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不自医

文/邓英士
中医有“医不自医”的说法,示意图。(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085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国古代流传一句话,“医不自医”,就是医生不能给自己治病,甚至医生也不能给自己的亲人治病。这里说的是中医,病也不是简单的病症,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症状明显的病可以自己调养,但是复杂微妙的病是自己治不了,无论自己的医术再高,也很难给自己治。

清朝末年之后,我们当地有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宝贝儿子得了重病,自己屡治不好。到外地请医生,最后也没来得及,他儿子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周围人笑话他,你自己是有名的医生,怎么把亲儿子治死了呢?但是他给别人治病有很多成绩,享有盛誉。

中医有“医不自医”的说法。西医没有这样的说法,只要自己的医术够高,自己拍片自己诊断开方吃药,是常有的事,何况亲人?

为什么中医讲“医不自医”呢?笔者认为这和中医的原理有关系。中医讲望闻问切,比如切脉,基本的脉象都可以切,可是脉象的浮沉轻滑的细微差异,各个医生的判断结果是不完全一样的,对病理推断和诊治也会造成因人而异。中医的望闻问切等等,都是以医生自己的身体作为基准。西医是以仪器检测的指标作为基准。这是根本性的差异。

中医以医生自身的身体作为基准,来感知、来检测病员的各种状态。古代医生在出诊的时候,都要平心静气,先把自己的身体稳定下来。就像精密测量仪器启动时候的自检一样,首先确保检测的基准是可靠的。机修工在检修设备的时候,遇到复杂的故障,都会找一台好的设备。把好的设备,和坏的设备之间的各个零部件,各个要点的工作参数,进行逐一对比,就会快速找到故障。如果能把病员的身体的状态以及精气神的状态,和健康者的身体进行对比,能够快速的找出病因。一些微小的变化,都能够发现,就容易诊断,可以准确进行治疗。医生自身的身体就是最熟悉最好用的基准。

可是,医生来给自己诊治,自己的身体那个部位有病了,那个部位的基准也就坏了。以一个有病的标准来检测,就没有办法检测细微的症状差异了。如果医院的检测设备坏了,还能检测吗?检测的精度也满足不了要求啊,出来的结果能有效吗?

如果医生和病员是亲人,亲人之间,有同脉同象的问题。至亲之间,由于血缘关系,长年累月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也相似。现代医学发现,血亲之间是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遗传病的,非血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会有传染病。如果医生和病员的面相、脉象等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病的症状的细微变化,就很难检测。不能诊断病症,怎么对症下药呢?所以中医的医生,也很难给亲人治某些病。

以医生身体作为标准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就是方便。医生在哪里,都可以诊断;到哪里,哪里就是医院。医生可以独立工作,一个医生就可以是一个医院。西医必须是固定的地点,西医的设备多大啊?怎么移动?没有电还不能工作。需要很多种专业精深熟练的技术人员配套,汇聚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才能医治。

第二就是便宜。以人体为基准,哪个部位异常,哪个经脉异常,一对比就出来了。容易找到病根,能够对症下药。有些病,在最关键的地方疏导一下就可以了,无需过度用药。另外药物在身体各部位的反应也可以体察到。中药也很便宜,针灸都不需要药费。西医医院,那么多高级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能不贵吗?至少,中医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昂贵的检测费用。

第三就是,环境适应性。病员和医生,同处同样的地理环境,同样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同样的自然环境,两者身体之间的状态差异,形成强烈的对比,容易诊断。西医的检测设备多数处于空调房间,无论寒冬酷暑,始终保持在25°左右的室温。一个人,大热天从外面进医院,没病也可能被检测为体温超高。大老远,匆匆忙忙车马劳顿赶到医院,各项指标可能早就发生变化了。

第四就是检测的因素更多。西医的指标有:血压,血糖,体温等仪器检测的指标,虽然现在的医院非常高级,技术设备非常先进,各种指标类型也是非常有限的,但主要的检测指标一般不足百个吧。

人体有多少状态啊?人体的状态在精气神、五脏六腑、四肢五官,言行举止各个方面,都有细微微妙的表现。中医的指标多得去了。现在的中医院也讲血压之类的,其实是中医在现代被严重破坏了,连标准都被西医同化了。以人体作为标准,才可以全面的检测人体的全方位的状态。虽然说西医的指标也是根据人群统计的,但是这些指标是静态的,范围很宽,缺乏动态,缺乏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各个病症的具体的针对性。比如说,血在身体内的运行,西医认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血血平等,都是营养、蛋白质。中医则认为五脏六腑的血是不一样的,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是动态的。由看得见血液、器官、细胞,以至于微观、更微观,升华为精、气、神的方方面面。中医的检测因素远远多于西医。

第五与道有关。中医基于五行学说,五行与道家密切相关。讲究医生的修养和道行。虽然阅历和经验能够提高业务能力,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医生的道行。

道行因人而异,不同的中医师的诊断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西医依赖于设备,随着科技设备越来越先进,西医检测的几个指标也越来越高。而现代的很多中医师,根本不相信道和德,自己的身体被七情六欲严重伤害了,也没有什么道行。若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身的标准还不如西医呢。

道行高的医生,身体健康的程度要高于一般人,检测的标准也高,诊断得非常细微。按照科学来讲,就是检测灵敏度更高,分辨率更高,准确性更高,检测的指标更全面。

过去的中医师,对生活方方面面都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多数都是仙风道骨,温文尔雅。一些名医,都有非常高的道行,他们的身体也非常干净,超脱世俗。以这样的身体作为标准,病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各条经络的异常都可以检测。五脏六腑的病态都可以检测出来,以及病人的身体,在各种环境的改变,四时八节的轮换,都有相应的体现。甚至可以预先感知药物的药性在身体中的各种运行状态。

扁鹊、华佗、董奉等医者的身体都是有神通的,不仅可以感知,而且可以直接透视。病人的每个器官,每个细胞的异常都可能会被发现。两个人刚见面,不需要望闻问切,就知道病人的身体哪地方出问题了。一碰面,两者身体之间,自动进行比对。中医以这么高的标准来诊治病人,基准实在太高了,各种神奇的诊治效果,远非现代的西医可比。

道行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提高,中医来自道,中医中包含着很多修行的知识。故事中孙悟空和济公都没有学过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很多得道高人都可以治病。他们都经过修行,得到一个纯净无漏,无病无灾的身体。以这样的身体为标准,对病人进行检测,极微观的致病因素都能检测。甚至跨越时空,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治,也就更不寻常。

道家讲,人体就是小宇宙。真正修行觉悟者的身体是不是个宇宙呢?以宇宙为标准来给人治病,那不就是最高标准吗?以宇宙为标准,可以帮助无数人过关度难呢!

笔者认为“医不自医”,其实就是中医的诊治的基准的问题。中医以人体为标准,是非常高深的,也是神奇的,妙不可言的。@*◇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