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14)︰百年汉字改革简史(1)

汉字拼音化之注音符号
font print 人气: 176
【字号】    
   标签: tags: ,

作者 : 子正

当今世界上唯一传承下来至今愈显活力的古老文字--汉字,近代以来亦曾遭遇两次重大挑战。

第一次挑战,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五四运动”开启的所谓“新文化”运动。由共产主义者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发起。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逐渐轰开自我封闭的清帝国大门。面对西方科技文明的强势冲击,中华固有的文化自豪感被彻底打破。反思原因,一些激进的思想家、知识分子把矛头对准了传统礼制、文化。

为了自强,遂引领中国走上一条社会制度变革维新、文化人性自我否定的所谓发展之路,以致在共产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发起了一场反传统、全盘西化的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出现了“废孔学”、“废汉字”的激烈主张与做法。其中,力主“废除汉字”、以罗马字母(拉丁字母)代之的代表人物是钱玄同。

从此,开启了百余年不讲“文化”的汉字改革历程,并在“废除汉字”的“拼音化”与“采用俗字”、“减省笔划”的“简化”的交织中进行,最后分别落脚于1958年大陆发布的《中文拼音方案》与1956年大陆发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上。

下面,就让我们来厘清“汉字拼音化”运动与“汉字简化”运动的历史演变脉络,概览一下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言论、著作,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汉字拼音化

(一)注音符号——汉语拼音

中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说文解字.玉部》:“珣,……读若宣。”又如:盅,音古。直音法简单明了,现在也还常常使用。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冬,都宗切;刊、苦寒切;权,巨员切;度,徒故切。反切法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而普遍使用,是我们本民族自创的声韵双拼注音方式。

最早的汉字拉丁化的实践来自于明清时西方的传教士。为了学习汉字和方便传教,他们开始系统地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

西欧文艺复兴启动后,1582年(明万历十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他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包括四篇用“罗马字”注音的汉字文章。所注音共有387个不同音节,归纳其拼音系统,分析出26个“字父”(声母),44个“字母”(韵母),5个声调符号。

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耶稣会士法国人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是最早用音素给汉字注音的字汇。因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后称“利.金方案”。

但是,在其后的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写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1867年(清同治六年),在英国使馆任中文秘书的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第一本英文版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类比满州贵族的语音系统,设计了以拉丁字母拼写拼读汉字的方法,作为使馆人员学习汉语的注音工具,一般称为“威妥玛拼音”或“威妥玛式”。

1912年(民国元年),英国派遣至中国的外交官翟理斯对其进行了系统地修订。

“威妥玛拼音”成来为音译中国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称的通用标准,中国对外出版物上的汉语译音也用它。直到1977年9月7日,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采用《中文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拼法的国际标准,威妥玛式才被取代。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福建厦门的卢戆章(1854~1928)在厦门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即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写厦门音。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中文拼音方案。

其后,在卢戆章、梁启超、沈学、王照、劳乃宣等人的推动下,掀起了清末“切音字运动”。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以之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拼音文字。

1910年(清宣统二年),清政府查禁了官话字母,封闭了“拼音官话书报社”,堵塞了切音字运动的主流。

1913年2月25日,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教育部在北平(今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确定了“标准国音”(后称“老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采用汉字笔划式,选自古代汉字),共39个,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拼制,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

随后,北洋政府以“国音”为标凖推广“北方大众普通话”,即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州音(西周称雅言,晋代称通语,明清叫蓝青官话——就是西起陕西蓝田、东到山东青州的黄河流域的大众话)。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于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才予以正式公布。

1920年,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1930年,国民政府将“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其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至今,台湾仍在使用注音符号,大陆则使用至1958年《中文拼音方案》公布为止。@*

参见:〈汉字拼音化之废除汉字论〉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子告诉我们,古代是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 老子把《德经》放前,而《道经》放后,他并不是认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认为“德”是“道”的基础,“德”是修炼的基础。孔子的《论语》,讲“仁、义、礼、智、信”,讲“中庸之道”,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以“仁”为其学说的中心。
  • “鲜”是一种鱼的名字,“鲜”字从“鱼”字和从“膻”字。“不鲜”,就是说,这种东西已经不新鲜了,已经开始做气味了,已经腐烂了,已经腐败了。“膻”是羊臊气、膻(膻)气之类,一般也泛指腥臭味..............
  • 古文“真”字两边的两条对称的曲线就表示一座炼丹炉,“真”字上面的“匕”是变化的意思。“匕,变也.................
  • “悟,觉也。从心,吾声。(五五心),古文悟。”(《说文解字》)所以,“悟”就是“觉”..............
  • 传统正体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湛典雅,是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美不胜收,是中华民族之宝。简体字积非成是,诟病连连,唯一的诉求优点就是简化方便快速,文字过于简化造成语意混淆,甚至于完全抹煞了原本造字六源的涵义精髓..........
  • 平坐的、是平等的(“妇与夫齐者也”)关系,丈夫应该非常爱护自己的妻子,应该把妻子看得很珍贵(“古文妻从贵、女”)。“妻”字的本义就是一位女人(“从女”)手(“从又”)持一把扫帚(“从屮”)。
  • 汉字有深厚的文化道德内涵,因为汉字与万物之间有对应关系,因此有人说汉字里面藏着天机。而早期的汉字更是被广泛用于占卜和祭祀。中国民间有根据人名来算命的事例,也是对早期汉字的占卜功能的延续。
  • 中国人的方舟—“斻”,其实就是一种“并船”,就是一种“连船”,它是将两条(也可以更多)船并连着用绳索或铁链绑在一起,用木板钉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一只“斻”了。“斻”在中国古代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 不管“下雪”也罢、“下雨”也罢,中国古人将其视为“天”的行为,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将其视为 “客观”的现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