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水:獄中隨筆(3)

楊天水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5日訊】二十.人性和宇宙是一體的

今日對盡心﹑知性﹑知天又有些新的理解-孟子的原意大概是這樣﹕人通過修養能接近或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也是自然界(即包括人在內的宇宙-天)中的一個必然規律。因為人性也是宇宙中一物﹐故修養達道的過程﹑方式﹐也是宇宙(天)中的必然(客觀)存在的方式。古代思想家大概想從這個角度﹐將“盡心知性”認為是宇宙中的必然過程﹐即知道了盡心心性﹐把握其具備為善的傾向﹐這種認識力及心性的能動傾向是客觀存在的﹐認識到其客觀存在﹐也就是領會了必然(客觀)規律﹐即知天。其潛詞是﹕不要以為擴大善端是不可行的﹐其實它不但可行﹐且為宇宙中必然之事﹐只要專心致志﹐反觀心性的特徵與規律﹐就會發現心性的活動規律無非是宇宙(天)客觀規律的一部份而已。孟子的意思同樣也有這樣的意思﹕人為趨善不是什麼違背自然之理的事﹐因為人是天(宇宙)中一物﹐當然人的自身的法則也必是天(宇宙)中的法則。天又具有自然而然的含意﹐故發揮主體功能﹑擴展其善端也是自然的(即必然存在的)傾向﹐就是說人的這種積極發揮主觀(心性)能動力的行為不是由什麼外力強加于人的﹐而是人天性中就存在的符合宇宙法則的傾向。由專心認識心性自身﹐到把握心性具備客觀必然的趨善性與能動性﹐等於完成了對普遍真理的認識﹐即等於完成了“知天”。

晚睡前又對“盡心﹑知性﹑知天”進行反思﹐努力想鬧清孟子的原意。心得如下﹕“盡心”﹐即充份運用心的思維功能﹔“知性”﹐即認識到人性的真相及規律﹔“知天”﹐即領悟自然而然的客觀法則。因為人性是天(宇宙萬物)中的一種特殊存在﹐故其特性也是普遍法則普遍特性的一個表現而已。故而知性即為知天﹐即認識到特殊事物的屬性的客觀必然性也就等於認識到了宇宙萬物的普遍特性。孟子此說要求人窮盡思維能力﹐了解﹑認識人性的真實面目﹐以達到對其中包含着的普遍法則的認識。孟意含有這樣意圖﹐即要求人由近及遠﹐由特殊到一般﹐由相對到絕對﹐把握人性能夠由擴充善端﹑清心人欲﹑修養陶練而至佳境的必然性質。在思孟看來﹐人與天(自然)同為宇宙中的存在物﹐從根本上具有相同的規律性。天道(無生命物的屬性﹑法則)與人性(某種生命的屬性與法則)本為宇宙一體中的不同部份﹐都具有自然而然的(即必然的)性質。人性既然是天(自然)中一物﹐故天(自然)的特性人性也必具備。故曰知性為知天。這種企圖在天人間找出絕對法則的思路是人類思維的一個規律性傾向﹐即追求形而上學結論的傾向﹐人性有求知的傾向﹐必然就有追求形而上學結論的傾向。但天地萬物的根本特徵是差異與變化﹐因此思維一旦追求形而上學的結論便易陷入困境﹐即結論不能與諸種客體完全同一起來的困境。至此自己想到人類認知與思維能力在認識特殊的具體的事物﹑事理時﹐受客觀實在的決定﹔但企圖尋找絕對法則時﹐受心官自身支配﹐即絕對法則是人心(思維世界)的造物。如果說宇宙中存在絕對法則的話﹐那隻存在於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如果不想以自己學說涵蓋一切的話﹐則各有正確的一面。對二者批判繼承才能產生更公正的新哲學-多元主義的哲學。

