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篇:

孔孟之道判释(50)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判释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据《史记》记载,孔子是他父母“野合”而生。也就是说,孔子的母亲还没有与他父亲正式结婚就怀了他并生下他。这在当时礼教森严的社会里,是有些不光彩的,这是否给孔子的心灵带来创伤,不得而知。但对于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来说,肯定是一个尴尬。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1等等,一切以礼为行为准绳,而你父母既做出一些不合礼教的勾当。这确实是有些难堪的。孔子出身贫穷家庭,三岁时父亲就去世。母亲孤苦伶仃,不仅要日夜为家计操劳,而且也要叫孔子帮忙,做这做那。故孔子说他“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2在《论语》中,没有片言只语记载孔子说他母亲的事,也许在孔子看来,母亲没有什么值得他骄傲的,也没有什么伟大之处。她,平平常常,辛勤劳苦一生,有时孔子做得不对,母亲也会埋怨、训斥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孔子,能有多少母爱,从而又对女人产生巨大好感是很值得怀疑的?

3、从孔子自己的家庭背景来看,孔子对女人的偏见和傲慢与他的妻子有很大关系。

孔子育有一男一女(女儿嫁给公冶长,儿子名鲤),年轻时在鲁国做过一阵子官,然后就周游列国。孔子在国外过得并不好,《史记》记载他“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3(《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4。孔子离家出走十四年之久,在外穷困潦倒,出生入死。可说是身无分文,根本就没有能力寄钱回家养儿育女。他太太一个妇道人家,在家带着两个子女,这十四年生活是如何过的?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困苦:不仅要做家务事,而且要做男人外面耕作的农务。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为人母的女人,她不怨孔子才怪了。以当今现代的婚姻法来说,三年夫妻不同居,就算是协议离婚了。孔子与他的妻子、家人分居达十四年之久,这个婚姻可说是形同虚设,已没有实质性的婚姻意义。史书虽没有记载孔子与他太太的关系如何,也没有半点孔子妻的史料。但我们从孔子一生的经历、活动的史料来分析推测:孔子与他太太的关系是不那么和谐的,甚至我认为,是他太太与他的关系长期僵持,对他埋怨和不逊,才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感叹。以孔子对周礼的严格遵从,他“近之”的女子不可能是别的女人,而是他的妻子;而“远之”抱怨他的女人是谁呢?当然是他的女人,与他没有关系的女子抱怨他干嘛?我以为孔子这句话,多是他对妻子的作为感受而说的。

孔子一生为恢复周礼而奋斗,出生入死,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5(《史记.孔子世家》。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就是不切实际,有些不吃人间烟火的味道。我们以此来观孔子,就会对孔子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他为了他的理想,一心在外张罗奔波,照顾家庭的事就忽视了。我们以至圣先师来看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成就,就益感化出他家庭生活的悲剧来:离多聚少,夫妻不和,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很成功:女儿嫁给囚犯(公冶长坐过牢),儿子早夭(只活到五十岁早孔子离世)。以此来论孔子,孔子并不算是个“成功的男人”。但以文化来论孔子,孔子是很伟大的。世界很少有一个人,像孔子那样,享誉历久不衰,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都在重复着他的文化。他对中华民族的功德,是不可磨灭的。以我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我反倒觉得孔子是个非常豁达、宽容、文明的人。女子和小人无论怎样对他怨恨和出言不逊,他并没有对她们拳打脚踢,也没有把她们休了,而是要“养”着她们,只是认为比较“为难养”而已。我们无论如何理解孔子这个“难养”,是物质的“养”还是精神文明的“教养”,这项工作都是不好做的。看看今天中国的启蒙工作是多么艰难?尔等平民百姓(弱势群体)与女子敢对当今的大人们抱怨和出言不逊吗?不要说养你,等着你不是往死里打就是休掉你,有容得你乱说乱动的雅量吗?而孔子说的女子与小人,在当年正是弱势群体,“难养”是个现实的社会问题,由孔子点出,说明孔子的社会责任心很强,时时不忘要教养他们,只是觉得工作有些艰巨、吃力不讨好,较“为难养”耳。(待续)@

1《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页。
2《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73页。
3《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1540页。
4《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1558页。
5《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1548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孟子以“集义”来实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这个“义”,有点类似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令”。这个道德律令是义不容辞的纯粹实践理性,即“义务”。
  • (shown)父子之义是亲情关系,君臣之义是尊等关系。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这种君臣关系等于父子关系,就如同现代的“我把党来比作母亲”、“祖国啊,我的母亲!”是一样的。实则这义不是那义,是不能乱点鸳鸯谱的。
  • (shown)仁者一定能爱人,但爱人不一定就是仁者;智可以辩言,但智者不一定就是知人。
  • (shown)孔子是以“仁”来贯彻其整个道德形而上学的。其他义、礼、智、信等都是围绕这个“仁”而阐述。后儒如此排列,好像孔子的学说变成了五个命题。
  • (shown)我们要了解儒的“仁义道德论”为何要特别强调“亲亲杀”和“尊尊等”两大伦理观,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
  • (shown)什么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 (shown)执政当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划分中国的历史,说秦朝至清朝是封建社会,而把“夏、商、周”定为奴隶社会,极大地错置了中国的历史面貌。
  • (shown)如果说,没有古希腊文明,就没有现代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那么也可以说,没有中国早期的封建文明,也就没有中国传统文明的儒、道文化发展。
  • (shown)我们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后,对孔子的学说就有进一步的理解。原来孔子说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衷情的就是周朝的典礼制度,即周王朝的封建制度。
  • (shown)儒家如此强调君子的德行,这个德行是如何得到的呢?“修身”。靠自己修行来完善道德规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