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节气典故】小寒风信报梅开 腊祭百神

作者:容乃加

位于日本茨城县的偕乐园是日本关东地区著名的观赏梅花的名胜,每年的2月下旬到3月下旬都会举办盛大的赏梅庆典。花期各异,园内100种以上、3,000多株梅花绽放,疏影横斜、暗香袭来。从各地前来观赏梅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游沛然/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8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

2018年1月5日小寒节气。

每年阳历1月5日前后到“大寒”前的这半个月期间是“小寒”,为黄历十二月节。从气象资料来看,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中,北半球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冬至虽然是阴盛至极的时点,但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类似于一天中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中午而在下午二点左右的状况。九九歌说:“冷在三九”。三九是从冬至日起经过三回的九日,正处在小寒和大寒节气交接之际,这时是年中最冷的时候。

小寒时节梅花开放。(全景林/大纪元)

小寒物候 雁北回 雉鸟喜迎春阳

古时先民记载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是以当时生活领域的黄河流域一带为范围。《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小寒物候说:“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小寒之日雁开始北回,雁北向乃是感应了“二阳之候”的表现,至立春时节就回到了繁殖地。小寒后五日,喜鹊开始筑巢。再过五日阳气越加茂发,雌雄雉鸟一起鸣叫,喜迎春之阳气。这些禽鸟物候的表现都感应着天地阴阳的递变。

雁、鹊、雉都是鸟类,古人观察入微,能透过观察禽鸟的生活习性掌握物候的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小寒养生

俗话说“冷在三九”,所以小寒食补的食俗文化成了各地的一道风景线。寒冬时节万物闭藏,寒气凝滞易伤身心阳气。个人养生应顺应大自然养藏之势,毋伤扰身心,要温补润泽五脏和身体。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到冬天里的养生之道,天寒地冻要以养藏为主,入夜早点卧床休息,清晨等待日出后再起床, 谨慎保持身体温暖,避免阳气从皮肤散失。

厚实保暖的帽子、围巾可以避寒保暖,避免阳气从皮肤散失。(谭安/大纪元)

小寒节俗典故 腊月祭典

黄历十二月有个别称“腊月”。“腊”起源于中国古代,反应年终祭祀天地百神的国政民情。在一年将终的冬藏季节,感谢上天、神灵的赐福,天子准备丰盛精致的祭品,肃穆诚敬以享天、地各方的神灵。

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肉部》解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反映东汉时祭祀日期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当落在冬至后三十日内,刚好接近小寒、大寒交节之际。

中国古代的岁末祭典,起初并无固定日期,《风俗通义.祀典》记录夏商周三代腊祭名称和目的:

谨按《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就是天子和氏族祭神祭祖为国家来年祈福,《礼记.月令》有这样的记载,在各宗族的宗祠和乡里大门口都摆上田猎取得的牺牲祭品,以祭祖和祭祀五位神祉,称“祭祖五祀”。“五祀”有不同的说法,《左传》称“五祀”尊奉的是主掌天地东西南北中五方的“ 五官之神”--句芒、蓐收、玄冥、祝融和后土。《白虎通德论》说是“门、户、井、灶、中霤”等家中的五神。

外来佛教文化融入

黄历腊月初八,远在中国上古时代就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大祭。图为台北行天宫的祭祀。(林伯东/大纪元)

汉代时外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之际,佛教中的“腊八”浴佛法会和施粥风气盛行于中土,于是,中国传统腊月的祭祀就和佛教仪式发生了混合,腊月初八日成了固定的祭祀日。然而,“腊八”是专属于宗教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称“腊日”或“腊节”。

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纪录:“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晋朝裴秀有一首〈大腊〉诗(注一),叙述当时盛大的腊祀,虔诚感谢“天”之赐福的景况 。北齐文学家魏收则有以“腊节”为题的诗,内容反应三代腊祭的史故。

腊八粥养生

小寒节气的食俗,以去寒就温、暖胃纳气的食补为主。如果年中没有置闰,“腊八”一般落在小寒节气中,吃“腊八粥”随着南北朝时代佛教的施粥习俗而流传久远,化入民间成了应景的食俗。

一碗热呼呼的腊八粥蕴藏丰富的营养,具有暖身补胃的作用。(彩霞/大纪元)

“腊八粥”是将粗粮、细粮、豆类和果品等煮在一锅,充分发挥互补作用,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食疗作用。腊八粥的食材并没有一定的品样,一般集合当地特产粮、豆、果品之大成,原料多种多样,反应地方特色。 其中常见的材料,如糯米、粳米都有补胃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养血、止渴、止烦、健脾胃,有补中益气、温养胃气、止虚汗、治频尿的功能,可说是温和滋补品。所以寒冬养生,无论中国南方或北地,都适合食糯米粥、糯米饭。当然,过犹不及,糯米黏滞,难于消化,需要适度食用为好。