如果循着前面的思路理解孟子的話﹐就會覺得他的話並無大錯。孟子的意思無非是﹕人性是自然中一物﹐認識把握人性的真相便等於認識把握了自然中一物的真相。因為人性包含在自然的懷抱之內﹐故而人性的法則當然也屬於天(自然)的法則。但無論如何﹐企圖在無生命界與生命界之間尋找根本的一致性是孟的意圖。可是似是難以如願的﹐因為天是無機的物理的﹐而人是有生命力的能動的。認為不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將人與自然對立起後的結論。然而孟子則相反﹐將人完全看成天(自然)中的一部份﹐即生命﹑意志﹑情感﹑德性也﹐必然是天(自然)中的部份。故而孟子曰知性即知天。其潛詞為﹕善並非外在強加給人的﹐而是自然就有的﹐因此擴大善端﹑實施仁政不過是遵循天道(宇宙的根本法則)而已。事實上這是孟子在為善探索形而上學的根據。

九六年十二月

二十一.勞動階級的鬥爭是合理的

鬥爭似是不同物種間的常規狀態﹐合作似是同類物種間的常規狀態。不同物種為了爭生存資源展開幾乎沒有休止的鬥爭﹔而同類間則大多數時候為了共生而進行合作﹐共同對付天敵與自然界。就人類而言﹐同類間的鬥爭只是階級社會產生以來的經常性現象。但從整個人類的歷史與未來看﹐合作是常態﹐鬥爭不過是短暫性的非常態而已。因為階級社會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是短暫的現象。故而可以說﹐從總體上看人類間相互合作(和平共處)是絕對的﹐鬥爭(相互為害)則是相對的。合作是人類求生存﹑發展的需要引起的。鬥爭是階級壓迫引起的。階級壓迫是剝削階級強佔資源﹑奴役同類﹑滿足貪欲的手段﹐並迫使勞動階級不得不以鬥爭為求生存發展的手段。但勞動階級數量廣大且內部和平共處﹐決定了階級鬥爭的同時和平合作仍是人類求生存發展的一大主要手段。勞動階級鬥爭的目的是促成全人類更好的合作即求得更好的有利於更廣泛的和平共處﹑合作一致的互愛互助的體制﹐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發展。這樣看和平合作成為主流才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才符合廣大的勞動階級的利益需要。

九六年十二月

二十二.專制制度下國民能夠生存是一種奇跡

我父母的那一輩人在數十年前﹐冰天雪地之時尚沒有棉帽棉衣棉鞋﹐只有破舊的單衣夾衣﹔飢餓之時﹐沒有食品沒有熱水﹐只能透風漏雨的屋子裡倦縮熬時﹐有很多時候還必需在冰天雪野中為子女們覓食任憑飢寒的交相侵襲。大自然是那樣的富有慷慨﹐生長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生活資源﹐並且任人利用﹐然而勞動階級的多數人卻時時被困在匱乏的狀態。我的父母以及數以億萬計的與他們身份相同的勞動階級的成員在那樣極端匱乏的環境中能活下來﹐簡直是大自然中的奇跡。

九六年十二月

二十三.我的好朋友早已過世

又想到少年時與我們全家相依為命﹐共歷艱苦日月的那條家犬。它黑白相間的毛色﹑中等身長但略顯健壯的形體﹐時常充滿期待與和善目光的眼睛﹐不斷地重新浮現到我的腦海。它的名字叫黑子。有時它送我上學﹐至半途方放心離去。上高中時每次歸家﹐它都在離家二三百米處迎接﹐擺尾搖頭﹑跳跳蹦蹦的高興勁兒﹐直如天真快樂之童兒。七八年十月三日那晚﹐離鄉赴京求學的那晚﹐似乎它也知道要分手一段時間﹐在我們前往縣城的路上﹐它一直隨行﹐依依不捨﹐兩里路後方止。夜色中﹐那雙明亮的眼睛﹐那低婉的撒嬌聲﹐至今﹐愈來愈使人懷念不已。可惜的是在我們全家人都離開後的七九年新春佳節時﹐被我們原來的鄰居用槍打死﹐以其肉做節日佳餚了。鄰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窮困﹐過年實在缺少食物。至今我深為自己當時沒有將帶走的念頭而內疚﹐更為沒有保護好少時好友而慚愧。後來聽鄰人說﹐自我們全家離開故土後﹐黑子不吃不喝﹐整天魂不守舍﹐不到一個月﹐便耳聾眼花了。那一定是焦急所致﹐與它朝夕相處﹐一起忍受貧困煎熬的家人突然失蹤了﹐怎能不令它焦心呢﹖對它那是喪親的痛苦啊﹗一想這些﹐淚不能禁。時間愈久﹐對黑子的懷念之情愈深愈濃。人與犬都產產生如此深厚的友愛之情﹐世間還有什麼能阻礙住博愛的難關不可攻破呢﹖愛黑子﹐不僅因它與我們一道度過漫長的春季﹑炎的夏天﹑稍得溫飽的秋季以及寒冷無情的嚴冬﹐還因為它是勞動階級的一員﹐更因為它是勞動階級家犬的代表。勞動階級的家犬是勞動階級的一員﹐它們同勞動階級一起受難﹐即勞動階級挨冷受餓﹐它們就挨冷受餓﹔也同勞動階級一起享樂﹐即勞動階級喜慶豐收時﹐它們也格外歡欣﹐在田頭院中﹐手舞足蹈﹐跑來跑去﹐勞動階級過節之時﹐即使在物品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仍抑制不住樂觀向上的精神﹐於是它們也隨之興高彩烈﹐並分享僅有的比平時稍好些的殘湯剩飯。總之勞動階級的家犬是勞動階級的親友﹐與勞動階級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結下了深厚的階級友情﹐它們象勞動階級一樣值得愛戴﹑尊重。它們幫助勞動階級看護家園﹐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給人類的生活作出不可低估的貢獻。在人類家養動物中﹐還有哪一種動物能那樣心領神會地與人交流感情﹑交流動作與言語的信息呢﹖黑子﹐我的好兄弟﹐勞動階級的好兄弟﹐已永遠回到它的故鄉了。它來自永恆的宇宙的懷抱﹐又回到了那裡。願它永得上帝的慈愛。

