,雜樹叢生,隱約可見一個孤獨清瘦的書生——鮑照。他面帶愁容,徘徊嘆息。忽然一樹寒梅映入眼簾,風姿綽約、凌霜而立,他彷彿看到了才情洋溢卻又身世坎坷的另一個自己。《詩品》評鮑照:「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淹當代。」梅樹彷彿是與鮑照心靈最為契合的知音,讓他不禁縱聲吟唱: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諮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花無霜質。

梅花香自苦寒來,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偏愛的題材。描寫梅花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詩經》。然而將梅花作為言志抒懷的吟詠對象,以樂府舊題《梅花落》歌之的鮑照大概算得上是第一人。

這首詩以問答吐心聲、對比為褒貶,道出了詩人對梅花的鍾愛。「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諮嗟。」庭院中萬紫千紅的花樹,他不屑一顧,唯獨對著梅花嗟歎不已。起首開門見山,直抒心懷,表達對梅花獨一無二的喜愛之情。詩人用一「偏」字強化了情感的獨特,也象徵著自己與俗世濁流格格不入的孤傲姿態。

「問君何獨然?」詩人假託雜樹口吻自問,為何如此這般特立獨行,不為世俗所容?他接著闡發梅樹的可貴品質:「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霜露嚴寒中,梅樹能夠開花結實,在嚴酷的環境中依然活出最美好的樣子。

「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詩人繼續解釋,那些雜樹只能在溫暖的春風中搖曳,在和煦的春日裡綻放;但在凜冽寒風中只能零落成泥,徒具梅花般外形,卻沒有它抵禦風霜的品質。

詩人以樹擬人,用耐寒之梅比喻潔身自好、清高孤介的君子,用中庭雜樹比喻虛有其表、內無操行的士人。鮑照讚頌梅樹的品格,也為梅樹的處境惋惜。他正是從梅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個出身貧賤卻胸懷遠志,滿腹才學卻沉抑下僚的寒門文士。

鮑照曾為自身遭遇而苦悶、悲憤,但是他不甘沉寂,繼續為實現理想而努力求仕,正如一身傲骨,無懼霜露的梅樹。凌寒傲雪的精神,是梅之天性,更是詩人形象的化身。梅樹即是鮑照,鮑照即是梅樹,兩者在詩中達到完美的融合。見梅如見自己,梅樹讓鮑照鬱結難解的情懷得以宣洩,徬徨無助的內心得到安定,也帶給他無限勇氣,面對現實種種逆境。

仕路難行 鎔鑄組詩名篇

鮑照的人生,為何如梅花一般,處於嚴寒霜露之中呢?他生活的南朝,是一個長期分裂而動盪的亂世,也是士族受衝擊、寒門掌機要的變革時代。出身低微的寒門子弟,飽讀詩書的文人學士,大多渴望匡時濟世、建功立業。鮑照自然懷著熱忱的奮飛之心,從二十多歲起,到五十一歲殞命於亂軍之中,他終其一生輾轉於諸王幕府,尋求仕途顯達、實現抱負的機遇。

然而現實帶給他沉重的打擊。鮑照雖以文學才能受到幕主讚賞,卻長年擔任普通的文學侍臣或其它低層官職,不得馳騁才華、一展抱負。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境遇,造成鮑照憂憤悲慨的一生,也鑄就鮑照詩歌的獨特風骨。他筆下的詩章,總是迴盪著沉鬱悲切之情。

或許人生之路艱難困頓,鮑照對樂府詩中《行路難》一題,總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寫下雜言組詩《擬行路難》,成為其俊逸詩風的重要代表作。《擬行路難》共有十八首,非為一時一事而作,而是時間跨度二十多年,敘述對象涵蓋寒門子弟、羈旅遊子、思婦、士卒等。它從不同角度書寫壯志難酬之怨憤、歲月蹉跎之悲惻,其中以第四、六首最為典型。

《擬行路難》其四,以流水無定發端,生動地折射出眾生各異的命運軌跡:「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緊接著作者看似勸解在世人:「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人各有命,何必為此嘆息哀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他也嘗試借酒消愁,怎奈吟唱起《行路難》,難抑悲慨之情,竟使歌聲中斷。結尾處筆鋒一轉:「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作者含蓄地解答了無法「自寬」的原因:人非草木豈能沒有壓抑、憤懣的情感?

