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大夫行孝之道

敬纸
font print 人气: 29
【字号】    
   标签: tags:

《孝经》讲述的是为人行孝的道理,其中很多名词论述的都是春秋时期之前的事情,比如“卿大夫”一词,说的是仅次于诸侯的臣属,在现代就相当于各级官员。

这种官员所处的职位,其上有天子君王,其下有黎民百姓。他们所起的作用无非是上传下达各方的意见,把君主的旨意向下传达给百姓,把百姓的愿望向上报告给君王,使上下能够相互沟通,有一个正常的回馈管道,起着一种桥梁作用。

《孝经》中论述卿大夫行孝没有君王和诸侯那么难,只要按照先代圣明君王的服饰、语言和行为,在这三方面都能够效法先代圣明君王的做法,自己自然能够保有祖宗的香火。

可是细想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先代圣明君王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天子的德行,符合天子的孝道,那么在立身之中也是极大的,代表着一定的天理天道。而 卿大夫如果能够完全做到符合先代圣明君王的这三方面--服饰、语言和行为,其实就已经在符合天道了,已经处于一种与天道合一的状态了,怎么能说容易呢?

在《诗经.大雅.林》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这里的天子,就是卿大夫的上级--帝王。

很多古代的忠臣名将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天子有不道德的行为时,真正的忠臣能够批龙鳞、逆圣听,指出君王的不足,因为他们都是在遵循先代圣明君王的行为和语言,同时也理解先代圣明君王统治国家的理念,那么他们对自己当朝天子的规劝,都是按照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来讲的,来给天子做参照,以便更好的统治国家,治理百姓,这也是在帮助天子成为圣明的君王。可见卿大夫行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如果卿大夫因为能够专心的侍奉天子,使天子能够依照先代圣明君王的理法准则治理国家和百姓,使国泰民安、百姓安乐,这不就是事君的最高境界吗?

自己按照先代圣明君王的道德做事,使自己的衣服穿戴起来合乎礼法,使自己的言语合乎礼法,使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合乎礼法,那么能够在这三方面都做到合乎礼法,自己的任何行为不必着意考虑,自己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错,传遍天下,也不会遭到怨恨、憎恶,这不就是在同化先代圣明君王的天子之道吗?这不就是最大的立身之道吗?

所以说 ,卿大夫真正能够做到这几点,就已经非常的伟大和了不起了,他遵循的可是天子的孝道啊!

对比于古代的卿大夫,中国大陆的各级官员可谓是背道而驰,在网上很多披露出来的官员,戴的是名牌手表,穿的是高级时装,生活异常的奢华,他们在欺压百姓时所说的话,狂妄之极,活脱脱一个流氓形象,甚至有一些级别极低的县官都可以称自己代表法律,自己就是土霸王,可以说是非常的目无法纪,目无天理。

更有甚者,买官卖官,攫取财富,这些靠卖官鬻爵来达到富贵目地的官员,向下带动了下属的贪污腐败,向上又腐蚀着他的上级,那么就更不可能去符合所谓圣明君王的道德了,他们做的事情,完全违背了天理、天道,完全是与百姓对立的,完全是所谓的负面教材,这样的人一旦有过错,天下皆知,而且不可原谅。

古人遵循圣明君王之德,而各级党官遵循的却是先代党魁的行径,效法的都是战天斗地,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行。譬如在中共的历次运动中,当中共要打击什么团体和个人时,这些官员立刻站在恶党党魁的一边,不分正邪,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被打击的对像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应该被打击的,还是冤枉的?

那么这种不分善恶、不辨是非的配合中共打压,怎么能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幸福呢?怎么能使自己的祖宗香火连续不断呢?我们看中共的历届党魁,都是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其家族也不兴旺,最典型的就是毛氏,人说他心毒命也独,他尸骨未寒之时,其妻就受到制裁,被判入狱。在古代来说,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而他的妻子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神共愤,众所周知的坏。

思考卿大夫的立身哲学,怎么能使自己的生前身后事都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是真正按照《孝经》卿大夫这一章里所讲述的那样,遵循先代圣明君王的语言行为、道德标准,这样自己才不会走错路,这也是对中共各级官员的一个忠告,当遇到什么事情时,特别是遇到善恶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看一看自己的良心,看一看那些圣明之人所做的事情,这样才不会后悔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当前一亿一千多万的三退大潮中,其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官员,他们看到中共的逆天叛道,不得人心,注定是要灭亡的,很多人纷纷脱离了中共,选择了光明,选择了美好。

像这样的人在三退中共的过程中,行的是天意,做的是正道。其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三退的事即便传遍天下也不会遭到怨恨、厌恶,这样的人不就会使自己的后代有福吗!使自己的祖宗也能得到安息!人生如此,可以无憾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子在周都居住了很久,后来见周王朝日渐衰败,于是决定离开周都。他开始到处云游,一方面清修自己,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理念传给更多人,教化一方百姓。
  • 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前,他为什么想到要从事归正“礼”、“乐”的宏伟志向?这就要从孔子八岁那年一段鲜为人知的奇遇说起...
  • 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使他们大开眼界,意志也受到磨练,这是非常特殊的教育活动。
  • 孔子为苦苦探求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已领悟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
  • 对古人来说,“交友”就是遇到能读懂自己的人,因而愿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才能诠释“仁”、“义”的内涵...
  • 此时的左白桃,真的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了“安民之业”,那时他已年近五十岁。因鉴于当时所有诸侯中,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左伯桃一直没有做官的念头。
  • 要真正继续进入中华文化中探寻和还原历史真貌,就必须正视和解剖“文化断层”...
  •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422年),相传为中国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
  • 忘却得失 修身养性…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书写固穷情怀的诗人。他心性淡泊,向往真淳的生活。由其诗作中,可以窥见其乐于隐居、借此修养自己以达到保真境界的心志。
  • 有人说卍字符代表吉祥如意,有人认为是佛教标志,究竟其本源为何?考古追溯、历史残片可否拼凑出真实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