九六年十二月

二十四.偉大的人默默無聞

十八日上午翻閱雜誌﹐深為一則故事感動﹕某人﹐六0年生﹐幼患痲痺症而致下肢雙殘﹐少喪父﹐及長(至七八年)母亡﹐爾後依雙拐擺煙攤支撐兩弟妹之生活﹐風雪不能墜其志氣﹐病疾未能挫其恆心﹐含辛茹苦﹐歷經萬難﹐拉扯弟妹個個高中畢業﹐成家立業。其妹上學期間﹐日日接送﹐未有忽疏。這才是中國人群中偉大的人﹐與之相比﹐所謂的名家﹑名星﹑名人以及權貴富豪之流﹐黯然失色。閱讀期間﹐一人數次失聲于閱覽室。多少年來的如下思緒再次涌進心頭﹕勞動人民最偉大﹐他們才真正是歷史的脊樑﹐他們供養了人類﹐沒有勞動人民那些所謂的英雄豪傑﹐都得成沒娘的沒好長兄的孩子﹐都得被凍死餓死。與勞動人民相比﹐那些所謂的名家﹑名星﹑名人權貴﹑富豪等等﹐不過營養土上的好看的蘑茹。真正地熱愛勞動人民要突破很多難關﹕首先要不為外表蒙弊﹐因為外表上勞動人民穿着普通﹐甚至襤褸破爛﹐一身汗味﹐長相也不及有閑階級富態白晰﹐滿面紅光﹐同時還可能出口帶些粗話﹔其次得認清有閑階級及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全是勞動階級那些粗手﹑弱肢的勞動成果﹔最後還必須確立並推廣良知﹐即確立並推廣不忍之心(又叫惻隱之心)﹐或者說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這是個艱難的認識歷程。一般人往往被歷史的假相迷惑﹐報着英雄史觀不放﹐那是何等的愚昧﹗

九六年十二月

二十五.奇正並用才是取勝之道

晚上讀《唐太宗李世民》。李氏雖為古代少見的明君﹐但與現代文明世界的標準相比﹐其寬容度是極端有限的。晚年征高麗不能全勝﹐也是必然的事。李靖替太宗分析道﹕“陛下以往一向以奇取勝﹐而此次對高麗用兵卻求萬無一失﹐因之而不敢用奇謀﹐因之而步步為營﹐遂遭對方固守險阻所擋。”大凡人一有家業﹐往往貪圖萬無一失而不敢用奇謀奇兵﹐是難免的缺點﹐或曰人有成則趨保守﹐因之而怕冒險。由此看來﹐李靖只見到表面原因而未見到深層原因。然而能見到那個表面原因已是李靖知兵的高明瞭。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庸才書生是不知道正確運用的。

