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最早的作用令现代人意想不到

作者:宋宝蓝
“丰碑”最早的作用令现代人意想不到!图为香港便母桥石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5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生活中,我们阅读报刊,浏览网文,常会看到“丰碑”一词。在大众印象中,人们以丰碑形容某人或某个团体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并将其事迹铭刻在高大的石碑上,意在永垂不朽,千古流芳。

如果说起丰碑最初的意义,不仅和记录丰功伟绩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它的作用也令现代人意想不到!

《说文》说“碑:竖石”,东汉经学家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这里的“碑”,是指没有文字的木桩或树立的石头。此碑一般立在宫殿大门之前用来观测日影。随着文化的演变,人们在碑上铭刻文字,记录事迹,纪念先人的功绩。

可是“丰碑”却不是石头。“丰碑”源于“葬礼”所用,原本的作用和现代人熟悉的并不相同。

先来看一下春秋时代善于制作各种木制机关的大匠师鲁班(公输般)经历的一段历史。(出于《礼记‧檀弓下》)

匠师公输般还小的时候,逢鲁国正卿季康子的母亲去世将要出殡。公输般进言季康子以机关封棺下葬,他可以制作转动的机关,不用费事就能下葬棺椁。结果此事遭到公肩假的阻止而作罢。

公肩假为什么反对?因为当时诸侯下葬时已经僭越天子的礼制用了“丰碑”,卿大夫又僭越诸侯的礼制用了“桓楹”。如果公输般为鲁季子制作了机巧机关为其母下葬,开了风气之先,人们也要尝巧争相仿效,这种不守礼制的作法,更会造成社会败坏的风气。公输般听进去了公肩假的话。[1]

那么“丰碑”之葬,又是什么作法呢?据《礼记‧正义》卷十记载:“丰,大也,谓用大木为碑。”

此图为蜀地石刻碑文,缩丰碑于尺幅。清代金石学家刘喜海(别号三巴子)《三巴金石苑》插图。(公有领域)

天子薨逝,下葬的棺椁很沉重。待葬时,要引棺椁徐徐下到墓室中,必须要借助于绳索和辘轳等工具。丰碑就是固定绳索、辘轳引棺椁徐下墓室的大木碑。《礼记‧集说》郑玄(东汉经学家)注解:“天子用大木为碑谓之丰碑”。

郑玄说:“丰碑,斲(音卓)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粗麻绳)绕。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鹿卢(辘轳)也。”

大木形状像石碑,树立在墓室的四个角,大木上面钻有圆孔,以便绳子穿过和架设辘轳,用来徐引棺椁下葬。

用丰碑下棺,本是天子使用的规格;后来的诸侯以及皇族宗亲也都使用,不过,那是僭越礼制的作法。

后来臣子追述君父的成就,将其功绩书写在碑上[2],这也就是现代人使用“丰碑”一词的意义来处,丰碑也变身为彰显功勋事迹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不朽的杰作,伟大功业的重要象征。

注:

[1]: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将从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般,尔以人之母尝巧,则岂不得以?其母以尝巧者乎?则病者乎?噫!”弗果从。

[2]:《释名‧释典艺》说碑:“ 碑,被也。此本王莽时所设也。施其辘轳以绳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

@*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晋代潘安美男子潘安有一天赫然见到自己头上长了白发,他形容自己长出白头发,成了古人说长白发的典故来源,“二毛”也成了他当下的年纪的代名词,那么“二毛”是几岁的代称呢?
  • 卍字符是一个极古老的标记,在东西方许多古文明中都可见到。例如,法国罗浮宫所藏的六千年前的美索布达米亚陶碗上就绘有卍字符。前段时间,笔者意外发现清代古画卷 《皇清职贡图》中也有卍字符的身影。
  • 中国古代钱有“布泉”、“孔方兄”、“上清童子”、“阿堵物”等名称。历经数千年时光,先民对“钱”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产生不少趣闻。
  • 华夏美食“莼羹鲈脍”的典故,配合诗人词家9首诗词的诗情画意表情怀与心声,哪一句最得你心?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