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食指大动:一顿鼋宴 枉送君臣性命

文/俞元

春秋中期 宽儿鼎。(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春秋时期,郑灵公姬夷继位的第一年,楚国人进献了一只巨鼋。郑灵公很高兴,打算开鼋宴,与大臣们分享鲜美、大补的鼋肉羹。

这天,郑国的两位贵戚——子公和子家去朝见郑灵公。路上,子公的食指突然自己动起来,他让子家看他抖动的食指,说:“美味当前,我的食指就会自己动起来。我在晋国吃石鱼、在楚国吃天鹅肉还有吃合欢橘之前,都是食指大动。今天入宫必有口福。”

刚一进宫,就听说国君要宴请群臣吃鼋肉羹,子公和子家相视一笑。郑灵公好奇地询问两人,子家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笑了笑,没作声。

鼋,为鳖科动物的一种,其肉可食用、可入药,古人视之为难得的美食。(Dementia/CC BY-SA 2.0)

不一会儿,鼋肉羹上桌了,在场的每位大臣都分到了一份,唯独没有子公的。先前说满话的子公非常窘迫,又看着众人大快朵颐,终于忍耐不住,快步走到煮鼋的鼎前,伸手指在里面蘸了些汤汁,放到嘴里尝了一下,也不理会郑灵公,转身就离开了。

郑灵公大怒,欲杀子公。灵公为何如此恼怒?因为鼎在先秦是权力的象征,未经君王允许拿取鼎中之物,就是对君王权力的藐视、挑战。“染指”一词就是从这儿来的,现在的人们用这个词来比喻牟取不应得的利益。

回家之后,子公也想到自己冲动之下犯了死罪,于是找到子家密谋杀死郑灵公。子家不答应,说:“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轻易杀掉,何况国君呢。”子公立刻变脸,说要诬陷子家,子家非常害怕,就答应不干涉子公的行动,并为他保守秘密。

这年秋天,郑灵公在郊外秋祭,子公率家丁夜闯灵公住所 ,用土袋压死灵公,谎称他“中魔暴死”。随后,子公、子家推举郑襄公即位。子家身为执政大臣,知情不报,纵容弑君的罪行,也被孔子以弑君者的罪名记载在《春秋》一书中。

几年后,楚国以“何故弑君”之名讨伐郑国。郑国追究子公的罪行,杀了子公并暴其尸于朝;用刀砍子家的棺木,流放他的族人;表示愿与楚结盟。楚军于是退兵。

春秋时代各国位置图。(玖巧仔/Wikimedia Commons)
春秋时代各国位置图。(玖巧仔/Wikimedia Commons)

祸从口出,此话不虚。子公喜欢卖弄食指抖动、预知美食的小功能,把话说满,激发出郑灵公的恶作剧。他又爱面子、好冲动,又架不住舌尖上的诱惑,铤而走险“染指”国君鼎中的美味,种下祸根。

郑灵公请大臣共享美味,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他偏偏又当场捉弄大臣,弄得人家下不来台。而这位大臣,恰恰又是一位开不起玩笑的人,为了一块鼋肉,搞得“君不君、臣不臣”的,以至于两人双双因此丢了性命。

郑灵公的玩笑,给郑国带来了一定的动乱,但没有造成实质的损害。因此,郑灵公死后的谥号是“灵”,意思就是乱而不损。

食指大动、一饱口福是好事;但是放纵它,也许会带来意外的伤害。@*#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吕蒙出生寒门,目不识丁,后来却成为东吴四大都督之一,最后兵不血刃智取荆州,活捉关羽,名震天下。他的画像被放入祭祀姜子牙及历代名将的武庙。
  • 说到“坐井观天”,人们便会想到庄子寓言中那只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远,却沾沾自喜。现在多用来讽刺目光狭隘、自以为是的人。其实坐井观天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古人观测天文的故事。
  • 把粗粗的铁杵磨成一根针,没有人会做这样的傻事!大家都知道铁杵比针值钱,一个铁杵能换回许多根针,为啥还要几十年的光景去磨铁杵呢?其实李白和真武大帝看到磨针的老婆婆,她们不是人,是神!她们只不过用磨针这种方式,点悟一下修炼中的人。
  • 说到“孺子可教”的典故,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年轻人在桥上给老人穿鞋的画面。大家有没有想过,桥上人来人往,为什么老翁单独叫张良去捡鞋呢?为什么他给老人穿上鞋后,老人二话不说就离去,过一段时间再回头过来说张良“孺子可教也”?为什么老人不当时给他兵书,三次让他“五日后再来”呢?道家讲“师父找徒弟”,这段故事环环相扣讲述了老翁如何考察张良的品行、资质和悟性,最终选定张良做徒弟的过程。
  • 许由拒受天下,颖水洗耳,流芳百世。尧帝封他“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庄子把他描述为神人;《前汉书》列他为仁人;后世视他为隐士鼻祖。也有不少人,认为许由是小隐之人,洗耳之举乃装逼侨情;“诗佛”王维认为他“病物者自我”,还不够格做一个旷达的人。那么许由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什么样的牛犊不怕虎?一类是没见过老虎、没被老虎咬过的牛犊;另一类是名不经传、还没展现强大实力的、没被老虎重视的“牛犊”。面对老虎,两类牛犊,两种命运。
  • 《庄子》中有则寓言:黄帝在昆仑山游玩,返回后发现玄珠(比喻“道”)丢了。黄帝为什么在此时丢失玄珠呢?为什么他派遣智慧的“知”去寻找也找不到,派明察秋毫的离朱出去也找不到,派能言善辩的吃诟出去也找不到,而派没有智慧、无明目、不善言辞的象罔出去,却找回来了呢?最后他找到的玄珠和丢失的玄珠有什么不一样吗?
  • “杞人忧天”的故事众所周知。可是,历史上为什么只有杞国人会忧天呢?世界有没有末日,现代科学家是怎么看的?古代哲学家是怎么想的?道家大拿——列子又是怎么说的?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