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服饰听音乐预言未来 ——传统文化趣谈

汉武帝。(柚子/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274
【字号】    
   标签: tags: , , ,

翻开古代的神仙志怪小说,我们经常看到具有神通的神仙或修道人能预言未来、趋吉避凶。在《三国演义》、《史记》等正史和演义中,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专业或者业余的占卦师、相术师成功预言了许多大人物的未来。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草庐中就曾预演天下三分的局面,而《史记》中记载的女相师许负,在汉文帝的母亲没有嫁给汉高祖的时候就预言她将成为太后。那么,为什么古代会有那么多见微知著的预言大师,而现代却少有人能够预见未来呢?

其实,预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佛道两家的修炼者具有预知未来的神通。即便没有出家修道,传统儒学中易经的学问也教授了人们如何占卜未来。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之初。

周文王像。(公有领域)

上古时期,伏羲从河图洛书中悟到八卦阴阳,后来,周文王被囚时潜心研究八卦,继而演绎出周易六十四卦,到了孔子,又将易经加以阐发、与仁义道德相连,并尊为儒生必读的六经之一。八卦和周易涵盖着阴阳五行相生、宇宙运转不息的规律。因此,只要熟读易经,加以修身养性的功夫,一些杰出的儒家学者就会得到启发,从而预言人生、家族和国运的兴衰走向。可惜的是,这本曾经作为古代私塾、官学必授的教材,今天只有很少数真正的国学家能够精通了。

虽然成为易学大师可以准确预言未来,但是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是两种更为简单而易于使用的预言方法,它们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计算和繁难的阅读。

一、观服饰知未来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有绿林军揭竿而起,拥立刘氏宗族刘玄为帝,史称更始帝。更始帝心胸狭窄,十分妒嫉当时功勋卓著的刘縯刘秀兄弟,终于找了一个理由将哥哥刘縯处死。

以为掌握了权利的更始帝于是得意洋洋的准备建都洛阳,京城的官员都千里迢迢地到东方来迎接他。只见更始手下的官员戴着男人的头冠,却穿着女人的绣花短袖小衫,大摇大摆的进入了洛阳城。这些朝廷的元老们都掩面不忍卒睹,人群中的百姓窃窃私语,有的摀嘴偷笑,有些饱学鸿儒更是大惊失色,暗自叹息道:“这是服妖的不祥之兆啊,看来不久就会有灾祸降到更始帝的头上!”

后来,当刘縯的弟弟刘秀带着手下官员来到洛阳处理公务时,穿着与旧时汉官一样的冠服入城,许多老者们看到后都激动的哭泣道:“没有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汉官的威仪。”从此城中的许多百姓都暗暗期望刘秀能够成为他们的国君,复兴西汉所奠定的基业。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柚子/大纪元)

后来,在更始帝手下忍辱负重的刘秀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并结束了西汉末年的纷乱局面,建立东汉,将汉代的基业延续了两百年。

“服妖”,用俗语说,大概是衣服作妖了。汉书中记载“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服妖的说法,意即当男着女装,或穿着奇装异服,迥异常规的服饰时,就会被称为服妖。古人认为服妖是乱世的征兆,当人们想要破坏传统的习俗时,就喜欢穿着标新立异的服装。明朝末年,书生们流行付粉施朱,化上女子的妆容。清朝末年,北京城的王公贵族喜欢扮成乞丐,穿着破衣烂衫游走在大街小巷。这些现象表示人心中的光明浩然之气正在衰减,阴暗乖僻之气正在扩散。因此有识之士会做出乱世将至这样的警示和预言。

二、听音乐知未来

唐玄宗时,西凉人素来有喜好音乐的风俗,经常创作新曲。开元年间的一次皇家筵席上,玄宗命人演奏西凉最新进献的一首乐曲《凉州》。听完后诸王们都向玄宗贺喜,手舞足蹈的称赞乐曲的美妙,只有宁王没有拜贺。玄宗于是向宁王询问原由。宁王回答说:“曲子倒是很好,只是臣素来听说音乐从宫音开始,至商音结束,中间由角、征、羽这些音组成,都要与宫、商呼应。这首曲子开头就离开了宫调,征、商之音杂乱无章。我听说宫音代表君王,商音代表臣子,宫音不能制约商音,就有臣下犯上作乱之忧。天下事往往现形于音律中,散播于歌声里,不久就会应验在人事上。臣恐怕乱臣作乱犯上,君王流离失所的祸患,就发端于今天的音乐里。”玄宗也是十分精通音律的人,他听完后,低头思忖,默不做声。后来,安史之乱祸起,果然一切都如宁王所预言的那样。

中国古人素来相信五行对应君、臣、人、事、物。所以听音乐预言未来这件事,虽然现代人觉得玄之又玄,在古代却并不是什么太神秘的学问。

五代南唐 周文矩《合乐图》局部。(公有领域)

元朝初年,蒙古与南宋交战,南宋兵败,文天祥被押解进元都城燕京,在途中听到元军正唱着《阿剌来》之歌,他非常惊愕,于是问身旁的元军:这是什么歌?元军自豪地答道:“这是我们蒙古人的歌。”文天祥悲从中来,长叹落泪道:“这竟然是黄钟之音啊。我们汉人宋朝的江山再也不能复兴了!”

黄钟,是宫音,代表君王。南宋灭亡前,蒙古军中流行着豪迈雄浑的黄钟之音,可是南宋西湖边却笼罩在一片靡靡之音中,音乐的风潮会随着兴亡的气数改变,这就是古人以音乐预言未来的神妙。

**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预言方法,比如汉代以前的谶纬术利用图谶、观星、诗谶预言未来,再如民间流传的测字术、相术、风水等等,历代史书中都有《五行志》一篇,记载着自然界现象的种种异常,这些异常现象都对应着人间将要发生的大事。自从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无神论、进化论等学说使人们将这些归为“迷信”而不加考量。其实,预言并不是“迷信”,而是自上古流传下来的高深学问,值得人们深入去思考、研究。

虽然现代反传统的思潮崇尚服装发型新奇、与众不同,风格常以男女变装、阴暗、怪异、暴露作为时尚。但是神韵艺术团仍然秉承传统的审美理念,在演出中展现的服饰男女有别,各有特色。男子大袖潇洒,女子长裙婀娜,服装颜色明亮多彩,这都是古代所崇尚的正统衣装特点。

唐 彩绘陶乐女俑。(公有领域)

现代反传统文化的运动也使一些从前难登大雅之堂的音乐成为大众的文化,音乐中充斥着色情与斗争的因素,音乐和谐的调性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大众音乐驱使人们在音乐的渲染中放纵欲望。高雅的古典音乐逐渐被人忽视、边缘化。而神韵艺术团的主旨是恢复人们失去的传统。神韵音乐和交响乐制作融合了东西方古典音乐的精髓,意在展现宏伟壮丽的音乐篇章。

朋友们,您曾对古代预言产生过好奇吗?那不妨试试先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观服装、听音乐的方式预言您身边人、事、物的发展走向吧!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