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医﹕李时珍

font print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19日讯】李时珍,字东壁,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是中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以医为业的家庭。父亲李吉闻,是当地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药物学知识的著名医生。他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编著了《艾传》、《四沙发明》、《医学八脉法》,以及《痘疹证治》等医药书。李时珍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对医药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父亲却不想让他当医生。因为,那时医生这一行社会地位很低,不为人们所重视。李吉闻大半辈子行医,虽然也享受到为人民根除病痛的快乐,但更多的是遭受权贵人家的白眼。所以,他竭力督促李时珍读经书,八股,企图从科举中寻条出路。起先,李时珍还真本辜负父亲的期望,竟于一五三一年(明世宗嘉靖十年),考中了秀才。可是渐渐地,李时珍却越来越热爱医学,而对读经书,八股反倒越来越不感兴趣、虽然李言闻多次开导,也未能改变儿子的志趣。

   因此,李时珍从十六岁到二十二岁,虽曾连续三次参加考举人的乡试,可是都名落孙山了。而在他第三次乡试落弟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把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一五四二年,李时珍开始行医。最初,他给父亲当助手,父亲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也帮助看看病、一有空,他就棒起医书来读。李时珍读书的范闲很广,他除了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嚷要略》、《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书外,尤其喜欢钻研历代的“本草”(即历代的药物书)、其中,来代的《证类本草》(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他最喜欢读的药书。由于李时珍用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又注意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并检验书本上的知识,因此,他的医术提高很快。一五四五年前后,颁州一带发生了大水灾。水灾过后,疫病流行,许多穷苦百姓都来找李家父子治病。李时珍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不论病人有无诊费,他却一样细心地治疗。在行医中,李时珍善于运用“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人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征候,这是中医辨证治病的纲要)等方法诊病,熟练而又灵活地掌握了“辨证论治”的规律。诊病时,他“经方”、“时方”兼采了用,因病而施,不拘~ 格。他尤其喜欢用“单方”(指药味简单,多能就地取材,匣子应用的药方)、“验扩(指经临床应用而有效的药方)和民间的一些土方治病,使病人花费少而收效大,因此,深受广大贫苦百姓的欢迎。

   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切感到,作为一个医生,辨药、用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他发现,古代的本草目于建元一起出外考察。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草纲目》的编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五七八年,年逾花甲的车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到这时,李时珍为编写这部书,已整整花去了二十七年的时光。但是,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李时珍,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经过了十余年的修改,先后三易其稿,才将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最后定稿。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作为蓝本的《证类本草》,原载药物一千五百五十八种,但这些药物名称杂乱,而且重复很多。

   经李时珍整理后,实得药物一千四百七十九种。李时珍又收录来代以后各代医家新采用的药物二十九种,他自己新增加的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李时珍自己在《序例》中说是三百七十六种,可能是后来经过修订,最后定稿时为三百七十四种)。

   全书共五十二卷,一百九十多万字,分为十六部,六十二类,共收药物一千八百八十二种。除植物性药物外,还有动物性药物四百四十五种,矿物性药物二百七十六种。另外,书中还收录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其中,李时珍自己收录的就有八千一百六十一个。书中还附有一千一百六十副药物形态图,以增加 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本草纲目》的成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六大丰富了中国的药物品种,是中国古代药物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李时珍一生写了很多医药书,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浙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濒湖医案》、《集简方》、《五脏论图》、西三焦室难命门考》、《白花蛇传》等书,但大部分已经散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浙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两书。这两部书现在是学习诊脉的必读书籍。

   《本草纲目》的出版,不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160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困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前,记者在上海影城采访时与正在为新片做宣传的李连杰不期而遇,身穿黑色茄克,头戴蓝色棒球帽的他一出现,立刻被闻风而来的各路媒体围了起来。记者们的热情让李连杰无法回避,索性坐下来和大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少年时期开始系统地阅读过一些医籍,曾随父诊病抄方。但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要他走科举道路,还特领他去拜访进士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因此有机会阅读到许多文献和一些珍贵的书籍。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麻姑成仙后,曾经历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为什么如此幸运?蒋家与布袋和尚的奇特缘分……虚云和尚凭借什么,收服了民国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 明末的某个烟雨时节,苏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现了一位揽胜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骤雨,他躲进一座庄园,却驻足在庭院中,凭栏观鱼,困倦之际忍不住沉沉睡去。当晚,庄园主人就梦见山中别业,有神龙卧于栏杆。次日清早,主人亲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岸上有一栋高楼,半夜里,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烧,楼中人张惶呼叫,乱成一片。林孝廉忽见一个少妇,只穿内衣短裤,从楼上坠入船中。林孝廉见少妇衣不蔽体,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长袍拿过去,给她盖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进船舱休息。自己则挑灯站在船舱外面,守护着她。
  • 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车出游,冯诞备受恩宠与北魏孝文帝同车而行。
  • 10岁就当国师,受到三朝统治者礼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还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开谜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