然而他徘徊、猶豫,最終以「不敢言」收束,暗示了作者感懷之事,乃是無解的人生困境以及重大的社會問題,也就是他空有才華卻仕進無門的悲劇。作者似答非答,使得全詩意藴豐富,餘味無窮。

主人公回歸平淡的家庭生活,這對於雄心萬丈的有志之士來說,無異於鵬鳥折翼、人生虛度。圖為清 黃慎繪「人物故事圖」局部。(公有領域)

再看其六,作者的情感從深沉低迴轉為奔騰激越。「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開場便先聲奪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刻劃出一個拔劍擊柱、慨然長嘆的士人形象。「丈夫生時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原來他被迫罷官還家,不能再大展鴻圖,心情極度鬱悶、幽憤。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主人公遠離叱吒風雲的舞台,回歸平淡的家庭生活,與開篇的激烈場景形成鮮明的反差和衝突感。這對於雄心萬丈的有志之士來說,無異於鵬鳥折翼、人生虛度,心中起伏不定的情緒也更加強烈。

他試著向歷史先賢尋找慰藉:「自古聖賢皆貧困,何況我輩孤且直!」古時候的聖賢之輩有過困頓潦倒的經歷,何況自己又是個孤立無援、剛正耿直之人!「孤」,既指出身寒微的時運之孤,也展現了清高自守的品德之孤,作者在書寫心中抑鬱不平的同時,也闡明了貧賤不移、堅定初心的無悔信念。全詩情感充沛,有淋漓豪邁、雷霆萬鈞之勢,寫出了天下寒士的心聲。

人生際遇 化作山水情懷

鮑照是創作樂府詩的名家,無論詠物還是代言,都抒發了抑鬱之苦和不平之鳴。而他大半生在外宦遊,或登臨送目、或行旅駐足,飽覽風景各異的山川風光,留下許多描摹山光水色的詩作。鮑照也成為繼謝靈運之後,又一位大力發展山水詩的重要詩人,而最能代表其詩風及成就的,是他借山水題材抒寫清怨悲鬱之情的作品。

圖為明 居節繪《山水冊之江南新雨》的圖畫部分。(公有領域)

他四十多歲時,隨荊州刺史赴任,途經湖北武昌,登上黃鶴磯。遼闊蕭索的秋江景色,觸動了他仕途不順之苦及行旅漂泊之思,一首《登黃鶴磯》由此誕生。「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葉落江寒,風舞雁飛,作者首先用明白如話的十個字,完美營造出「洞庭波兮木葉下」般清冷惆悵的意境。

「臨流斷商弦,瞰川悲棹謳。」他面對滔滔江流,彈奏起悽厲悲愴的曲調;他俯瞰滾滾逝水,聆聽悠遠飄邈的漁歌。琴弦承受不住他滿腔悲愁而斷裂,歌聲在秋風中迴盪愈顯哀怨,更加重旅人愁緒。

接下來作者圍繞「悲」字,描寫登高所見、所感。「適郢無東轅,還夏有西浮。三崖隱丹磴,九派引滄流。」作者從武昌前往江陵,家在東方,故前二句描寫江上不見沒有東歸的船隻,只有西行之舟。後二句則說,家鄉方向的三崖被重巒遮蔽而不得見,只能悵望眼前縱橫交錯的江流。作者句句寫江水,又句句不離家鄉,那刻骨鄉情早已融入山水之中。

「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遊。豈伊藥餌泰,得奪旅人憂。」最後四句借用典故吐露怨情。作者的心緒,就像舜妃淚灑竹枝,為自己漂泊半生、大器難成而悲慟;又像漢女去、珠佩失,徒留一分對家鄉、對未來虛無的幻想。「藥餌」當作「樂餌」,出自《老子》「樂與餌,過客止」。末二句是說作者怎會因為音樂和美食而快樂,忘記離鄉遠遊、漂泊無定的無盡愁苦呢?

