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集】儒学与神学

作者:宋紫凤
font print 人气: 1121
【字号】    
   标签: tags: , ,

儒释道三教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现如今人们对儒学的涉及远多于释道二家。这种现象,固然相当程度上说明在历史渐行渐远的当下,儒家的道德学问依然受到人们的推崇。而有时,人们对儒教的倾心则是出于一种误解。那就是在无神论作用下神学渐成非主流的当下,儒教往往被误认为非关神学,不类释道,从而更加所谓有“贴近现实”。

至于儒教非关神学的论据,很多人会举出孔子所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等只言片语,认为孔子不信神。也有人会举出王充,并冠以一个现代称号,称其为“无神论者”。也有人会以宋代理学家为根据,认为那些大儒常常是以排斥佛老的姿态出现,如此种种,最后导出了儒家似与天地神明无关的错觉。

Confucius_Tang_Dynasty
孔子画像(公有领域)

 

然而,如果我们逐一地、客观地重新审视这些论据,也许会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

首先来看儒家的源头,孔圣先师。《论语》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一度成为孔子不谈鬼不信神的论据。其实孔子要做的事情是传承做人之道,非是修炼之道。所以很少触及神道之事,当然更不会去涉及低灵与外道,所以会“不语怪力乱神”。至于“敬鬼神而远之”,在先秦,鬼是指祖宗先灵,神是指神明,孔子怎么可能教人不敬祖敬天。况且,孔子最为看重祭祀之事,祭祀的对象就是祖宗与天地神明,如果连信也不信,何用祭祀乎?所以这话其实是说对鬼神要有敬的态度,譬如周敦颐看莲花,认为只可远观,这是因为带着一层敬意。以远为敬,放在古代是很好理解的。又如孔子所说祭神如神在,对神的敬与信,即使看不见神,却如同神站在眼前一样,这难道不是至真至诚的正信吗。

640px-Commentaries_of_the_Analects_of_Confucius
三国时期玄学家何晏所着《论语集解》(AlexHe34/维基百科)

 

再如汉朝时儒学,这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关于那个时代的儒学发展,有一个说法,叫做“独尊儒术”,但这既非汉武帝所说,也不是汉书所载,而是出于清末学者的一家之言。不过这种说法却给人一种汉朝时除了儒家,百家尽废的印象。事实上那时诸子的学说并非不存在了,只是转换了一种形式,为儒家所调合,而这种调合主要即是体现在儒家对道家与阴阳家思想的吸收。表现出来,正是两汉经师们遍注群经时,进一步发挥天人感应之说。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东汉的谶纬之学达到顶峰。虽然假托谶言、伪造符命之事时有发生,从而冲击了真正的谶纬之学,但这全然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所说的是真正的谶纬之学,其站在天道天命角度对人事进行解读的权威性、可信性,是得到汉代从学术界到朝廷的一致共识的。所以儒家不但不是无神的,反而是一直在传承着神学。

Dong_zhongshu
西汉儒家学者董仲舒画像(公有领域)

 

接下来再看被现代人列为无神论者的另一位大儒,生活在东汉时的王充。王充被划为无神论,依据有二。一是因他认为人与万物是天地合气化生而来,于是今人就称之为“唯物”。二是因他对于走入极端的谶纬之学有所抨击,也曾对一些上古神迹的记载表示质疑。然而通观王充的学术思想,会清晰看到王充并非否定神学,而只是对神学另有表述。所有的论战,其实都是有神论之下的不同观点的碰撞,而并非是现代人所以为的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分争。譬如王充主张妖祥或瑞应之说,认为受命之君将出,会有凤凰、麒麟、芝草等吉祥之物出现。他主张“人将亡,凶亦出;国将亡,妖亦见”。所以如果将王充视为无神论,则实在是过于武断与片面,而这种说法因为被写在教科书中,却被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

再如两宋时的儒学,这全然又是一个阶段。宋代儒学,也称道学,也称理学,也称宋学,其开始是接续唐代韩愈所提出的儒家道统问题。这一号召到了宋朝,经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发挥,成为理学之先声。由于这个起源是排斥佛老,以儒为大的,于是使人误以为儒学此后的整体状态就是如此。事实上那个理学的缘起只是一个短暂状态,真正的理学出现后,无不是援佛道以入儒,成为比之汉代规模更大、程度更深的儒家与神学的调合。并且历史上无数学尧舜之道、读圣贤之书的儒生,同时亦是修道之人,或是佛家居士。在他们看来,儒学与神学并无冲突,一为做人之道,一为超人之道,都是他们在不同层面上的援以为指导的不同思想体系而已。

所以回顾儒学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可以说从始至终儒学都是以敬天礼神为其大前提的,儒教的道德学问与神学内涵本就是互为表里的一体。儒学,望文生义,乃人需之学也。人生天地之间,上有天道不息,下有坤德载物,而最大的人之所需正是道德,这是源于天地的,是神给人规定的。儒教以道德教化人,其实是让人人心中有法,有道,有神,所以才会自我约束,如果脱离了这一层内涵,那种道德教化就成了没有内涵的空洞说教,这世上不乏堂而皇之的空洞,就连中共不是也曾冠冕堂皇地喊出过“以德治国”吗。而任何落于空洞的口号式教化,其对社会的约束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所以现如今,虽然儒教未绝,而儒门中却再也见不到舍身取义、杀生成仁的勇毅,见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节,见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实践。这一切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儒教到了近世,渐渐失去了神性的因素,而这却是儒教的根本。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虽然看不到神却如同神在眼前一样百分之百地恭敬,想来,这种对天地神明的百分之一百的敬畏,当是儒学者首先要做到的。@#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为了使大唐之风广传,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日本朝廷亦仿效唐朝,建立了各级学校,广泛传授汉学。
  • 短暂但影响深远的秦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谢幕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大汉王朝。“汉朝”的名字源于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封号。汉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黄老之道,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宽人和,天下富足,礼义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景帝驾崩后,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间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
  • 年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 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武帝是“悉延百端之学”。而其施政思想中除了王道(儒家),还包含 霸道(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等。要知道,五经中的《易经》也是道家和阴阳家的经典,《书经》则是夏、商、周三朝的行政法典。显然,汉武帝尽管重视儒家学说,但却不拘泥于一家,而是为了其统一大业,选取诸家学说中有用之处为其所用。
  • 汉武帝还派出博士到各地寻访天下贤能,对于德高望重、鸿儒和有才能但不愿出仕之人,汉武帝则派礼官以隆重礼节迎接,恳请其入朝为官,此种方式称为“征召”。他曾以“安车蒲轮”请出枚乘和鲁申公。
  • 今日之中共国,党文化诋毁释道最常见的手法即是这种三教不分的胡说乱论,提到佛道之教,会有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劈面而来。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歌颂婚姻的诗篇,诗中记录了一位不平凡的女子,和一桩改变历史的爱情。
  •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后世赞叹。汉武帝的武功与文治盛极一时。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