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典故

晋文公怎没封赏介子推?清明柳悼忠臣

作者:允嘉徽

山西绵山。春秋时代的忠臣介子推隐居在绵山留下不居功、不食禄道德典范。(severin.stalder/英文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18
【字号】    
   标签: tags: ,

寒食东风御柳斜

黄历三月初,寒食节、清明节紧紧相随而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寒食节比较重视,清明是节气,最早只是包含在寒食节中的一天。

韩翃的诗《寒食》在唐代是响当当的名作:“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蠋,轻烟散入五侯家。”佐证了寒食节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孙多慈-春城无处不飞花(国立历史博物馆)

寒食节的起源

说起寒食节的起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个赫赫然不能忘的记忆。寒食节有禁烟节、冷节之称。禁火不举爨只吃冷食,有一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肝义胆的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称介之推)。民间流传着一首他的“遗诗”,应合了《史记》中对介子推言行的记载,反映出介子推的忠肝义胆: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的重臣。上面的诗是介子推留给主公重耳的“死谏”──“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因为避献公宠姬之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终得以复归祖国被立为国君,也就是晋文公。随侍重耳远走国外的有五个重臣,介子推是其中之一。

《史记‧晋世家》记载:“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是说献公有子八人,其中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都有贤能德行,然而献公得了骊姬之后,就疏远了这三人。后来骊姬要废嫡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接下来矛头指向重耳和夷吾,他们两人各自出奔国外。(见《史记‧秦本纪》记载:“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

晋公子重耳逃亡国外十九年,在提心吊胆的颠沛流离中,有过濒临死亡的境地。传说有一次,重耳一行在卫国山中迷路,好几天没得到食物,眼看就要饥饿昏死了。那时介子推端来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吃下,把他救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肉来自介子推身上。眼见主公生命陷入危急,介子推割下了一块自己的腿肉,煮给重耳充饥,保住了重耳的命,保住了晋国未来的一位贤君。后来晋文公感怀他,定“寒食节”来纪念这位忠义之臣。

金王庭筠《柳蝉红蓼》,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忠肝义胆 介子推

介子推忠心于国与他高贵的品行在史书中有记载,有一次是发生在重耳将要渡河返国之时。《史记‧晋世家》中的这段记载,白描了介子推出尘不染的品德。

在返国的渡河船上,眼见十九年的颠簸流离将划下句点,重耳入晋就将被迎立为国君。此时,另一个随侍要臣咎犯请求离去,说是因为自己随着主公周旋天下,也犯下不少的过错。重耳立刻回应说,会与咎犯一同享用返国后的好日子,说着就和咎犯走入河中发誓,并请河神见证誓言。(“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

这一刻发生的一幕都被介子推看入眼中,他在船中笑说:“公子重耳将登王位是天意,子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而邀功,实在羞耻,我不愿与他同位。”就这样介子推没有随着重耳归国,悄然“神隐”了!(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 “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

介子推渡船上的这段话,和他的遗志“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的高贵品行及忠心毫无二致。

介子推隐身离开主公,他的母亲对他的德性非常赞同,遂随他隐居山中。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登位成了晋文公,封赏亡者和旧臣。那时介子推不在朝廷中,也没有得到封赏。

《史记‧晋世家》记载,介子推的从人为子推抱屈而写了一段文字贴在门上提醒晋文公。晋文公使人召介子推,已经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听说他入了绵山中,于是文公环封绵山作为介推田,又将绵山改称为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以记自己的过失,也用来表彰忠臣介子推。

微风吹动柳枝带来寒食节的信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伊罗逊/大纪元)

民间传说 寒食节清明柳

民间传说,晋文公要封赏介子推,听说介子推人在绵山却找不着他,而后听了臣下的意见令人火烧绵山要把介子推和他母亲“逼”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但并未如预期般见到介子推出来。火熄后搜山,才发现介子推与母亲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树下,在残存的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留下的血书。介子推不惜以“重于泰山”之死为谏言:“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知天命,知道重耳成为晋国之君是天命使然。他应该知道人是最容易迷失的,处在逆境时犹能生聚教训,处顺境时就容易忘我孤行!介子推清醒地履行自己的天命,做一个忠心于国家的臣子,以生命提醒国君“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在和臣子的对话中说:“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 ”介子推淡泊明志、舍生取“仁义”规导晋文公,堪当上上之赏!

晋文公以“寒食”纪念介子推。次年,到了介子推逝世那天,晋文公到介山,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祀他。彼时,那棵残柳已长出丝丝嫩绿柳条。晋文公折下了一支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称这一天为清明节。以“清明”来缅怀介子推,此时,他是深深明白介子推忠肝义胆背后的精神了。

“忠肝义胆”神贯日月。(贯明/大纪元)

四海同寒食 千秋为一人

后代,也就都在清明节的前一日“寒食”纪念介子推割股奉君、淡泊不居功的道德精神,在南北朝时代,这一天不举火称“禁烟”,见《荆楚岁时记》记载:“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荆楚岁时记》也拾掇了《后汉书》的记载,东汉时,太原一郡有旧俗,因介子推被焚死,所以士民在冬天里有一个月寒食,不生火煮食。

“寒食”唤醒中华儿女神传文化的高标道德精神。唐代卢象《寒食》诗颂赞:“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会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误认有理就下令点火烧山,不料三天昼夜的大火虽已熄灭也未见介子推出来。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4日左右。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在中国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
  • 清明节扫墓活动,来源于寒食节。寒食节在黄历三月,清明的前一、两天。汉代以前的寒食节,禁火时间较长,约一个月,后慢慢减少,至唐宋时期已减为清明前一天。
  • 寒食清明节与端午节是中国两大纪念性节日,神州大地上,北有介子推,南有屈原。绵山因介子推而万世清秀,汨罗江因屈原而蜚声至今。中华人物的伟大情操,与壮丽山河交相辉映,共同缔造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 清明节常见的传统习俗的来源和作法你知道多少?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插柳戴柳、颁赐新火、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摊贩戏耍、清明节食俗。清明节是踏青节,煦煦春阳好时光,生者伴死者,男男女女伴老老少少,展现人间成、住、坏、灭的循环尽在天地间。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跨入季春的指标,称三月节(黄历),又称桐月,“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俗谚和应合天人之道的德政、清明节俗有哪些?上坟扫墓和吃润饼吃稞子的食俗缅怀先人兴旺子孙; 插柳戴柳、放风筝(纸鹞)、拔河和颁赐新火禳灾迎福; 荡秋千、春游踏青充满青春喜悦之情……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