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知恥近乎勇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5259
【字號】    
   標籤: tags:

孔子在《禮記•中庸》中說,「知恥近乎勇」。大意是說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一個人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有羞恥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這是「勇」的突出表現。然而,隨著現代社會道德標準的低下,不知羞恥的人似乎是越來越多了。君不見那些戴著鴨舌帽與墨鏡的中共特務,駕駛著沒有牌照的車跟蹤高智晟律師,在光天化日之下耍流氓卻沒有絲毫羞恥之心。

世人重榮、愛榮、慕榮、趨榮,因此識「榮」易,知「恥」難,改恥更不容易。「知恥近乎勇」。「知恥」只是離開勇敢近了一點而已,還算不上「勇敢」。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相比之下知錯必改才是最為難得的。

在中國古時候有一位勇猛的將軍,他年輕時總喜歡到離家很近的一個村子裏去享受放蕩的生活。他的青春就這樣一天天的虛度,武藝也漸漸的荒廢了。有一天,他的母親把他狠狠的訓斥了一頓,母親情真意切的話語使他猛然醒悟,將軍感到萬分慚悔。他向母親發誓再也不去那個村子了,從此苦練武藝,立志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然而,有一天在進行了整日的訓練之後,將軍又累又乏,就伏在他的愛駒身上睡著了。馬兒本來應該載負他回家,誰知受過主人調教的馬竟一直把他載到他原來的樂土去了。當將軍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又到了不該到的地方。將軍凝視著自己的馬,儘管這是他除了親人以外的至愛,經過長久的沉默,為了痛改前非他還是拔出劍來殺了這匹馬。

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大意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萌動,只有禽獸才不具備人類的這些天然的善性。人有「羞惡之心」,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由此看來,人有知恥之心,才能意志堅定,於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而不是任憑欲望的驅使。否則,人沒有了羞恥心,就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出來。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會覺的羞恥,能夠有勇氣改正,那還為時不晚。如果安於羞恥,或者不覺的是羞恥,反以為是榮耀,那就是不可救藥了。@

更多:唐子:不能繼續誤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未雨綢繆
  • 出生為人,最大的困惑莫過於無法確知自己生命的來源。人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這是人心中最想知道卻又無法解決的疑問。因此,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以及人世間的聖人與賢人都曾經不懈的探討過生命的來源。關於人類真正的生命本源,雖然在科學界有許多假說,卻沒有令人十分信服的定論。
  • 古語說:「得人心者得天下」,縱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治久安的賢明君主如唐太宗等人也都是深得人心的有德之士。相反,以武力兵征天下、以血腥的暴力維持其統治的殘忍暴君如秦始皇、隋煬帝等人則是極其短命的。孫子兵法中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三國演義》中蜀國丞相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對南方的蠻夷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對方口服心服,徹底清除了蜀國在南方的隱患。由此可見,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都懂得以德服人。以暴力作惡者則雖能逞兇於一時,但是卻不能長久存在於世間。
  • 由於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質世界的表面現象,所以它捕捉到的信息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人的其它感官也有其局限性,即使是經過大腦過濾的信息有時也未必是準確無誤的。世人受現實社會中的觀念所阻礙,往往認為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才是實實在在的,眼睛觀察不到的東西就完全不相信,其實人的視野只能看到物質世界的局部,而且許多時候看到的都是假象。
  • 公元64年羅馬帝王尼祿火燒羅馬城,並嫁禍基督徒,這是羅馬帝國歷史上對基督徒的第一次大迫害。與這段歷史的細節十分相似,中共惡黨為鎮壓法輪功學員製造借口,在公元2001年1月23日自編自演了震驚中外的"天安門自焚"慘案,並且動用全國的輿論工具向海外發佈消息,面對全世界的公眾誣稱5名法輪功學員在天安門廣場自焚,自此對中國國內的法輪功學員進行了更為慘烈的信仰迫害。
  • 自從佛教東來,中華民族就接受了佛教中因果報應的思想,古代的中國人大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古自今,現實生活中善惡有報的實例不計其數。因為善惡必報是天理,所以從皇帝宰相到市井小民,從來沒有做了壞事最終沒遭到報應的。雖然奸賊秦檜也曾經一時權勢顯赫,一手遮天,但是因為他設計陷害忠良、枉殺好人,死前遭報身生背瘡,死後又被塑為鐵像跪於岳墳之前,千年遭受萬人的唾罵就是一個明證。善有善報的實例也是數不勝數,人世間的真誠與善念最終都得到福報。
  • 人世間雖然有許多著名的專家與學者,但是這些專家與學者卻沒有能力和智慧預測和擺脫大自然的災害。當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嘯發生之前,看起來遠沒有人類強大的各種野生動物們早就悄悄的溜到了安全的地帶,只有自以為聰明的人類無法察覺到災害的即將到來。人世間並不是沒有料事如神、能準確預測未來的高人和奇人,然而達到這種境界的高人和奇人都不是人世間的專家和學者,大都是經過修煉之後變得與世無爭的棲身於山林寺廟中的隱士或世外高人。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憑借後天的修煉而在世間建功立業者如姜子牙、孫武,諸葛亮等人,他們百戰百勝的大智慧其實都是早年後天修煉的結果。
  •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儒教思想之中,「仁」字在「仁義禮智信」中占首要地位。「仁」字左邊是一個「人」字旁,右邊是一個「二」字,它的涵義是人活在世間,必須要珍惜生命並且要與他人有共生共存之心才能稱得起仁者。日本有一個著名的作家吉川英治曾經在他的作品中寫到:「不珍惜他人生命的人,也決不可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珍惜生命應該是宇宙萬物的天性。其實何止是人類,即使是動物與植物也具有珍惜同類生命的天性。
  •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時候的老年人在教育年輕人時,總是苦口婆心,勸善不止。然而,人世間有許多人為自己的觀念所阻,對他人的勸善良言不以為然。其結果是有心聽勸者事半功倍,化解了人生中的劫數或磨難,一意孤行者慘遭碰壁,錯失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機緣。昔日釋迦牟尼佛及基督耶穌那樣的大覺者下世度人,不為人世間的冷漠與真假善惡所惑,自始至終所做的也就是一心勸善而已。其結果是敬佛信佛者為自己種下了修佛的機緣,得法後勤而行之的人修成正果;信神而修心的人也有緣進入耶穌的天國,沒有信仰的人則錯失機緣,在六道輪迴中或為人或為畜,渾渾處世飽受苦難而無法解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