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的营商智慧

倪健哲
font print 人气: 623
【字号】    
   标签: tags:

子贡跟随孔子学习儒学、周游列国,同时也经营买卖。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贡的经商方式逐渐受到儒家的影响。他“言必信,行必果”,在经商中得到良好信誉,获得了“亿则屡中,家累千金”的商业成果。

商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总是把利益摆在第一位,不顾人情礼义。过去有句俗话说“十商九奸”,更是直接表明商人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形象。黑心商人为了赚取暴利为非作歹已不是新鲜事,尤其最近爆发的塑化剂风波,更是重挫台湾商业形象。

难道商人真的除了赚钱之外就一无是处?“富而有德”只是一句空话吗?最近,商业界流行一种“儒商”的说法,意指以儒家思想经商的人,可说是相当理想的商业模式。而这种精神,则是距今二千多年的春秋时代留下来的!

学习仁义 富而有德

“士、农、工、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排名大有差距,儒者精神乃是求礼义道德,商人则是求得利益,在观念上看似几乎相反的。

然而春秋时代,有位名为端木赐的富商,把儒和商结合起来,以儒家思想来营商。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贡”。

子贡出身贵族世家,乃是商朝后裔。《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家累千金。”子贡二十五岁时,在卫国与孔子结识,折服于孔子的道德与学问,从此跟随孔子习儒学、游列国,同时也经营买卖。他的学习力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经商也相当成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

子贡的性格豁达、直率,并且乐善好施,跟从孔子学习真正的“仁义”,虽然家累千金,仍能“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西汉论证散文集《盐铁论.贫富》记载:“子贡以着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子贡和陶朱公都是春秋时著名的商人,他们因富有而名扬于世,不但交往富者,也帮助和抚恤贫者。所以上自君王,下至平民都赞颂他们的仁德。

经商方式受儒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的工、商业开始兴起,子贡在此时势中,往来交易,获利无数。《论语.先进》记载:“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说子贡能经商致富,并准确判断市场情势。

在孔子的教育下,子贡的经商方式逐渐受到儒家的影响,同时因为他认真向学,成了孔子相当看重的学生。《论语》中所记载孔子与弟子们的答问中,子贡的对话最多。

孔子也教导过子贡经商的道理。《论语.子罕》写道:“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认为,有美玉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个好价钱卖出去;又可延伸为良货与人才都不该私藏隐蔽,而是托付以真正识货的人。这便是成语“待价而沽”的由来。因此,子贡懂得随时令变化和市场供需状况的不同来获取利润,对于经商极有帮助。

商业往来讲究仁义礼智信

《论语.颜回》写道:“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不论是强大的军队或是丰饶的经济,都比不上人民的“信”。人民对国君的信任乃是立国之本、个人的诚信则是立于社会的基础,无论如何都不可舍弃。孔子的话,子贡谨记在心。

孔子认为“利者,义之合也”,利益不单是自身获取,而是必须连结社会群体,因此必须在“义”的前提下获取。子贡以儒家思想经商,坚持“仁、义、礼、智、信”,商业往来中讲究仁爱、仁义、诚信。他曾在《论语.公冶长》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显示他将心比心、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的想法。

子贡经商以诚信为本,时常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子贡认为“信”乃立足之本,因此他“言必信,行必果”,使他在经商中得到良好信誉,也获得了“亿则屡中,家累千金”的商业成果。

从历史的角度看,重视仁、义、礼、信的经商方式是成功的,不但可得“利”、更可获得善“名”。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如此温吞的经营模式无法获得大利。但是,若以长久的眼光看来,“儒商精神”的经营方式,才能创造永恒的商机;能将此精神世代传承,更可获得真正的永续经营!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杨春光非常事件(组诗)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
  • 书生余某,浙江鄞县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梦见自己进入文昌宫,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身材魁伟的男子走出殿阁,前有旌旗仪仗开路,后有节幢长队护拥,真是威仪万方,十分气派。
  • 杨溥,明朝湖广石首,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个人都没有私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