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
《三國演義》中有寫到一幕是諸葛亮到江東舌戰群儒,在這群儒生中有一位是少年成名的陸績,字公紀。他從小就非常孝順,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後被拜為太守,其為政清廉,深受百姓愛戴。
【元曲大家】如玉樹臨風 張養浩散曲賞析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元曲大家】賢臣張養浩 用盡為國為民心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既是「于青菜」又是「于青天」——清朝廉吏于成龍
于成龍是清朝著名的廉吏,45歲才出來做官,當過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較高層級則為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撫大員。到哪他都勤政廉潔,到哪都深得民心。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唐朝王爺李皋德才兼備 亂局中逢戰必勝
唐朝安史之亂後,唐皇增添了許多節度使,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在隨後的一百多年間,藩鎮的形勢是比較穩定的,但與安史之亂前的大唐盛世相比,中央政府並不能完全控制節度使,因此,唐朝中後期時有節度使叛亂。而在中唐的亂局中,一位「戰王爺」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國家有難  老將出馬──劉大夏
劉大夏曾有兩句名言,一是「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二是「人生蓋棺論定,一日未死,即一日憂責未已」。前一句的意思是:做官要首先正己,而後才能正人。只有不圖名利,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後一句則是說:嚴於律己要自始至終,不可有一日鬆弛。
王府內建草藥園 朱橚留下醫藥典籍造福後人
歷朝歷代皇家子嗣,除了繼承皇位的兒子外,其他皇子多被封為「王」,而凡是有王爵的人都可稱為「王爺」。與唐宋和清朝的王爺只是虛銜相比,明初王爺職銜的含金量很高。他們不僅有封地,還有官署和軍隊,而他們主要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比如明成祖朱棣就曾被封為燕王,封地是今天的北京一帶。
耿介守正 雅量容人——呂蒙正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三次擔任宰相,對上遇事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量,被人稱為一代賢相。他自幼受家庭影響,敬信神佛,敬奉佛法,為人仁慈厚道,參加科舉考試時金榜題名,狀元及第。以下為《宋史•呂蒙正傳》中記載的幾個小故事,給人以啟迪。
漢代京兆尹張敞不拘小節 為夫人畫眉留佳話
漢朝時能夠做到京兆尹的人,那可一定不簡單,其地位就相當於今天北京市的市長,掌握著首都的行政大權。漢宣帝時期的京兆尹張敞就是這樣一位頗具治理才能的官員,史載,朝廷每有大的事情商議,他總能博引古今,拿出符合實際的舉措。不過,就是這樣一位國家重臣和能臣,卻不拘小節,甚至還傳出了每日為夫人畫眉的趣聞。
允文允武一名將  名公子于仲文
生長於北周跨越隋朝、歷經三代的世家名公子于仲文,帶兵打仗非常雄武,而且足智多略,一生有辦案的奇蹟、有許多勝戰功績,然而,于仲文的隕落也和戰爭有關,為何戰神不再眷顧於他?
北宋有位「魚頭參政」 讓皇帝感動讓同僚敬畏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開始設置負責監察的言官、諫官,官名為諫議大夫、諫大夫等。東漢時正式定名為諫議大夫,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可「諷朝政之得失,諫皇帝之功過」。中國歷朝歷代都有名留青史的諫臣,唐太宗時期的諫議大夫魏徵就是典型例子。而北宋真宗和仁宗朝的「魚頭參政」魯宗道,也是一位錚錚諫臣。
蘇軾治洪救下一城人 程昱智退亂賊保危城
東漢和北宋名臣不凡的「雙城記」。看程昱怎樣把一個空城變回殷實之城?大洪水當前蘇軾怎變出治水大軍救下一城人?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
于成龍當羅城縣令時,戰亂後縣中居民才六家,遍地榛莽,沒有城郭,沒有官邸。于成龍卻用感人肺腑的精誠堅持下來,安撫殘餘百姓,捕治盜賊,寬免徭役,建立學校、養老院,依次施行興利除弊的措施,為官七年,縣中大治。
麒麟閣功臣榜排名第二 張安世「滿而不溢」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讚美守疆戰士忠君報國的組詩《塞下曲》中有這樣兩句:「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詩中所言的麒麟閣在漢代未央宮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公元前51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大漢,回憶往昔輔佐漢室的有功之臣,遂令人將十一位功臣的畫像置於麒麟閣內,「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以示紀念和表彰。這十一位功臣是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
這幾位賢臣秉公處事 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老子曾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亦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引申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至理名言,即世人應當效法大自然對待萬物的公平,不以一己之私和個人好惡、不屈服於壓力對待人與事,換言之,就是依照公認的道理或公平的標準待人處事,謂之「秉公」。
令人感動千年    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無數仁人志士。
【歷史上的瘟疫】北宋賢臣救災記
《宋史》中有一句話,「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災。」瘟疫可說是古人心中的災禍之首。風雅而富庶的北宋,同樣經歷了多次大瘟疫的考驗。大概每隔幾年或幾十年,地方州縣就會發生一次疫病。史書記錄了大大小小的疫災造成的悲劇,也見證了許多文人賢士濟世救民的感人故事。
為民請命且以德立信 鄧訓積福蔭及後代
鄧訓是東漢光武帝第一功臣、大司徒鄧禹的第六個兒子,生於公元39年。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因為不喜歡文學,所以常常被父親責怪。
不耍「爾虞我詐」實話實說 救下二國人命
楚莊王圍攻宋都,已經窺知對方城中之人「易子而食」,楚軍勝券在握了,卻僅僅因為一句話棄攻,班師而返。什麼話有這麼大的力量,為兩國迎來和平令終呢?
