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北極驚航:美國探險船的冰國遠征(1)

In the Kingdom of Ice: The Grand and Terrible Polar Voyage of the USS Jeannette
作者:漢普頓‧賽茲

《北極驚航》(聯經出版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按】19世紀末,探險家們著迷於全世界唯一一塊尚未標記在地圖上的神秘區域──北極。一向特立獨行的《紐約先鋒報》發行人小班尼特投資建立了一支美國探險隊,隊長是曾因進行「格陵蘭探險營救行動」而聲名大噪的德隆。

1879年7月8日,德隆船長率領一支三十二人團隊登上美國探險船「婕內特號」,從舊金山啟航,帶著疑問和好奇,開始邁向未知世界的探險。

德隆一行人雄心萬丈地深入地圖未曾標示的海域,矢志讓美國成為全世界率先抵達北極的國家。歷經兩年艱苦的航行,婕內特號撞上一片無法通過的浮冰以致船身破裂,全體海員被迫在驚濤駭浪中棄船。

船沉大海後,僅存少量補給品的探險人員面臨必須徒步跨越無盡浮冰的駭人處境,在西伯利亞北方海域漂泊了1600公里。他們咬牙苦撐雪盲症、北極熊、暴風雪、冰迷宮帶來的種種煎熬,在努力求生過程中對抗發狂與飢餓,但仍心繫保存完善每一筆探勘資料,為全世界留下當時精確的北極地圖與地貌紀錄。

漢普頓‧賽茲透過《北極驚航:美國探險船的冰國遠征》一書,不但生動地描述探險隊每位成員的個性及心情,還從當時留下的私人書信、航海日誌,以及他自身親訪探險隊當年路程的經驗,細緻還原了這段驚險刺激的傳奇征程。

【作者簡介】漢普頓‧賽茲(Hampton Sides)

美國歷史學家兼新聞工作者,《野外》(Outside)雜誌得獎主編,常為《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撰稿,著有《追蹤刺客》(Hellhound on His Trail,2010年Amazon百大好書)、《血與雷:美國西部征伐誌》(Blood and Thunder,2006年《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好書、History Book Club及Western Writers of America年度好書)、《幽靈部隊》(Ghost Soldiers,2002年PEN USA Award for non-fiction and the Discover Award from Barnes & Noble)等歷史類暢銷書。

序曲:冰的洗禮

一八七三年四月間的某個迷霧遮天的早晨,一艘自加拿大「紐芬蘭島」康賽普遜灣啟航的蒸汽動力三桅帆船「雌虎號」(Tigress),正卯足全力從分散在拉布拉多半島外海的浮冰和冰山之間通過。

快到中午的時候,雌虎號撞見一樁怪事:一名孤身操著一隻小獨木舟的因紐伊特人一面拚命揮舞手臂,一面頻頻向該船吼叫。那原住民先前冒險闖入危機四伏的北大西洋海域,遠遠超出了愛斯基摩人平日所及的範圍,此刻似乎遇上某種麻煩。當雌虎號逐步靠近之際,他又吐著怪腔怪調的英語聲嘶力竭地喊道:「美國汽船!美國汽船!」

雌虎號的船員們斜倚在船舷欄杆邊,想聽清楚那因紐伊特人到底在嚷嚷些什麼。就在這當兒,霧散開了,海面中間出現一大塊參差不齊的浮冰,上頭站著十來位顯然被困住的男男女女,外加幾名孩童。那群孤立無援的難民一看見船來了,便高聲歡呼、對空鳴槍。

船長巴列特(Isaac Bartlett)立刻命水手們放下救生艇,將十九名落難者一併拉上船。大夥兒看得來,這些人經歷了一段恐怖的煎熬,個個面容憔悴,渾身髒汙,手腳凍傷,眼神驚慌,嘴唇和牙齒因為剛吃過海豹內臟當早餐而顯得油膩膩的。

「你們在冰上待多久了啊?」巴列特船長問他們。

其中一位年歲較長、名叫泰森(George Tyson)的美國人趨前回答:「從十月十五號待到現在。」

巴列特試著理清泰森的意思:十月十五日是在一百九十六天前,不管這批難民究竟是誰,他們已經困在冰上快七個月了。泰森說,那塊岌岌可危的浮冰是「上帝打造的救生筏」。

巴列特進一步詢問泰森後驚訝得知,這些可憐的漂流者原是「北極星號」(Polaris)的乘客。方才那位因紐伊特人在嘴裡狂喊的「美國汽船」,指的就是這艘舉世聞名的拖船。