九六年十二月

二十六.動物界仁愛和殘忍並行

電視播放動物世界金雕家庭的親親生活。小金雕在六周之前全身雪白﹐與人類的嬰兒一樣可愛﹐在小金雕離開家庭獨立生活之前﹐雙親負擔其哺育保護之責﹐為了幼雕之飲食﹐雙親忙碌不停﹐去獵殺其它種類的小生靈﹔為了替幼雕遮雨﹐老雕整天整夜地張開雙翅﹐抵禦寒氣的襲擊﹔那些喂食的細節正是動物界偉大母性的縮影﹐直到幼雕足飽﹐老雕才收拾殘渣剩骨﹐以充飢腹﹐金雕家庭的生活完全反映了動物兩大顯著的親情特徵﹕絕對無私的母愛﹑親親之愛以及絕對冷酷無情的種類生存競爭。為了履行前者﹐動物不得不以它種弱小的動物為捕殺對象。這說明動物界的生活高尚與卑下共存。或許這種並存直到生命滅跡時才會退出宇宙。

九七年四月

二十七. 四叢美人蕉的啟示

監樓東西大門旁各長兩叢美蕉﹐西大門口的自春天破土﹐便生長正常﹐至今有一人多高﹐半月前開花﹐淡紅喇叭型花朵坐于花藍之上﹐葉子又肥又大﹐青綠要喜﹔而東大門口的兩叢吐芽之時﹐每夜必遭鼠食﹐後雖經人日夜護理﹐終就先天不足﹐現在只有半人高﹐雖肥頭大耳﹐綠嫩喜人﹐但仍未著花。這四叢美人蕉的差異﹐表明瞭事物的成長或發展都有某種正常的過程﹐若正常過程遭到干擾或者破壞﹐則事物必畸形發展﹑或發育不良﹑或無花無果。由此而使人聯想到表帝國後期中國社會向現代化境界轉型過程中遭內懮外患的干擾破壞而陷入畸形發展。又好比一嬰兒﹐其生命的時期若得正常生長環境﹐則能有健康強壯之少年﹑青年﹐若早期常遭飢寒﹑疾病襲擊﹐復遭暴力打擊﹐則必陷於心體畸形多病而難自拔﹐至少青年晚期﹐縱使良藥﹑美食終日﹐也無法消除其生長過程的早期階段所受挫折遺留下來的惡劣影響。可見世間事物的正常生長期的正常條件是非常重要的。離開那些條件﹐事物便病弱﹑便畸形﹑便不能擁有正常的果實。

九七年七月一日

二十八. 勞動階級的母親們最最偉大

從前曾時常想到這個問題﹐但內心的體驗沒有此階段的體驗鮮明。勞動階級的母親大多與貧困及其系列後果性的困難戰鬥一生﹐她們大多沒有文化﹐沒有外援﹐沒有特殊的技能﹐但是她們有一顆無比善良的母愛之心﹐有無比的責任感﹐有無比的刻苦耐勞的品質。她們從不向困難低頭﹐她們總滿懷信心﹐對未來報着熱望﹐對兒女的愛造就了她們無比堅強的品格。人類誰最偉大呢﹖勞動階級的母親們。相比之下﹐一部份中國知識分子太缺少勇氣﹑堅強信心﹐往往見難而退。中國的現代化需要英雄的品質﹐中國民族需要英雄的品質。

九七年八月

二十九.國土園林化和民主化

最近又反復思考國土林園化﹐蒙﹑疆﹑藏大規模工業化﹐及教育優先化諸問題。這些問題是“中華樂園”或曰“東方樂園”計劃中的幾個部份。中國人為了自己的幸福﹐也為了地球的利益﹐必須將中國建設成“東方樂園”。因此經濟方面首先要解決自然生態的平衡﹐將華北﹑東北﹑西北﹑西藏以及其它地方的荒山禿嶺變成林園﹐讓這些地方長滿果樹﹑林木﹑百草﹐壓住沙化﹐縮小沙漠。森林﹑草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大條件之一﹐讓大地之上長滿樹木與禾草是爭取幸福日月之人群的義不容辭之巨任。每個人都要認真植樹﹐而國家應將蒙古地區﹑熱河地區﹑察哈爾地區﹑晉北﹑陝北﹑甘寧﹑南北疆﹑前後藏﹑青海﹑川西北等地長期租給國民﹐讓他們造林﹑種草以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整個人類必須立即嚴格控制以木材為原料的紙張生產量。只有大地上永遠長滿樹木﹑百草﹑五穀﹐人類從總體上看才會有幸福前景。或者說從人類整體看﹐地球(當然包括國土在內)的林園化是農業得以生存發的基礎﹐而離開農業﹐整個人類顯然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只要風氣一變﹐幾只要制度一變﹐一﹑二十年內﹐中國的勞動者就能愉快地不辭勞苦﹐將中國造就成一個東方大林園。

