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序

給孩子體驗生活的勇氣
陳若琳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生命的體驗顯現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日日都在進行的,因此針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面對生活的態度與動力,是父母在執行家庭教育及教養的重要課題。孩子年幼的時候是奠定生活能力的最佳時期,生活好習慣的養成要靠父母的把關及涵養,因此父母要經常在職進修、充實自己的親職知能,以傳達正確的教養信念、知識,並且展現有助孩子正向發展的親職行為。

孩子生活能力的發展及培養,最重要是讓孩子親自體會及參與,孩子要自己走過,才會體會一切得來不易,才能學到知足及感恩;孩子要自己嘗試過,才會產生做事的成就感,才能有自信及動力;孩子要自己失敗過,才會反思改進,才能有謙虛及勇氣。父母太多的保護及嬌寵,為孩子鋪簡單好走的路、凡事都替孩子代勞、設想得太周到,都將會讓孩子失去發展自己生活的機會、權利及能力。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作者田中女士,以她工作上所累積的心得,針對父母提供教養兒女的建議,提出「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觀點,認為教養孩子除了生理滿足的提供外,更不可忽略品格及心理上的培養。父母在教導孩子滿足基本生物成長所需具備的「生活能力」和自發性時,更要教導他對人事物的珍惜、尊重和感恩;父母要滿足孩子的生活必要需求,但絕對不是所有欲求,而是培養孩子面對誘惑時的自制及忍耐能力。

為了讓孩子擁有「嘗試去做」的能力和動力,父母可從日常生活自理或家事工作,讓孩子親自操作,不必事必躬親,並適時給予鼓勵和讚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不必事事代勞決定,要傾聽孩子的聲音,讓他有判斷事物、學習說「不」和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這本書蘊含了許多育兒的東方智慧,引發了在教養方法的共鳴及反思。建議新手父母、對育兒教養事務用心的家長,或想要在職進修的父母親加以閱讀,並儲備親職知能及技巧,正確地培養孩子的優質生活能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閱讀確實可以增強國語文能力,但是請注意:效果的顯現需要時間。最忌諱的是父母時時擔心:「我家孩子最近光看課外書,成績一點也沒改善,到底有沒有效呢?」

  • 復活島上的石像,舉世聞名。可是,一般人大概不清楚,復活島上共有887個石像,大小不等。其中,280座石像昂首而立,遠眺天際;另外100座左右,散落在道路兩旁,顯然是正在運送途中。其他半數左右的石像,聚集在雷諾瓦瓦谷採石場,正等待啟運。

  • 「你媽怎麼那麼不一樣啊?」

    第一次被人家這樣問時,我還以為是我的耳朵出了問題,或者那只是個玩笑。大概是從小就跟在媽媽身旁的關係,習慣了媽媽的方式,我以為天下的媽媽本就都是這樣的。

  • 寂琦從小是我親自帶大的,有一段時期我因工作需要,給寂琦找到一個非常好的保母,但寂琦就是不肯接受保母。因此,不論我做什麼或到哪兒,總是帶著寂琦,或者由寂琦的爸爸接班照顧。
  • 不知從何時候開始,書在日本已經從「理所當然該讀」變成「不讀也無妨」。

    有些人也許會抱持冷靜的態度,接納時代所造成的變遷,但是我完全站在反對的立場。我堅決認為,讀書並非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應當養成習慣的「技能」。

  • 針對「為什麼必須讀書」的問題,我一定會先回答「因為讀書是塑造自我的最佳方法」。自我形成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創造自己的世界。
  • 新聞文化的沈淪,是以刺激、戲謔、懷疑和微不足道的「垃圾」共同展現?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史都華‧艾倫於2004年再版的《新聞文化》(News Culture)一書中,回顧20世紀英國和美國多元新聞論述發展歷程,也探討21世紀新聞事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 談到一般人跟新聞媒體的關係時,常會想到一系列不同的類型。在這些類型中,昏昏欲睡、蠻不在乎的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邊看電視、邊吃東西的人)是一個極端,而過度活躍的新聞迷(news junkies)則是另一個極端。可想而知,大部分的新聞消費者都位於中間地帶,尤其是在談到電視新聞的時候。在英美兩國,電視新聞很明顯的是最受人歡迎的新聞來源。
  • 從18歲起,我每天工作平均超過12小時,我比同輩更勤奮,總是比部屬、比學生更認真。因此有人如此形容:「彭懷真是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跑得很快,只是他用烏龜的勤奮持續跑。」
  • 適度、適當的中庸之道
    這個標題也是本書的主題。

    意思是說,如果想同時讓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就不該強迫自己凡事一定要得到滿分,而是維持適度的努力、保持適度的成功,這才是無上的祕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