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文化之一瞥(下)

荣欣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79
【字号】    
   标签: tags:

玉石文化之玉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腠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也就是说玉是美好的石头,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这其中“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玉的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义理是指玉石的纹理。

白玉鹤鹿顶(国立故宫博物院)

“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形容玉石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实事求是的表现。玉智是指优质的玉石可以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玉勇是指玉石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所以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洁是指“美玉无瑕,白玉无瑕”之美德,也指廉洁、清廉。忮即嫉恨,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碧玉烛台(国立故宫博物院)

《礼记.聘义》也记载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这是孔夫子从儒学理论的角度,“比德于玉”,把玉的物理性质同道德相联系,提出玉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

清 青玉莲瓣式双耳炉(国立故宫博物院)

玉是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自古有言“黄金有价玉无价”。如果说美而不朽是玉的特色,那么坚贞温润更是玉的品性。这种品性中包含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主义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随和坦荡;“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以及“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

维吾尔谚语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作巴依堂上的地毯”,反映了华夏民族对自由的共同热爱和向往、以及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既然古人赋予了美玉那么多人性的品格,那么以玉喻人也就成了自然而然。

清末民初 雕象牙扇式鼻烟碟(国立故宫博物院)

在《诗经》中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例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召南.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诗句与意境最为优美的是《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清 玉四婴笔山(国立故宫博物院)

一个男子赞美他将娶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有美玉一般的内心。但被比喻成玉人的人,并不都是女子,常常也被用来指男人,嵇康风姿俊美,人们用“玉山”比喻他,后遂且“玉山”喻指伟男身姿。

嵇康善饮,饮后常醉,醉酒之后摇摇晃晃常自倾倒。后遂且“玉山自倒、玉山倾倒”等形容醉酒、醉态。而一对容貌人品皆出众的夫妻,往往也被喻为“一双璧人”。

清 玉石榴式盒(国立故宫博物院)

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可见“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多么美好、高尚的字眼,以至于到 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在古代诗文中,不仅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人物,也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如: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

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壁》、《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了玩石美玉里,对玉的喜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玉石文化之治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古人将美丽、润泽的石头统称为“玉”。因此,古代所指的“玉”是广义的,不仅包括现在的各种硬玉、软玉,还包 括水晶、玛瑙等其他美丽的天然晶石。

清 白玉云龙扁瓶(国立故宫博物院)

“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几千年的独特而灿烂的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从远古到现代,玉不仅代表着权力与财富,更是道德与精神的象征和寄托之物。

玉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品质和最高境界的理想。中国人把玉人格化,同时也把人格玉化,它融合了中国人推崇的坚忍、含蓄、内秀的品质。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玉还被赋予“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因此,佩戴玉(水晶)石,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时刻提醒佩戴它的人,要注意保持君子的德行与操守,用现代的话简单说,就是:做一个好人。

清 碧玉簪(国立故宫博物院)

玉不凿不成器,好的玉石只有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凿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般来说,一件玉器从材料的采集到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都会经历:采玉、断玉和治玉的过程。

玉料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蕴藏于海拔4,000米雪线以上的原生矿体,大致于元代已有开矿挖掘玉料者。因山陡缺氧,开采工作十分困难,开采下来的玉料叫做“山料”。

次生矿是指从原矿体剥离成小块之后,夏季冰雪融化成洪水,将其冲至山坡或谷底河中被采集的玉料,俗称“水料”或“仔料”。被冰水冲下山的玉料,其料小若指甲,大如磨盘,重达千公斤者是为罕见。牧羊人也可在山坡上发现较大的仔料,但也很少有百公斤的。

宋 玉鹅(国立故宫博物院)

古代玉匠治玉之前,先要断玉,要闻玉香、观玉色、摸玉理,再借助八卦阴阳之理,即干、坤、巽、兑、艮、震、离、坎的八个卦象来断玉的属性。偏于虚无就是干,偏于阴就是坤。

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俱可上下百年无敌手。”为什么叫做“治玉”,而不是“制玉”呢?因为“顽石无性,巧手可治。”每一块璞玉都是有灵魂的,“玉不琢,不成器”,琢玉者理应赋予玉以新的灵魂与生命。

治玉是一门艺术,从璞玉到精美的玉器不仅需要精湛的雕刻手艺,还需要经过艰辛、精心的制作,才能创造出精品。

璞玉(国立故宫博物院)

古代治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上古时期,先民在打制、使用石器时,就逐渐发现了一些治玉的工具和技法。玉的硬度较高,必须用更高硬度的石头才能加工,而同一座山上的石材硬度大体一致,无法使用,所以必须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而所谓的“他山之石”,就是治玉的砺石。《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概括了古代加工玉器的基本方法。切,就是把璞玉从石头里切割出来[1]。然后对璞玉进行构思,并且在璞玉上画样,因材施用是雕琢玉的一种境界。

“每件璞玉都是不同的,不能如同工业生产一样千篇一律批量生产。”因此,真正的玉匠会说“治玉”是做“活”,不是做“货”。

古时治玉用砺石,后来发明了铁制圆盘“砣”工具。砣机发明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推动琢玉工艺成为独立的手工艺。完善的铊机叫做“高凳”或“水凳”,以木结构、铁铊子组成。玉工用双足踏蹬板使铊子旋转,带动蘸水金刚沙磨磋玉料而成型。

明中晚期 玉“福寿无疆”螭耳水盛(国立故宫博物院)

所以说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凿子錾成的,而是由玉匠用铊机,以水和金刚沙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的把设想的形状“琢磨”而出。

碾玉工序大体上可分为十二道:1.捣沙、2.研浆、3.开玉、4.扎铊、5.冲铊、6.磨铊、7.掏膛、8.上花、9.打钻、10.透花、11.打眼、12.上光。

一般来说,第1~3道是学徒工做的;第4~11道才是玉匠的本分;第12道则另由专业工人去做。当然,造型简易的玉器,则毋须经历上述全部工序。

“琢磨”之后的玉器表面比较粗燥,还需要“碾磨”,也叫“光亮”或“抛光”,就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器表面碾磨平整,展现出光洁、温润的玉石的质地,至此一件玉器大致完成。

在汉代,工匠发明了一种“双钩碾法”的著名琢玉技法。刻纹细如游丝,婉转流动,没有一丝滞迹,可见技法的高超。@

参考文献︰

[1]开心学国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6月,P28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庭训、家教,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和品质教育。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
  •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虽然没有发展出全异绣法,但其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却是四大名绣中之翘楚。
  • 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意是说:“三十根幅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 “观止”一词出自《左传》: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至《韶》舞,说:“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已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很善于相士....
  • 在遥远神秘的东方,中国这个地方,是传说中神的故乡,所以有着神州的称号,这个神的子民自古以来认为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国度,所以称为中国。她悠久的历史,使她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悠远而绵长,博大而精深.....
  • 爱情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消失的?有多少文章、诗歌在描述爱情,但有多少人懂得爱情?即使谈过恋爱甚至已经结过婚的人,或许都明白心动的感觉,却很难说得清爱与不爱。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所着的〈凉州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好诗,描写从军者赴沙场作战的无奈与潇洒。其中“葡萄美酒”与“醉卧沙场”两句,画面之鲜明,仿佛一名慷慨就义的将士就在眼前一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