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台北: 精神药理学家张文和的追寻》序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文/林克明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张文和是个传奇人物。在台湾精神医学领域里,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宪教授之外,很难再找到像他这样,活得如此丰富多采、充满曲折与惊喜的大半生。

因为如此,一年多前,在《台湾精神医疗的开拓者──叶英堃传记》“杀青”之后,佳璇开始思索如何解读“张文和”这个传奇时,我已直觉这将是一个相得益彰的“梦幻组合”。文和的传奇与内心世界,大约只有透过佳璇这样一位勤学多闻、心思细腻的医坛才女,才有可能清晰地呈现。文和“唐山过台湾”,是台湾的幸运,而台湾也以才华洋溢的佳璇回报。一年多的心灵交会,辛苦耕耘,加上“三不五时”杯觥交错的欢乐时光,孕育出何其甜美的果实,让传奇不再是传奇,却也更加传奇。阅卷之余,唯有无尽的感叹与感谢。

多年来常常设想,当年文和选择来台,是什么样的心境。透过佳璇的观察与叙述,我们对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文和的心路历程,终于能有相当的了解。

文和选择离美来台时,台美断交不久,台湾经济尚待起飞,人心惶惶,“难民”(因怕共产党而移民)潮涌。政治因素之外,多数青年学子,亦以赴美深造为其“生涯规划”之不二选择。文和“反其道而行”,主观上容或有他不得不然之处;但从旁观者的眼光来看,他绝对不是没有其他的选择。

文和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但是他能做出这样与众不同的选择,难道只是因为局势险峻不得不下险棋?更重要的,绝对是他的勇气,他对(多数尚未谋面的)台湾同仁的信任,还有他对台湾的信心与期许?因为这样的信心与期许,台湾成了文和的“流奶与蜜之地”,也成就了他后半生的丰收与贡献。

如书名所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人一生一世的追求,因此,也可以说是一个“爱情”故事。十年下放,压不断他对新知的渴望与探索未知的热诚。这样的热诚,这样的渴望,这无可压抑的、体现自我、展现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的冲动,驱策着他从大都到陇南,由燕京到华府,终能在象山之麓安身立命,又由此走向世界。

人生因为热情与渴望而丰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虽然“溯回从之,道阻且长”,但还是不得不无尽地追求,而且是“想方设法”去追求──身为科学家的文和,就得用种种科学的方法。年年月月,寻寻觅觅,终于“经史如诏”,终于“金石为开”。天下还有什么更美好的事情?

所以,在文和极其戏剧性的一生背后,更为可贵的,毋宁是他对“人间世”的信心,对于“道”的信心,对于“由思得道”的信心。多么神奇啊,人的脑子居然能够去探索宇宙与生命的奥妙,去理解宇宙、生命、乃至于人心运行之规则。因为他的“久于其道”,我们也更容易相信,虽然人生是永无止境的追寻与摸索,“道”是在那里的,这个世界是有道理的。这看来如此纷乱的“人间世”,原来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想这应该是我最感佩张文和教授的地方,也是我最感谢本书作者吴佳璇医师的地方。◇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有很多住在海外的朋友,每次回台渡假,假期将届回侨居地前,都会依依不舍地轻叹一声:“回去以后,一定无法习惯没有7-ELEVEN的日子啊!”
  •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早期佛教经典《法句譬喻经》中用人生往而不返的历程,来强调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我”所能真正拥有。
  • 如果把“作文”拟人化,此刻,他一定没想到自己会变得这么重要,小学有“提早写作”,国中升高中要考作文,高中升大学也要考作文,到了大学里,因为现代文学当道,欣赏阅读现代文学之余,也要习作一番,所以有许多“现代诗及习作”、“现代散文及习作”、“现代小说及习作”等课程,市面上社会性的写作班也不少,一时间,仿佛全民写作时代来临,所以这个“作文”也就从市井小民摇身一变成为大人物了。
  • 万事起头难,作文的时候,更是如此。底下,我们用一段简单的口诀,帮大家归纳出“开头的七种方法”,并点出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 同意的原因有几个。首先,这一代的小孩生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很难了解祖父母辈是如何认真辛苦的过生活。将我那一代从小在贫穷日子中寻找出路的经验写下来,希望能帮助小朋友们打开视野,对人生百态有更多体会,也了解人生不会一直平顺,挫折难免会有。这样,当他们面对不顺遂的环境时,应该可以比较坦然处之吧!
  • 研究西瓜已经50年的陈文郁,吃过的西瓜据说已多达数千万颗,可能是全台湾,甚至是全世界吃过最多西瓜的人。
  • 近年研究《易经》,对于“六”这个数字备感亲切。翻开任何一本介绍《易经》的书,都可以看到六十四个卦象,每一个卦象都由六条横线(六爻)组成。横线有两种:中间没断开的是阳爻(—),中间断开的是阴爻(— —)。这样的阴阳二爻,组成了六十四卦,描绘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也写尽了人生处境的百态。
  • 西方哲学家无不重视理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不能善用理性,凡事皆依情绪的当下反应或一厢情愿的意念,则人的行为难免陷于自相矛盾,并且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带来各种后遗症。因此,理性帮助我们记取人生的教训,并且在面对无法逃避的困境时,找到解脱之道。然而,人生又非理性所能全盘掌握,而始终有其奥秘难解之处,这时理性有所不足,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 在这篇短序中,我想对本书的性质作一扼要的说明。首先必须解释的是,为什么在一部讨论文化价值的论集中要特别把知识人放在与价值系统同等重要的位置呢?答案其实是很简单的。文化的价值虽然起源于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但必须经过系统的整理、提炼、阐明,然后才能形成一套基本规范,反过来在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发生引导作用。这一整理、提炼和阐明的重大任务,就中国传统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担着的。
  •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变动的历史阶段,传统的价值系统受到了最严厉的挑战。这一百多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另一方面也看到种种现代观念的出现。但是价值系统所涉及的不仅是观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人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