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山水杭州访文史

组图:江山与风月 最忆是西湖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气: 669
【字号】    
   标签: tags: , , ,

西湖美景 名城山水

西湖所在古都杭州,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中国的历史名城,古来有“临安”、“钱塘”、“武林”的名称,古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素有“东南佛国”、“山水名城”、“中国茶都”、“丝绸之府”等展现丰富传统人文特色的称号。 可想见在这里曾有多少佛国胜地、江山名城、丰乡富郡的建筑风华!而西湖本身的湖光山色更是随着每天的朝阳夕日的起落,敷赋名城多样貌的奇美瑰丽神采。

名城西湖 名人山水

西湖在秦代是钱塘江的一个湾,由于南北两山山土冲刷沉积和河流葑草泥沙的淤积而阻塞成内湖。葑草和淤泥淤塞西湖在历代都是严重问题。西湖在历代经历多次疏濬治水的大工程。唐宋两代两位文士名臣,白居易和苏东坡都在杭州当过地方官,都是主持疏濬西湖的重要人士。他们留下白公堤和苏堤和许多著名的咏西湖诗歌,流传千古,荡气回肠,在西湖天然的灵秀空濛之外,增添多彩绮思。

苏轼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此诗描绘西湖风貌万千,晴雨时分各有绮美、奇美,“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美人西子比喻西湖,使西湖的幽致丽景更是家喻户晓了。

白居易爱煞杭州西湖

唐时西湖名称钱塘湖。最早以“西湖”代称“钱塘湖”的是白居易,他也是魂萦梦系流连杭州江山、西湖风月的典型。

白居易在长庆年间(公元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三年,迷上杭州、西湖的景致,公元825年他调任苏州刺史时,怅怅然在杭州只得有三年时光。白居易在〈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一诗中,自叙宦游三十春秋最爱江山风月是杭州: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他又在〈杭州回舫〉、〈江南忆〉中,回忆江南时光,最是牵牵恋恋的、不能忘怀的犹是杭州江山、西湖风月: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湖不醉人人自醉!古来西湖之幽之胜,在诗人心中明现。借景入诗,诗益景丽,西湖的典故重重增敷,仍然丽质自在。

西湖十景 皇宠加持

千年前西湖就有“西湖十景”名胜,分布在杭州西湖周围。“西湖十景”的称呼最早见于南宋的山水画。后来朝代的更迭中也有了增衍。清朝的圣君康熙皇帝曾多次南巡到杭州,除促进了杭州的整治和建设,也使得西湖十景的经典地位不可取替。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驻跸在杭州灵隐山。

他游览杭州时给“西湖十景”题字。当时还没有定点的“双峰插云”和“平湖秋月”两景,从此固定了观赏点。地方官因此为题字而建亭立碑。当时,康熙为“两峰插云”改名“双峰插云”留一段佳话。­乾隆皇帝六次到杭州游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这些史迹,让“西湖十景”在中国的名城山水中印象鲜明。
­
西湖十景在清朝后代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有人传二十四景;今人在30年前又增选了“新西湖十景”。杭州山外山、西湖景外景,尽管景致多丽,仍然以南宋所传的十景为核心,呈现西湖自古以来沐浴晴光雨丝中的霞披风华。

游走“西湖十景”一圈,从西北角顺时针方向,依次是:

双峰插云,麹院风荷,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三潭印月。

乾隆年间,有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这是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该书中所载西湖的游览景点就有一千又十六处,反映了西湖的美景处处,曲回处、晴雨时,都让人方寸流连。

13世纪时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闻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杭州是“天城”,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杭州、西湖,天上人间乎!想要多了解中国历史、神传文化,不妨从山水名城开始;想看中国的山水园林、人文荟萃交织的美景,又怎能忘了杭州西湖呢!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旧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系975年吴越国王钱弘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塔在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夕阳西照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 苏轼学识渊博,才情卓绝,在二十二岁时中进士,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般的畅达明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也许正是一段前世今生的因缘。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杭州的赞美
  •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是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紧接盛唐以后有名的大诗人。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与元九书》为其诗论纲领,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长恨歌》则被诗评家誉为千古绝唱。
  • “问刘十九是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诗之一。这首诗纸短情长,词句含蓄简练,品味起来却情味盎然,整首诗明亮而温暖,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佳品啊!
  • 董邦达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位官员和画家, 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七岁中秀才,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散馆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卒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谥文恪. 他为人正直,博学多才,深受乾隆信任,参与编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诸书; 并充任皇帝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侍读学士,经筵讲授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一生仕途显赫,是皇帝倚重的良臣; 艺术上,他书、画,篆、隶皆得古法,工山水, 远师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近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取法元人枯笔,苍逸古厚,风格在娄东、虞山派之间,是当时一代名家,与董源、董其昌合称"古今三董"。
  • 宋一代宗师苏轼,他的诗词、散文、书法,世称“三绝”。而他性情淡泊,性格洒脱,虚怀大度,屡处逆境却不改忠君爱民,甘为苍生造福的高古风范,更引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折腰。
  • 楼榭环水湖心伫 远眺南高北高峰 群山列翠波潋滟 登阁凭眺心空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