宇文融「救人活國   其利博哉」
宇文融每到一處,首先招集當地的父老鄉親,宣揚皇帝的恩德。由於宇文融領導著一大批勸農使,設立義倉、救濟災民。鄉親父老們聽了他們的宣講,看了他們的行動,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把宇文融比做自己父母。
李夢陽醉罵國舅 皇帝終是捨不得打他一下
醉意燻燻的李夢陽見到張鶴齡遂即開口大罵,說他滋事害人。罵完還不解氣,又用馬鞭鞭打侯爺,直接把他的二顆牙齒打了下來。
狀元宰相文天祥:道之所在 雖千萬人吾往矣
伯顏試圖誘降文天祥,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到北方。途中,文天祥冒險脫逃,一路歷盡艱險輾轉到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他與張世傑、陸秀夫堅持抗元, 三人被稱為「宋末三傑」。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成功收復了十四個州縣,那時南宋已經降元兩年了。
用舌頭「耕種」的漢朝大臣賈逵
人們說:「賈逵不是用體力耕田,獲取收成,而是用嘴講授經典史著,用舌頭來『耕種』啊。」從此舌耕成為教書人的代名詞。
顏真卿「屍解成仙」之謎
782年,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朝中議論著準備派兵討伐,宰相盧杞忌恨顏真卿的剛正,趁機陷害他,上奏說顏真卿德高望重,四方敬仰,如果讓他去說服李希烈,不動刀槍即可平定叛亂。
統軍20萬的書法家顏真卿
顏真卿,祖籍琅邪臨沂,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 709年生於京兆萬年縣(陝西省西安)的詩禮簪纓之族,先祖是深受孔子讚歎的弟子顏回,五世祖是以《顏氏家訓》流傳後世的顏之推,曾祖是著名儒學家、經學家顏師古,母親殷氏亦出身名門。
唐代君臣佳話:駁正封還皇帝詔書 卻得褒獎
大唐賢才燦若星河,有人光耀青史,流芳千載;也有人寂寂無聞,但其威望卻能攝服富豪貴族。本篇介紹的唐朝大臣許孟容,時人稱其「有大臣風采」,我們就來領略這位先賢的風采。
【文史】王陽明匡扶社稷 祈風又祈雨
若有精誠,天地動容。明朝大臣王陽明,就擁有感天動地的至誠。在他傳奇的一生中,不是武將,卻能多次率軍平叛;不是出家人,依然修行有素;一生為官,能夠祈風祈雨,以血禳災,力濟天下蒼生。
【才子佳人】一生一世一雙人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於北京,始祖是蒙古人,滿洲正黃旗人。他出身顯赫,康熙皇帝是他的表哥。納蘭家族與愛新覺羅皇室是親戚,其曾祖父之妹是皇太極的生母,其母覺羅氏,為一品誥命夫人。其父納蘭明珠,康熙年間居內閣十三年,為權傾一時的朝野首輔之臣。
朝露指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時間短。「人生如朝露」比喻人生短促。這句話來自「蘇武牧羊」的典故,語出《漢書·蘇武傳》。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朝的忠烈大臣于謙
于謙是明朝人,他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轉危為安,而且他三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深受百姓的愛戴。但當時政風敗壞,攀緣附會、貪污納賄的情況十分嚴重,致使他經歷諸多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