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医

孙思邈脱衣救龙子 龙王回报救命药方

作者:王玉
font print 人气: 1367
【字号】    
   标签: tags: ,

《列仙全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孙思邈的记载。孙思邈是华原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够日诵千文,长大后喜欢读道家老子的书。

周宣帝时,时局动荡,他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养神,洞晓天文推理,精通医药,暗中做了不少善事。有一次他见到一条“小蛇”被牧童打伤了,正在出血,他就脱下自己的衣服和牧童交换救出“小蛇”,然后帮小蛇在伤口上敷药,放它回草丛里。

过了十几天出门时,碰到一个身穿白衣的英俊少年骑马经过。这个少年跳下马背拜谢孙思邈说:“谢谢您救了我的弟弟。”孙思邈很惊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少年又盛情邀请孙思邈到家中做客。

他把马让给孙思邈骑,自己牵着马,双脚好像悬空一样健步如飞。转眼就到了一处城郭,里面花木盛开,房舍金碧辉煌,一副王家气派。少年邀请孙思邈进门,有一位身穿红衣、头戴小帽的人,身后跟着很多侍从,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

他向孙思邈再三道谢说:“承蒙您的重恩,所以特意派儿子去请您。”他回过头指着一个身穿青衣的小男孩说:“前几天他独自出门,被牧童所伤,幸亏您脱衣赎救才有今天。”于是让青衣男孩拜谢孙思邈。

孙思邈这才想起前些日子脱衣救小蛇的事情,他偷偷地问旁边的人这是哪里,那人告诉他:“这是泾阳水府。”原来他救的不是什么“小蛇”,而是龙王的儿子。

红衣龙王安排设宴款待孙思邈,这样过了三天,龙王又送他很多珠宝彩缎,孙思邈坚决不肯接受。龙王于是命令自己的儿子拿了龙宫奇方三十帖送给孙思邈。临别时他对孙思邈说:“这些药方可以帮助您济世救人。”就这样龙王安排人马送孙思邈回家了。

孙思邈使用这些药方后,发现它们确实灵验。于是他将这些药方写入了《备急千金要方》中。后人把这本书当成一部奇书,原来这些药方来源于仙人,灵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古代的中医,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它的精髓,更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人是如何获得这样神奇的知识。从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里,透露的其实是一个人神共存的辉煌历史,只是在现代人的眼中却成了神话传说。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这话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生命运的诠释。不管是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盖莫能外。就拿灭商兴周的姜子牙来说也是这样,时运不济时卖面贩猪都赔本,时运通达时出将入相何等风光。
  •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年轻时在医学上就有名望了,但他仍勤奋好学,四处查访名医,登门求教。
  •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医。他一生为民医病,深受百姓的爱戴。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他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行医经验。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硅与老人交往。潘家种有一株紫木樨,花叶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葱郁之时,这株紫木樨却日见槁枯。潘景硅见花叶凋零,心中为之不悦,又恐是什么不祥之兆,竟终日围着这株紫木樨叹息起来。
  • 叶天士因为虚心好学,他的医术十分高明,可惜一生未留下著作。叶天士流传于世的《临症指南》医案十卷,都是他的徒弟根据他治病的药方、治法和效验,分门别类汇集而成,所加的论断并不是叶天士的本意。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