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型母親

文/路易斯˙舒承霍弗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當我十五、十六歲時,我真的很想殺掉母親,真的,我就是這麼恨她。她從來不允許我有自己的想法,她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控制我。」

說這段話的人,不是個奇裝異服的光頭黨,也不是個充滿攻擊性的不良少年,而是個目前已63歲的退休公務員約翰納斯(Johannes),一個權力型母親的兒子,而他自己也有兩個兒子(一個26歲,一個34歲)。

「權力」及「權力欲」
權力型母親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她到底做了什麼,會讓自己的孩子對她產生這麼強烈的恨意?權力型母親喜歡決定所有的事,一切事情都要根據她的看法來做。而這樣的過程其實是充滿「暴力」的,真的是充滿暴力,就像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就是「暴力」。

「權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心理大師阿德勒在《化意志為力量Willen zur Macht》一書中,甚至把權力拿來當作是建構其人格學說——其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原則和理論基礎。這也是他和佛洛伊德最大的差異點,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性欲——不過,這其實也是一種獲得權力的方式。

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無可避免的必須置身於社會的權力結構中,身為職員我們不得不然的必須接受了企業「由上到下」的職位劃分和領導結構。其實,即便是從事休閒活動,只要我們不是單獨一個人,是身處群體中,就會有人想在群體中展現自己的權力,雖然從事休閒活動的人大多是志同道合、社會背景差不多的人,但還是會出現一些「他說了算數」的人,這些人特別渴望表達自己的意見,想要別人接受他的看法,追隨他的行為方式、生活風格等。

在伴侶關係中「權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由誰決定到哪裡度假?是誰決定家中車子的廠牌?是誰決定壁紙的顏色?誰握有「主導權」?是誰在影響另一個人,甚至主宰、控制另一個人?

母親是權力的中心點
母子關係當然也脫離不了權力問題。不僅脫離不了,甚至還是關鍵:母親都會因為孩子對她的依賴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的獨立程度,而身處於某種權力位置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母親是權力的中心點。她擁有賞罰孩子的權力,無論是國家或社會都認同她有這樣的權利,並賦予她這種權力。而且,由於她擁有比孩子更多的人生經驗,由於她的角色特殊,她甚至擁有如專家般或權威般的權力。

「擁有權力」和「展現權力」就像是一雙鞋的兩隻腳無法分開。一般而言,權力欲會以兩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第一種是追求可以獲得權力的「媒介」,或可以獲得權力的「身分地位」,或權力的「象徵物」。

比方說追求金錢,因為金錢是可以讓人獲得權力的媒介——「付錢的是老大」。另外,像是擔任某種機關或團體的無給職榮譽主席,同樣也能讓人獲得權力——雖然賺不到錢卻能賺到名聲、威望。財富與地位所帶來的這種權力,有時候也會表現在其他的需求上,當他這些需求被滿足了,其權力欲也就同時被滿足了,比方說他會希望自己被肯定、被認同或者被羨慕,例如性伴侶是一個令人豔羨的絕色美女或大帥哥。

此外,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權力動機。亦即目的不在於擁有權力,而在於讓別人感受到他的影響力,他的目的是要「推動」別人去做某件事,而這件事是,如果他不施壓對方絕不會去做的。亦即,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展現權力,而不是要藉權力去獲得什麼其他的東西或達成什麼其他的目的。

將權力加諸在孩子身上
但請千萬不要誤會,不要以為展現權力就一定是件壞事。任何一項教育行為如果要有成果,或者說如果教育者懂得要負責任的話,通常都會在教育過程中適度的運用權力,因為唯有向對方展現權力,才有辦法叫受教育者執行那些,若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根本不會願意去做的事。

但重點就在於,施展權力的人能不能在讓自己的權力欲獲得滿足的同時,藉由其他品德,比方說責任感、自我控制,或同情心、愛心來有效的平衡對方所感受到的壓力。其實母親手中握有一項對孩子而言非常有效的法寶,這項法寶能夠讓存在於母親及孩子之間的權力關係獲得平衡,它就是:母愛。

