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版“勿忘在莒” 蒋介石青睐哪一个?

文/章阁
太武山上,由蒋介石总统亲颁题字的“毋忘在莒”勒石,期勉效法战国时代齐国田单以寡敌众的精神。为金门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金门观光处提供/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2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最近,《墙外》这首歌火爆网络,令墙内墙外的华人观众感动落泪。MTV中出现的金门太武山、石敢当、风狮爷等内容引发大众热议。这首歌也引发笔者系列感想,借机重温太武山题词,即蒋介石题写的“勿忘在莒”,与读者重温蒋公当年倡导的精神。

1952年1月,蒋介石在太武山巅题写了四个大字“勿忘在莒”。根据蒋介石的介绍,“毋忘在莒”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是关于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齐僖公的第三子。

齐僖公驾崩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因齐襄公与其妹妹文姜乱伦私通,此事暴露后,齐襄公狠下杀手,将文姜夫君鲁桓公灌醉后杀害。齐襄公荒淫无道,滥杀无度,欺辱大臣,他的弟弟们恐怕受到他的祸害,纷纷出逃。

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他预感齐国将要发生大乱,因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国君的女儿,于是管仲协同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躲避。鲍叔牙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公孙无知被大夫雍廪所杀后,一群贵族商议重立君主。于是逃亡在国外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成为王位候选人。

公子小白自少年时代,就与大夫高傒有交情。齐国高、国两家贵族秘密通知了公子小白回国。鲁国听说此事,也准备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为确保万无一失,鲁国先派管仲带兵堵截了从莒国前往齐国之路。当公子小白一行出现后,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身亡。管仲派人回鲁国报信。鲁国一听小白已死,公子纠没有了竞争对手,于是不紧不慢地护送他返回齐国。过了六天,当公子纠才抵达齐国时,发现公子小白已经继位,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本想杀了管仲,鲍叔牙劝他说,如果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管仲到了哪个国家,就能使哪个国家强盛,万万不可失去他。于是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将管仲从鲁国接到了齐国,并委以他重任。

一天,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甯戚几位一起饮酒。君臣喝到酒酣之时,齐桓公请鲍叔牙起身为他敬酒祝寿。于是鲍叔牙奉酒起身,说道:“希望国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时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时的处境,希望甯戚不要忘记昔日喂牛,住在车下的境遇。”齐桓公离席对鲍叔行礼而拜,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社稷就不会出现危亡!”

齐桓公在几位贤臣的辅佐下,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蒋介石引用这一典故,说道:“这乃是一种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的教训。”

“毋忘在莒”的第二版,则是关于田单收复国土的故事。齐桓公之后的四百年,“家殷人足,志气高扬”的齐国遭到了一场灭顶之灾。燕昭王派上将军乐毅,联合秦、魏、韩、赵四国十余万大军,长驱直入攻打齐国,并攻陷了齐国都城临淄。都城已破,齐国世子慌忙出逃,逃到了莒城

当时楚国将军淖齿打着援齐的名号,实则和燕军勾结,趁机瓜分齐国土地。齐国贤大夫王孙贾,当时只有十五岁,原本和齐国世子一起出逃。但在途中被乱兵冲散,他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不料他的母亲大为震怒,斥责他说:“你早出而晚归,我倚着家门盼你回来;你晚上出门不回,我就倚着乡里的大门盼你回家;如今你侍奉王者,王者出走,你却不知道他在哪儿,你还回来干什么?”于是十五岁的王孙贾冲到市中,赤脚而行,大声呼喊:“淖齿祸乱齐国,凡是愿和我诛杀淖齿者,请袒露右臂!”他的话一时感动了很多市民,当即有四百多人拥戴王孙贾,突袭杀掉了淖齿,拥立齐国世子,以莒城自守。

但是燕国大军势如破竹,接连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两地,燕军还未攻破。大将军乐毅指挥大军围攻莒县和即墨二地。即墨大夫应战而死,致使城中士气大衰,军民惶恐不安。齐人只好推举田单为将军,领导即墨军民,抵抗燕、秦、韩、魏、赵五国联军。

论田单的身份,只不过是齐王的远族,曾经担任齐国都城临淄的市掾,只是一个小官吏,相当于市长的幕僚。战乱发生后,田单和族人撤退到安平时,他见族人乘坐的车辆,车轴太长,行动不方便,于是他劝族人截掉车轴露出的部分,用铁笼包住车辆和轴头。就因此,当燕军进犯安平时,逃难的车辆阻塞了狭窄的道路,很多齐国百姓被杀。而田单和他的族人,安全逃脱,来到了即墨。因为此事,即墨士民认定田单知兵,兼备智勇,所以推选他做了将军,抗拒敌兵。

然而即墨只是一座小城,军民老弱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七千人,却要抵抗十万敌军,并且还能转败为胜,光复齐国,洗雪国耻,这无疑困难重重。

为了抵抗敌军,田单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莒县和即墨的军民都很信赖田单,即使在燕军围攻紧急之时,始终没有人背叛田单,在他的带领下,齐人和敌军交战了五年。田单的事迹激励了齐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纷纷响应,夹击燕军。齐国失去的七十多座城,一一被齐人收回。田单在莒县、城阳之山中,迎接齐襄王返回临淄。历经挫折和苦难,田单终于完成了他雪耻复国,震古铄今的大业。

这一版“毋忘在莒”的精神,格外受到蒋介石的青睐。在他的眼中,田单的事迹带给人们很多启示,象征着坚忍不拔,耿耿精忠,义无反顾,不畏强敌威武压迫,不为强大攻势所屈等。

蒋介石在1964年视察金门、澎湖前线的演讲中曾说,燕国大军铲除齐人的坟墓,抓获齐国将士,就削去战俘的鼻子。而当今中国大陆百姓所面临的恐怖迫害,远比燕军酷烈千倍百倍。如果中国人人都能效法田单,共聚义旗,“毋忘在莒”,必能驱逐共党,光复华夏。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卷23
蒋介石,《“毋忘在莒运动”的意义和启示》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卷32
司马迁,《史记·田单传》卷82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