冬季食用麻糬、年糕等黏米制作的食物很相宜,有保暖的作用。(Shutterstock)

节气花信

从小寒到谷雨,有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一个节气又分三候,共二十四候,季节风应花信而来  ,伴随着一种代表性的花朵绽舞,二十四种花次第从寒开到春,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明初王逵提出了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名目” ,其中,梅花在小寒第一候时绽放,领先群芳。

梅花(曹景哲/大纪元)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游前山〉一诗吟诵:
 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

正是描绘了这小寒时节的物候风景。腊月虔敬谢神明净人心、雌雄雉鸡在寒天中齐鸣、仙姿雪梅在寒风中绽蕾, 为“小寒”谱曲,凌寒弥坚。

注一:晋代裴秀的〈大腊〉诗,描述腊月时,日运行到斗牛二宿(星纪)间,天象改换,人间万象更新,感谢神祇保祐一年农事告成,肃穆行腊祀恭敬奏“大吕”神乐,以祀天神和各方神灵。年丰物阜、祥气云集:

日躔星纪,大吕司辰。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

祥风叶顺,降祉自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大腊〉反映了晋代时透过盛大隆重又丰盛的腊祀畅通天人、物我之间的联系,尤其铭感“降祉自天”,虔诚感谢“天”的赐福。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的一个,中国历法中是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立冬就是冬天的开始。“立冬”的俗谚、“立冬”的地方采风、历史留影、诗人陆游“随处一欣然”的诗情胸怀,看这里…
  • “小雪”二十四节气第二十一个,在阳历11月22日前后一日到下个节气“大雪”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小雪反应降水状况。“小雪”古物候,“小雪”俗谚、习俗、地方风采、历史留影、生活美学、诗人俯仰天地诗情…
  • “大雪”二十四节气第二十一个,每年在阳历12月7日前后一日到下个节气“冬至”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大雪”古物候,“大雪”俗谚、习俗、地方风采、历史留影、生活美学,诗人俯仰天地诗情…
  • 冬至阳生春在望,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又称“初岁”,冬至三物候现象含有什么哲理?冬至是大节日,中国历代冬至节俗也很多,为何魏晋南北朝时人吃赤豆粥?北宋时视冬至如过年,建“钟鼓楼”检校时刻漏、报时;清代宫中传出过冬雅致游戏“九九消寒图”配合“九九歌”“数九”望春风…形成一种节气的智慧,也是民间一种益种休闲和启蒙教育。
  • 霜降,黄历九月中气,2017年在阳历10月23日交节。霜降节气里万物有哪些特别的反应?冉冉岁将晚,万物待冬藏。霜降有什么意含?霜降向人寒,一道寒意、开启一道记忆?霜降最是人间想念的季节。霜螯、霜栗正美。秋叶落时燃焰彩,艳于春花;菊花残时傲志节,凛于霜空。
  •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的一个,表示冬天的开始。立冬到小雪节气之间所下的雨称“药雨”,李时珍说:药雨杀百虫。冬天一来,民间冬令进补的炉子也烧红了。宋代的京城到了立冬有一幕特别的风物诗,留下鲜明的历史民俗剪影。诗人们怎样面对万木叶落萧萧下的冬临景象?俗谚怎样表现“立冬”的物候风情?
  • 小雪天,气序转寒。中国地域广,看小雪节气,南北两样情。唐代陆龟蒙《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全偏”。寒气日日切骨,小雪到腌泡菜、吃泡菜火锅好时节,暖起低荡的心绪……
  • “大雪”,是黄历十一月节。 寒压重衾好像覆冰 ,然而在冰天雪地里,古人却从动植物身上看到“春天已经不远了”的迹象,怎么说呢?从“大雪”有关天气的俗谚,我们也看到了人生的道理。大雪典故之一“ 程门立雪” ,留下敬师笃学的风范。节气民俗“大雪腌肉”,ㄧ挂一挂腌肉备冬,冬雪中的温暖风物诗,展现各地的腊肉特色。
  • 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天地冬至日、人间冬至节,赏冬至节景,看冬至食俗吃汤圆、水饺、馄饨的文化内涵。冬至安耳朵吃水饺,传说来自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吃过冬至圆就长一岁承载“冬至大如年”的典故。清朝时过冬至就开始玩九九消寒图,等待明媚春光……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