鮑照觀山水,發掘出與自己極為契合的寒涼悲鬱之景。「隱隱日沒岫,瑟瑟風發谷」,夕陽西下,風聲蕭瑟,襯托出他內心的孤寂與憂愁;「霮䨴冥寓岫,濛昧江上雾」,霧氣籠罩,山隱水茫,照映出他對國運與個人前途的茫然惶惑的心境;「騰沙鬱黃霧,翻浪揚白鷗」,風霧起卷,沙騰浪翻,激盪起他積鬱難平的慷慨之情,彷彿山水都在為他悲歌。

鮑照懷奇才、存遠志,然而生逢亂世,有志難伸,卻以雄渾之姿、沉摯之性,在荊棘般的險途中譜寫出大量情真意切、氣骨遒勁的名篇。他的詩作,是其坎坷際遇的寫照,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他也最終成為南朝詩壇獨具風骨的詩人。@*#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人告訴我們,前四種解憂之物,不是最好的消愁工具,裁悲減愁之法,不如還是聽我唱首面對人生憂苦真相的〈行路難〉吧!
  • 中庭雜樹多, 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
  • 東晉時期的一場雪,因浸著那個時代的風流氣韻,顯得格外晶瑩澄澈。那場雪降臨在山陰,讓出身世家大族的王子猷,驀然生出了吟詩之興和訪友之心。
  • 開談魏晉名士,總有一個風度翩翩的身影揮之不去。他醒時,巖巖如孤松之獨立;他醉時,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手揮五弦,目送歸鴻,是他最詩意的瞬間;柳下打鐵,自食其力,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秋冬時節,朔風呼嘯,竹林凋零,青青子衿失了顏色。在這一年,竹林七賢的兩位靈魂人物——嵇康和阮籍相繼離世。動盪的魏晉時代,名士少有全者,史書形容「同日斬戮,名士減半」。更有後人說,嵇、阮之後,再無名士。江山代有才人出,歷朝歷代的名士層出不窮,只是少了嵇、阮那樣的人。
  • 那是建安末期的一個盛夏。以博學多藝聞名的邯鄲淳,作為曹家三公子的座上賓,正在欣賞一場演出。台上的主角是一個盛裝登場的胡人,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十八般技藝看得人眼花撩亂。胡人笑問:「邯鄲先生覺得如何?」
  • 在漢魏之交的動盪年代,一個有才無貌的文藝青年,將如何開啟他的人生傳奇?彼時董卓亂京,挾持皇帝遷都長安,這個心懷大志的青年,也被迫遠離舊日京華。在古城長安,青年首先拜訪了地位顯貴的文士蔡邕。蔡府車馬填巷,賓客滿座,主人蔡邕一聽到有個叫王粲的年輕人登門,顧不得招待客人,來不及穿好鞋子,倒拖著鞋跑去迎接他。
  • 這是一幅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畫作,畫中主體是一隊艱難前行的人馬。略去了時空環境,我們依然能從人物貂冠胡裝的服飾,以及藏頭縮身的神態,感受到塞外的凜冽朔風和漫天黃沙。
  • 說起古代的帝王詩人,你會想到哪一位?是「秋風起兮白雲飛」的漢武劉徹,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魏武曹操?「洛陽女兒名莫愁」的梁帝蕭衍,還是「故國悲涼玉殿休」的徽宗趙佶?
  • 近二百年歷史的南朝,偏安煙雨江南,卻締造了綺麗詩文,上承魏晉風骨,下啟隋唐氣象。這其中,出身皇族的蕭統,居儲君之尊,納才學之士,唱和詩賦,編纂文集,成就六朝以來最繁榮的文學盛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