應在不宜農業之地區推廣大規模工業化運動﹐以上建立合理的工業部局﹐以節省它地區的農業用地﹐以推動那些不宜農業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運動﹐以分散經濟發達區的人口稠密的壓力。要在蒙古﹑陝甘﹑新疆﹑西藏建造四座以上的大型核電站﹐以解決這些地區造林用水﹑工業用水﹑城市生活以及各種產業運轉所需的電力。剛纔所提的諸地區應該是未來“中華樂園”中最大的幾個工業區。這樣中國整體上才具備實現現代化的真實的而非幻想的基礎。

教育優先化是人所盡知的一項有效措施。征服自然﹑利用自然﹑養育自然(即促進生態平衡之行為)﹐要靠人類的辛勤勞動來完成。而要避免勞而無功﹑蠻干胡揪﹐還得要依靠有先進的道德意識﹑有一定的科技知識的人來完成。優先化要求將一切用于不必要的樓堂館所﹑豪華奢侈的公款消費﹐統統用到教育上來。千化﹑萬化﹐都需一個化做基礎﹐沒有這個化基礎﹐無論什麼都必是突變﹑妄想。這個化就是民主化。現代世界歷史的發展實踐證明瞭這一點。

九七年十月

三十.偉大的組織家必定上紮根民眾之中的

前幾天某夜突然更深切地感悟到張角與洪秀全兩批創業者深入基層紮根群眾﹑依靠群眾的務實精神和埋頭苦幹的高尚性及有效性。張及其弟子﹑洪與其同志﹐不慕虛榮﹐不貪享受﹐以各種最普通的勞動為職業﹐深入到中國勞動階級中間﹐與最窮苦的且沒有一絲一毫政治權利的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苦力﹑城市貧民﹑低級職員﹑工匠﹑小知識分子﹑窮教師﹑有正義感的官吏及地主鄉紳等等打成一片﹐在他們當中呼朋引類﹑廣交知已﹐最終將勞動階級中的聰明才智和實幹力量團結在自己的週圍﹐形成了強大的履行社會的力量。近代中國兩大政黨在其各自奮鬥初期也做到了這一點。

九七年十月

三十一.老鼠王國的勤勞

老鼠靠辛勤勞動謀取生存的本領是不容忽視的。近幾周﹐每夜深人靜之時﹐室內必有悉悉嗦嗦的撕咬塑料的聲音。前某夜抽屜中豆奶粉﹑奶粉袋均被咬破﹐老鼠看來花了大量勞動才品嘗到新食物。原來兩粉袋上有書籍和硬紙﹐老鼠咬破小指厚的硬紙﹐拖開書籍﹐再咬破錫紙袋才吃到豆奶粉與奶粉。僅靠它米粒大的牙齒﹐其艱辛勞動之態是可想而知的。從結果看﹐老鼠愛吃奶粉甚于愛吃豆奶粉。

昨天中午剩下半盒魚湯未倒。飯盒無蓋﹐故用一錫紙袋蓋上﹐又壓上四十三頁的書一書﹐書上放只墨水瓶。今早起﹐發現墨水瓶掉在地上﹐錫紙袋的東北邊緣被咬爛﹐飯盒上書的西南部被蹬開三指寬空隙。拿掉書一看﹐魚湯已變成魚凍﹐被吃掉五分之一。看來鼠先欲自東北方向取食﹐未果﹐而改由西南方向。

