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2008

【水彩行家】“台湾水彩一百年”

大展的历史意义
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台湾水彩一百年”大展的历史意义

1907年一位热爱水彩画的日本人石川钦一郎来到台湾,他播下水彩的种子,开启台湾现代绘画之门,水彩在这个小岛上萌芽,百年间这个源自西方却带有东方性格的媒材,呈现出属于台湾海岛的水彩画的精神与风貌,为了纪念这位台湾现代绘画的启蒙者,一个记录台湾水彩百年发展的盛大展览即将在历史博物馆和台湾民主纪念馆展出,让我们可以一窥其堂奥。

一、呈现历史的面貌 : 1907年时一位日本陆军翻译官石川钦一郎首度来到台湾,除了总督府的工作,他同时兼任每周一次的国语学校美术科的教学,真正开启台湾新美术的运动,他引进西方美术教学的方法以素描和水彩为主,假日则在台湾的乡间写生,他的身边总有跟随的学生一起画水彩,他开始为台湾播下现代绘画的种子,而且这颗种子是水彩的种子。

二、建立公民的美学 :水彩画是台湾社会中最具亲和力的画种,不管一般学的国民美术教育、艺术科系的专业美术教育,甚至社教机构所举办的绘画比赛,也都以水彩画作为主体;借着国内百年来杰出的艺术家提供的作品呈现各自在水彩艺术创作的不同面向,提供台湾社会大众艺术欣赏,提升公民的美学素养。

三、推动水彩的风气: 水彩画兼具专业艺术表现的价值与社会公民美学的双重功能意义,在面对当下艺术多元形式的冲击,这种具有绘画本质的艺术形式出现了逐渐式微的警讯,希望藉由举办“台湾水彩百年”大展,再度吹起台湾水彩绘画之蓬勃风气。

台湾水彩百年大事记(1907~2008)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湾在八十年代经历了一段水彩黄金时期,当初的年轻水彩画家现在都已是水彩界教父级或大老级的前辈了,当时也是首开台湾水彩处理厚实感之先例,先后都有画家研究出如何使单薄的水彩颜料处理出高质感厚度的视觉效果,例如 杨恩生老师极具视觉厚实感的古典水彩静物画,或是谢明锠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处理的各种质感表现等,无不在寻求一种新的视觉突破,在当时也成功地将水彩画带入到一个崭新的境地
  • 李老师的画作虽轻松,但富情趣,感性里兼具理性,有塞尚水彩的味道,具结构感,不只是匠俗的渲染,而富有大胆创意,《蓝调女郎》一作中,将和师母的大头贴置于画面上,即可见老师童心未泯,将好玩、有趣的心情重现在创作上,想必,老师是以诚实的态度去享受创作。这种创作模式,和我计划周详、极度耗损精神的创作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李老师常常在言谈中,殷殷期盼我能发扬水彩画,可见李老师对水彩画的使命感是很深切的。
  • 一件件作品的诞生都是每位作者心血的累积,为使作品能流芳百世,创作者在选材时必须考虑到材料的特性与品质,选用品质好,稳定不易褪色的颜料才不致造成日后画作变色走调;如可选用颜料稳定性较佳的矿物性颜料,以及中性画纸作为作品基底材,因酸性纸张经过氧化、水解、架桥等化学作用后会加速老化造成纤维降解,纸张颜色会开始泛黄,强度也会大幅下降而产生脆化、粉化等状况。因此多方了解使用材料的特性,才能避免日后老化的缺憾。
  • 风景画在西方发展的时间远较中国来的晚,从十七世纪的荷兰萌芽、十八世纪的英国盛行、到十九世纪法国才被成为正式的绘画主题。
  • 画过水彩的人一定都知道‘浅色先画’的道理,却很少人真正付诸实践,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作画顺序的判断与计划。以下我以这件风景水彩习作来说明如何从‘先浅后深’的原则之下,设计大程序与小程序,让水彩画的技巧难度降到最低。
  • 邓国强老师毕业于复兴岗学院美术系,受梁鼎铭、林克恭两位老师影响,因此作品有英国重叠式正统水彩技法,并掺入中国画运笔,及渲染技法。老师的画作一如其人,宁静淡泊、细致雅丽又见浑厚,细腻是其笔触,雅丽是其用色,浑厚是其沉稳的心境。
  • 写生地点:高雄市鼓山水泥厂
    写生时间:上午09:30~11:30
    使用纸张:英国山度士640磅水彩纸
    画面尺寸:56cm × 38cm
    浏览现场之后,以2B铅笔快速打稿,注意形体、结构、比例透视等。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