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重阳佳节倍思亲 茱萸辛烈辟邪

作者:允嘉徽
茱萸春花秋实,秋实辟邪。“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逢重阳就让人想起茱萸!(全景林/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204
【字号】    
   标签: tags: , , ,

九月九日重阳将到,秋山上、绮窗前茱萸结实成熟了,逢寒露清香更芳烈。

十七岁英姿焕发的少年王维,身在异乡长安,感受都人插茱萸欢度九九重阳的景象,写下了一首传颂千古的佳节思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了这首诗,让茱萸成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代言人,和天空中的中秋明月齐名。

茱萸辛烈 具药性能祛邪

茱萸木瘦瘦高高,树干上布满了尖锐的利刺,香气则辛辛烈烈,古人善用了它的辛烈特性袪邪疗病。《本草纲目》中所列“百病主治药”方中,茱萸出现了近百次,其中说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都很常见。

古代的民间智慧一石两鸟,在井旁种植茱萸可以食用,还可以消毒井水,怎么说?清人丁晏《淮南万毕术》这么说︰“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唐人武元衡诗中就有一幅茱萸傍江南旧井的剪影:

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霜。
(《长安贼中寄题江南所居茱萸树》)

配茱萸囊过重九 祛邪辟恶

茱萸祛邪这种用法古来就传,在西汉的《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佩茱萸囊过重九祛邪辟恶,饮菊花酒延寿,都是重阳的风物诗,清致送高秋: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
(唐末宋初.徐铉《茱萸诗》)

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桓景一家重九登高、臂上系着茱萸囊祛邪辟恶攘灾的传说故事(*1)。

相传桓景是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汝南是个古老的县,自春秋战国时代就设立了,位居豫州之中。桓景随着方士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年晚秋桓景告诉他,九月九日汝南将现瘟疫,并教他避灾之方:带着家人在手臂上配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避灾。

桓景牢记费长房告诉他的作法,到了那一天大清早,他将准备好的茱萸囊给家人系上,领着家人攀登高处避祸。到了太阳下山,一家人回到家中,果然发现家禽、家畜都暴毙而死了。传说中重九佩茱萸登高避灾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了。

山茱萸红浆果。 (pixabay)

到此重阳日,茱萸的果实熟了,气烈而色赤,晋代周处《风土记》也记载九月九日这一天,民间流行折茱萸插头辟恶、御初寒:“俗尚此曰,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九九登高 诗人名句茱萸流香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渐渐浸广,重九佩茱萸、插茱萸成了九月九日的重要民俗。因此重阳节也有了“茱萸节”的别称,唐代宰相张说的诗可以辅证: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一》)

唐朝人很重视九九重阳节,承传登高聚宴的古文化,饮菊花酒欢乐相聚。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就记载了“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唐开元初年,少年离家上京游学的王维也被重九佳节团聚登高的气氛感染了。金风飒飒、秋思飘飘的重九节里,长安的锦绣风情、茱萸的芳烈气息,让少年王维思乡情怀更加激荡,终而将思家、思兄弟的感情吐露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藉以抒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呼应了重阳节民间登高、插茱萸避邪的时俗,更以一串茱萸为离家的他传达了心意。

王维兄弟间感情很深,尤其是和大弟王缙昆仲之间,亲爱逾恒,当彼此遭逢人生变故时,都坚意替代对方承受苦难。王维胸怀朴厚、诗情深厚,朴素的文字不雕、不琢,笔踪措思,参于造化。“每逢佳节倍思亲”以茱萸代言,凸显了中国文化珍重天伦的特色,茱萸留影雕入了中华儿女的心底。

茱萸伴山寺。(全景林/大纪元)

《茱萸女》一曲歌芳烈 歌贞节

在古代杂曲歌辞中,我们还看到了茱萸代言的一个形象──“茱萸女”。在南北朝和唐人的杂曲歌辞中都有《茱萸女》(*2)流传。

南北朝萧纲写“茱萸女”住在山边。在那佳人出入的山径边上就长着茱萸,纤手摘来茱萸花头上插,花伴着鬓钿玉簪斜。东西各家居官职的使君们,争相赠玉来问婚事。茱萸女“空驻使君车”,心定如水守着夫婿,只能说抱歉。

唐代万楚一曲《茱萸女》写“山阴柳家女,九日釆茱萸”,“插枝着高髻、结子置长裾”,茱萸女端秀明艳的形象鲜明,跃然而出。

吴茱萸花 (pixabay)

她不是长在深闺中,而是一个勤奋务实的美女子。“平明折林树,日入返城隅”,这样日出而作、日落始归的健美干练茱萸女让侠客动心。许许多多的“侠客要罗袖”,投笺请婚的无数。然而这位年纪轻轻的茱萸女竟是心闲闲、气定定,蛾眉不动,“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把投信问消息的侠客、青年们婉拒了。

茱萸的香不同兰桂,“茱萸自有芳,辛烈独擅名”在茱萸女身上展露无遗。每逢九九重阳佳节,茱萸倍流芳;晚秋登高,茱萸的芳烈随风祛邪辟恶,年年伴人好回味!

-参注-

*1.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2. 《茱萸女》(南北朝‧萧纲)
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
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东西争赠玉,纵横来问家。
不无夫婿马,空驻使君车。

杂曲歌辞 《茱萸女》(唐‧万楚)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插枝着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常迟缓,非关姹丈夫。
平明折林树,日入返城隅。侠客要罗袖,行人挑短书。
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桂花香、桂花雨、桂花美馔,飘溢着自然甜香气。八月花盟主桂花高贵雅洁馥馥送香,到了中秋时分,花香已十分。想知道吴刚斫桂、桂子落秋月的故事吗?桂在中华文化中代表什么精神?
  • 灼灼有芳艳,临风轻笑久!小小一蓼吸引了代代华夏子民的青睐,到底蓼草还有什么美妙精彩之用?荀子劝学说青出于蓝和蓼有什么关系?蓼菜成行只能用来吃吗?看越王勾践怎样用蓼克己治国?
  • 中秋节近了,桂树、桂枝的光环代代传承,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典故:东堂桂、东堂桂树,“折桂”也和八月中秋月中桂树相连结:攀蟾折桂、蟾宫折桂……。“折桂”好事近……
  • 秋花最是葵花好,天然嫩态迎春早!秋葵是百菜之主,四时之馔,古人早就传说。战国时代鲁国有漆室女,明智洞察国家处境有“葵忧”;杜甫乐道安命,追随唐虞饭葵堇,纯真自在,不分物我、万物一体。秋葵“花心”几家懂得?
  • 端午节这个节日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富,然而,民俗中却有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之说,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文化内涵呢?
  • 百善孝为先,子女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孟子‧梁惠王上》中还有这样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明代书法家杜环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
  • 从明成祖到清朝末代皇帝,紫禁城一直是明清皇帝的皇宫,天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的地方。“紫禁城”的命名有什么依据吗?为何对应天上的星宇空间呢?
  • 俳优是中国古代的滑稽艺人,他们以演戏为生,社会地位低下,却能在插科打诨中嘲讽时政。一些俳优被征召入宫,他们不仅要取悦于君王,更是在以这种幽默、迂回的方式向君王进谏。
  • 历史上真有“三十六策”吗?又为何出“三十六策”而不是它数?你知道它和中国哲学《易经》思想有关吗?谚语“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源于怎样的历史背景呢?你知道它和刘宋名将檀道济“唱筹量沙”有关吗?
  • “三寸金莲”称最小的女足。你知道其典故由来吗?清代杭州一名员外到苏州寻找“三寸金莲”遇到了奇女子,可让他醍醐灌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