它長得其貌不揚,但船身堅固可擋冰塊,是參與美國某次北極探險行動的勘查船,該任務部分經費由美國國會撥款,並獲得海軍支援。兩年前,勘查船自康乃狄克州的紐倫敦港出發後,曾在前往格陵蘭的途中停靠過幾站,此後便下落不明。

北極星號才剛打破世界航海緯度紀錄,越過北緯八十二度沒多久,就被卡在格陵蘭西方海面的冰陣中。船上指揮官是來自辛辛那提、性格陰鬱、脾氣古怪、好發奇想的海軍軍官霍爾(Charles Francis Hall)。一八七一年十一月,霍爾喝了杯他懷疑被下過毒的咖啡後離奇死亡,這樁群龍無首的探險任務遂告無疾而終。

一八七二年十月十五日晚間,泰森和其他十八位乘客臨時紮營過夜的那片浮冰,突然在北極星號附近斷裂,並開始漂進巴芬灣,導致這批包括好幾個因紐伊特家庭和一名新生兒在內的遇難者無法再度登船,只好聽天由命待在原處。他們無可奈何地隨浮冰漂向南方,整個冬天和次年春天,都睡在用冰雪堆成的雪屋內,僅靠捕捉海豹、獨角鯨、海鳥,以及偶爾出現的北極熊維生。漂泊海上那段期間,由於缺乏可烹煮東西的燃料,如果運氣夠好、可找到食物的話,他們只能吃生肉、啃內臟、喝鮮血。

泰森說,他們是一群「被命運捉弄的人」,大家可憐兮兮的擠在面積持續縮減的浮冰上,「活像羽毛球似的」遭受洶湧大海、崩塌冰山、猛烈狂風的襲擊,幸好無人喪命。這批難民總共在海上漂流了兩千九百公里。◇(待續)

--節錄自《北極驚航:美國探險船的冰國遠征》/聯經出版公司

責任編輯:李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眼前的祥和風景,儼然如明信片上的印象派畫作,醒來時卻大吃一驚,赫然發現身旁有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兩者形成強烈對比。她小心翼翼稍微向前傾,想看清楚他的長相。這名男子年約三十五到四十歲,一頭棕色頭髮亂糟糟的,臉上開始長出鬍碴子。這張臉孔,她一點印象也沒有。
  • 余松坡覺得氣象部門的措詞太矜持,但凡有點科學精神,打眼就知道「重度」肯定是不夠用的。能見度能超過五十?他才跳幾下我就看不見了。他對著窗外嗅了嗅,打一串噴嚏,除了清新的氧氣味兒找不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味道都有。科學家做了實驗,小白鼠吸了一禮拜的霾,紅潤潤的小肺都變黑了。黑了就黑了,回不去了。不可逆。
  • 認識莎拉的人們去書店,都只是為了要找她聊天。然而,住在鎮上的其他鎮民或是附近區域的住民大多是一頭霧水。怎麼會這樣呢?突然就出現一個遊客,還有一家書店?他們需要很多不一樣的店鋪,但怎麼會有人選擇開書店?為什麼要大老遠從瑞典跑來開書店?
  • 凱洛想得一種病。不要會致命的那種病,也不要會留下永久傷殘的那種。話說,她並不渴望把車停在殘障停車格的權利,雖然那真的很方便。凱洛從公車站趕回家的途中,努力不去想到鄰居的生活習性、努力不去在乎這整座城鎮其實是個通往死胡同的迷宮 ──要說這裡是讓人安居的所在,倒不如說是個「公共培養皿」還來得貼切些。今天晚上,凱洛就要切斷自己和這個地方的聯繫;很快地,她就能自由漂離。
  • 若要介紹臺灣,就必須先從臺北捷運的廣播說起。臺北捷運在廣播站名時會以不同的語言重複四次。以「永春」為例,會以「Yonchun」、「Yinchun」、「Yentsun」、「Yonchun Station」的順序廣播,依序是國語(北京話)、臺語(閩南語)、客語、英語。若在鄉下搭公車,最後廣播的有時不是英語,而是當地原住民的語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