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名医张仲景与饺子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4日讯】饺子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流传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http://www.longfong.com/htm/f-2.htm

转自:新生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众所周知,一般动物都是与同类一起过年,但南京红山动物园的小猩猩“乐申”却有家难回,成为动物园唯一和“饲养保姆”一起过年的“特殊分子”。
  • 新春佳节本是欢聚的时刻,但中国国家队的将士们却不得不暂时与家人分别。大年初一傍晚,刚刚吃过饺子的他们又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班机。本月27日,中国队将与美国队进行一场热身赛。
  • 农历正月初五,被人们习惯上称为“破五”,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团聚在一起,吃顿饺子。元月28日刚好是大年初五,跟随北京宽利队征战两年的老将杨朝辉,却告别了家人,只身登上了飞往成都的航班。
  • 正赶上徐静蕾吃盒饭,普通的“三肉一菜”,外带几个饺子,工作人员端上来时抱歉地说:“不好意思,让你受委屈了。”徐静蕾立即安慰她:“挺好呀,还有饺子呢,我最喜欢吃饺子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与真诚,让记者顿生好感。
  • 还有两轮,美国大联盟常规赛就结束了,大联盟各队争夺渐趋白热化。就在昨天,刘爱玲上演了自己在大洋彼岸的第一个帽子戏法。
  • 中国有句老话这么说:“人多了,事儿就多了。”时至岁末年初,仔细想来,恐怕这几日人最多的地儿也就数北京的各个火车站了吧。尽管距离过年、距离春运高峰还有些日子,尽管铁路部门早在大约一个月前就放出话来不会让一个人误了年三十儿的饺子,可是听证会后车票涨价的传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留住众多“打工大军”回家的脚步。于是,从1月13日后,北京站、北京西站的站前广场上一下子涌出许多扛着大包小包的身影。同时也就慢慢地应了那句老话:“人多了,事也就多了。”
  • 买了一笼饺子,馅儿应该不坏,但总没小时候吃得那么香,不止如此,好像所有的东西都没以前好吃了。我有点不安了,因为有种说法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味觉在退化。我居然也老了?不至于吧?我相信,更多的原因在于我小时候的味觉太过发达。那是个追求温饱的时代,而食物的匮乏不独让我,也该让所有人的味觉都格外发达。
  • 国人爱吃饺子,但饺子不独中国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不过风味各有不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