下面所要描述的權力型母親,指的就是那些喜歡將權力加諸在孩子身上,卻無法控制自己這方面的慾望,而且無法給予孩子充分母愛,也無法適度紓解孩子壓力的母親。

干預微不足道的小事
這類型母親的典型特徵是,她們並不只在重大決定上才對孩子展現權力。事實上她干預的事情大多是既平常又微不足道的小事。乍看之下這似乎很讓人意外,但進一步探討卻會發現,這其實很合理。因為越是小事、越是無關緊要的事越容易彰顯權力的存在,也越容易讓對方清楚的感受到她所擁有的權力。

舉例來說,一家公司的老闆擁有很大的權力。他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公司上市,也可以決定公司要不要倒閉,或要不要把公司賣掉。但平常,員工並沒有機會感受到他這方面的權力,只有在事態嚴重時或極端的情況下,比方說,已經要丟飯碗了,才會直接感受到老闆的這些影響力。

平常員工接觸到的只是一些小事,比方說老闆會規定他們要怎樣穿衣服,規定他們怎麼問候、應對,怎麼填寫各種表格等等瑣事。但權力的表現本來就是在小事情上比大事情更加頻繁,而且更容易讓人感受到權力的無所不在、無所不管。◇

摘自《以母愛為名》 天下雜誌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萬事起頭難,作文的時候,更是如此。底下,我們用一段簡單的口訣,幫大家歸納出「開頭的七種方法」,並點出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 同意的原因有幾個。首先,這一代的小孩生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很難了解祖父母輩是如何認真辛苦的過生活。將我那一代從小在貧窮日子中尋找出路的經驗寫下來,希望能幫助小朋友們打開視野,對人生百態有更多體會,也了解人生不會一直平順,挫折難免會有。這樣,當他們面對不順遂的環境時,應該可以比較坦然處之吧!
  • 研究西瓜已經50年的陳文郁,吃過的西瓜據說已多達數千萬顆,可能是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吃過最多西瓜的人。
  • 近年研究《易經》,對於「六」這個數字備感親切。翻開任何一本介紹《易經》的書,都可以看到六十四個卦象,每一個卦象都由六條橫線(六爻)組成。橫線有兩種:中間沒斷開的是陽爻(—),中間斷開的是陰爻(— —)。這樣的陰陽二爻,組成了六十四卦,描繪了天地萬物的變化,也寫盡了人生處境的百態。
  • 西方哲學家無不重視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不能善用理性,凡事皆依情緒的當下反應或一廂情願的意念,則人的行為難免陷於自相矛盾,並且必然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與衝突,帶來各種後遺症。因此,理性幫助我們記取人生的教訓,並且在面對無法逃避的困境時,找到解脫之道。然而,人生又非理性所能全盤掌握,而始終有其奧祕難解之處,這時理性有所不足,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 在這篇短序中,我想對本書的性質作一扼要的說明。首先必須解釋的是,為什麼在一部討論文化價值的論集中要特別把知識人放在與價值系統同等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其實是很簡單的。文化的價值雖然起源於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但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然後才能形成一套基本規範,反過來在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發生引導作用。這一整理、提煉和闡明的重大任務,就中國傳統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擔著的。
  •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全面變動的歷史階段,傳統的價值系統受到了最嚴厲的挑戰。這一百多年中,我們一方面看到傳統價值觀念的解體,另一方面也看到種種現代觀念的出現。但是價值系統所涉及的不僅是觀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 張文和是個傳奇人物。在台灣精神醫學領域裡,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憲教授之外,很難再找到像他這樣,活得如此豐富多采、充滿曲折與驚喜的大半生。

  • 就在張文和醫學院三年級那一年,北京醫學院(以下依北京當地習慣,簡稱「北醫」)附設精神病院,住進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 母親是外婆的養女,在我有記憶的歲月裡,我的家庭過得非常的艱辛不順遂,飽受生活困頓煎熬的母親,常常向我們敘述著外婆對她種種不公平對待情事。講到情緒激動處,我們常常是變成了她情緒宣洩的唯一出口。如今,那受苦的母親已回歸天家,而那受傷的孩童,正在學習的道路上邁開步伐,嘗試著讓那受傷的內在結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