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39):发心由“仁” 正行从“义”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179
【字号】    
   标签: tags: ,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在前文〈仁者爱人〉中我们分析了“仁”的涵义,那么“义”的涵义又是什么呢?
义,甲骨文是羊(羊牲;上古最易取得的祭牲)在我(锯齿状锋刃的长柄兵器;象征权威)上形,我亦声,用竖“我”置羊(祭牲),而祭表示祭祀的礼节程式之意,读ㄧˊ yí,即仪式,是“仪”的本字。如: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心下》)

“义”所表示的这种祭仪,是上古初期重大事情必行的隆重仪式,所以“义”也引申表示理应遵行的合乎礼法、道德的重要原则或道理,读ㄧˋ yì。如: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义”的这种“合乎礼法、道德的重要原则或道理”的含义,其落脚点是“理应遵行”,所以“义”引申也表示“义”合乎礼法、道德原则的事或举动”。如:

◎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礼记.礼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同“仁”一样,“义”也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因为“仁”侧重于发心,如何“施仁”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些难以把握的话,那么“行义”就相对明确多了,因为“义”侧重体现的是合乎礼法、道德的“原则或道理”。所以古人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作为人们应该共同遵行的“重要原则或道理”,合乎“义”的自然就是正义的,背离“义”的自然就是非正义的。当非正义对人类造成重大危害时,那么讨伐非正义也是一种正义。

所以,历史上反抗暴虐统治以恢复传统正常秩序的大规模行动多称为“起义”,起义的军队多称为“义师”。而反映这种正义与非正义交战的历史过程的故事,则称为“演义”,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

“义”这种“合乎礼法、道德的重要原则或道理”,源自于古人对于天道的透彻认知。也就是说,“义”是符合天道,是天道的一种体现。所以古今中外人们坚信(历史也反复证明):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

既然“义”是天道的一种体现,那么维护正义就成了每个人的责任。当正义与非正义交战的时候,“对正义事业保持沉默,等于为非正义事业呼喊(阿拉伯谚语)”,人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如何选择,如何作为,就成为每个人的“演义”了。@*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人称铜为“吉金”而得名。也称“钟鼎文”、“铭文”、“彝器款识”。
  • 说文解字.叙》:“及宣王太史籀(ㄓㄡˋ zhòu)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周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 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秦隶又称“佐书”、“古隶”,是篆书的简化俗体。
  •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由于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所以也称“今隶”。
  • 汉字演变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异体、通假、假借、古今字、俗体、破读,等等,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 当今世界上唯一传承下来至今愈显活力的古老文字--汉字,近代以来亦曾遭遇两次重大挑战。
  • 让我们先看看历代字书(及韵书)的收字情况: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已发现单字4378个(《甲骨文字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宗焜,2012年),其中已识2000余字,公认1000余字。
  •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末维新派人物谭嗣同(1865~1898)其所着的《仁学》一书中提出︰“尽改象形文字(即汉字)为谐声(即拼音文字)。”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明确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人。
  • 中华汉字是神传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字小乾坤大”,反映出古人的正统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汉字的形像呈现着宇宙乾坤的万象纷呈、蕴含着造化的神秀灵气。
  • 与“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运动南北相映的是“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运动。发起者是1920年代旅苏的中共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宝(刘长胜)等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