以上的事表明幾個問題﹕(1)老鼠的嗅覺是很靈敏的﹐不然黑暗中靠什麼探明食品所在呢﹖(2)老鼠謀求生存的意志頗為堅強﹐勞動時具有耐心﹐而且肯動腦筋﹔(3)老鼠以勞動為謀取生存的手段﹐比貓要勤快得多。看來老鼠王國是個以勞動為生存延存手段的王國。但那裡有無蟻﹑蜂王國中那樣的社會等級呢﹖即有無權力結構與階級分層呢﹖

九七年十一月

三十二. 偉大的母愛

昨晚睡前偶讀《啄木鳥》九五年某期﹐上載《孤獨淚》(張平著)。小說中的池文清對養女毛毛之無限深情乃是人類母性的最光輝的典範之一。毛毛自小是弱智﹐二十歲時智商仍停留一﹑二歲嬰兒的狀態﹐數十年中池氏愛護她﹑料理她﹐時時牽掛她等都達到了最無微不致的狀態。池氏所付的心血可與海水來比。池氏實踐了基督提倡的愛﹐而且將這種愛與母性中固有的愛統一得那完全﹑徹底﹑真摯。相比之下﹐那些奴隸主﹑封建主﹑帝王相將﹑貪鄙的歹徒﹑殺人害命的強盜﹑構陷他人的小人﹑為一已之私或一已之欲而弄得其他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人是何等的緲小和卑污﹗相比之下那些殘害親生少幼﹑虐待孤寡無依者的人﹐是多麼令人痛恨﹗相比之下﹐所有將殘忍虐待﹑麻木不仁的給動物造成心身痛苦的行為﹐施加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動物界身上的不義的醜惡的現象﹐是何等的令人切齒﹗小說手法上平直敘﹐但于字句之間到處真情﹐將讀者感動得涕淚縱橫。

有幾個永恆的偉大的主題﹐永遠震撼人類良知。它們是﹕生﹑死﹑苦難﹑愛。人類的生活永遠與它們交織在一起。每個凡常的人的生﹑死﹑苦﹑愛的經歷構成了人類史最細微的組成部份﹐其它物質活動包括生產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宗教活動等等不過是每個常人借以展開個體生命對生﹑死﹑苦﹑愛體驗的外在手段而已。生與死是生命的一種無可避開的必然﹐苦與愛是生命必須承擔的必然。但是人類的偉大之處是能夠豪邁地以苦為樂﹐以愛為任﹐因此而使生與死得蒙輝煌。池文清是生命由愛心引入康莊大道的高尚榜樣。應該更全面地說﹕人類生命的真實過程主要由生﹑苦﹑愛﹑恨﹑死組成。主體能動意識以愛還是以恨來督導人生是高尚與卑污﹑光輝與黑暗的分水嶺。人性中光明的一面佔上風﹐則人類便多有福祉﹔人性中陰暗的一面佔上風﹐則人類便多有苦難。基督看清了人性弱點的苦難後果而大力提倡愛。池完全徹底地行了此愛。由於平凡人的個人財富﹑能力﹑時間﹑精力有限﹐故而要充份地實踐愛就必然要作出犧牲。所以說勞動階級間愛是以犧牲為代價的。為了子女少挨些餓﹐自己必多挨些餓﹐為了子女少受些凍﹐自己要多受些凍﹐總之一切能用于子女的心血全無償地給予子女。這一種最偉大的犧牲﹐池氏做到了。

或許這樣說更全面些﹕人類生命的主要內容是生死﹑苦樂﹑愛憎。這些內容體現在生命的自然過程中﹐人在生活的亦即生產﹑勞動﹑撫幼﹑養老﹑交往﹑消費﹑履行其社會角色﹑從事其它社會活動等過程中﹐必然經歷這生死﹑苦樂﹑愛憎等生命的必然內容。

但是由於階級﹑地理﹑歷史﹑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響﹐各個人的生死﹑苦樂﹑愛憎又必具其各自的特殊性﹐而且即使一切外在條件都相等﹐由於各人主體意識之差別﹐選擇因之而不同﹐各自的特殊性當然就產生了。池文清選擇了愛﹑犧牲﹐選擇了以苦為樂﹐作為生命的內容﹐高尚到了極點。池文清的選擇造成了它自己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就是將無限的愛灌注在對一個弱智養女的養育之上。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完人﹐才是古今中外所有聖賢都一致認可的至善的化身。@

九七年十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