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皆濁

文/比爾.波特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儘管隱士傳統是中國社會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直到西元三世紀末,中國官員才開始費心思去傳講隱士的貢獻。《後漢書》裡有一章是專門講隱士的,作者是這樣開頭的: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隱居以求其志

作者繼續解釋說,除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不變的目標,那就是修道。對他們來說,道是通向塵廛之外的。雖然孔子同意「道不行矣」,但他仍待在塵廛裡,因為他認為,作為一個敬道的人,說服那些當權者「為政以德」是他的責任。那些為政以德的人就好比北極星,世界會圍繞著他和諧地旋轉(「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樂觀的。楚狂接輿佯狂以避世自保,他曾經從孔子身邊走過,作歌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第十八章)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修道意味著孤獨的生活,而對另外一部分人來說,則意味著從政生涯。不管一個特定的個體可能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關於這兩種選擇之間的辯論是永無休止的。

在《楚辭》裡,〈漁父〉繼續著這場辯論: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道德與政治的矛盾

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也是一位薩滿。大約西元前三百年左右,他以這種身分供職於楚國宮廷。在楚國附近,有滄浪河流過。由於批評了楚王的過失,及遭到同僚的誹謗,屈原被流放到長江南岸的沼澤地帶。就在那裡,當他正沿著湘江岸邊行走的時候,那位漁父遇見了他。屈原對楚王的昏聵感到失望,又不可能繼續從政,所以他的前途怎麼樣,應該是很清楚的了。

在《離騷》裡,他寫道: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邅吾道夫崑崙兮,路脩遠以周流。但是屈原沒能成為一位隱士。他也從來沒有到達過崑崙、終南山一帶。他拒絕了漁父的建議,就在汨羅江注入湘江入口處的東面,跳進了汨羅江。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中國人仍然划著龍舟去撈救屈原。人們往水裡扔粽子,好讓魚龍亂作一團,以爭取時間,使龍舟能夠追上屈原。但是,不管人們怎樣努力,詩人依舊年年沉水──只苦了中國的江河,變得愈來愈混濁了。

道德和政治之間的矛盾是隱士傳統的核心。如果說,屈原發現了要如自己所願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很困難,或許應該說,他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在屈原投江之前八百年,有一對兄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名字是伯夷和叔齊。當伯夷和叔齊聽說新建立的周朝的創建者不但反叛自己的君主,而且還沒有如禮安葬自己的父親就起兵遠伐時,他們厭惡地拂袖而去,遷居到了首陽山。他們就是這樣堅持自己的原則的。

首陽山在黃河北岸,在終南山東端的對面,離舜(堯所選擇的繼承自己王位的人)即位前的隱居地不遠。舜以忠孝聞名,而這兩種品德為伯夷和叔齊所敬重。但是與舜不同,這對兄弟沒有遇到欣賞他們這種品德的明君。在隱居期間,他們停止食周粟,而靠喝鹿奶和吃蕨菜維生,這種做法讓批評者無從置喙。最後他們餓死了。

摘自《空谷幽蘭》 法鼓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未來——「我希望透過這門課,能讓你開始看見自己與維繫你生命的土地之間的關係,並且找到自己,找到你的根。這裡沒有任何神祕學、魔術或宗教存在。只有對單純真相的理解。」
  • 「電視新聞、反交流、精神分裂、歌舞雜耍……民眾對漫無條理已經見怪不怪、娛樂得麻木不仁……」。這是在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電視嗎?不,是二十多年前的美國。

  • 不過,從來沒有人講過或隱約提到,只有在教育等於娛樂的時候,有意義的學習才最有效、最持久也最真實。教育哲學家曾經設想適應文化是件難事,因為其中必然要受到各種約束。他們說過,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堅忍苦讀在所難免;還說我們往往要捨卻個人享樂來成全團體利益,而且養成判斷能力、學習嚴謹概念思考,這對年輕人來講是很不容易的事,必須艱苦奮鬥才能成功。
  • 義大利有一句諺語:「成功有一百個父母,失敗就成為孤兒。」甘迺迪總統最喜歡引用這句話,但對絕大多數平民百姓來說,此話正是人生經驗談。台語俗語:「有現才有輪。」、「扶起不扶倒。」、「西瓜偎大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正就是一句話,人生必須成功,失敗是痛苦之事,人切不可在失敗中自我折磨,一定要立志向上,忘記背後,邁向成功,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肯定。

  • 一八六二年五月某個燦爛的下午,英年早逝的「美國夢」終於入土為安,與此同時,盛開的蘋果樹宣告了春天的來臨。

    三點鐘,喪鐘為早逝的生命敲了四十四響,每一響象徵活過的一年。三百名學生放學後頂著烈日邁向喪禮,這其中有些人憑著運氣與志氣,長大後將在「鍍金時代」改造美國資本主義。

  • 她(以馬內利修女)真摯的憤怒,忠心的堅持,她是這世界為數眾多貧窮者的守護神。她熱情的力量就是以馬內利(上帝與她同在!)的愛。
  • 儘管我自己也不總有先知措詞激烈的勇氣,儘管我自己也不總有神耐心所呈現的智慧,我仍舊籲求喚起人最根本的核心——這是人的本性與基督徒信心的相遇之處,同時也是富人與窮人結為兄弟的所在。
  • 在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周書‧金滕篇》中,生動而詳細地記載了周朝初年發生的一次強風暴過程。今天的氣象學甚至把它當作一次典型的古代天氣現象來研究。
  •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00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

  • 幾乎是自古以來,每當中國人想要尋訪有著大智慧的長者、有著特殊絕學的宗師、武林高手、不世出的賢人甚至神仙時,大概都會下意識地把目光投向那雲深不知處的深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