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雅趣系列(10)

【闺阁雅趣】古代女子的香熏生活

作者:兰音
《斜倚薰笼图》轴局部,明陈洪绶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7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古代女子的闺房,为什么叫做“香闺”?红袖添香伴读书,添的是什么香?“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缕幽香从哪里来?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香文化,也和女子结下不解之缘。

古人用香,以熏香、浴香、配香、涂香、调香入药入膳等传统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包含了复杂精细的程序和韵味无穷的内涵。品香,成为文人雅士的钟爱,香文化也被推崇至道的高度,称之“香道”。古人生活处处离不了香,祭祀庆典要点香敬神,弹琴烹茶要焚香净手,居室衣物更少不了袅袅香气,中国古代的历史,有大半是香味熏染出来的。

香味,无形无色,或挥发于草木,或依托于青烟,通过嗅觉熏陶人的身心。古人内外兼修,认为外在的整洁与内在的洁净同样重要,熏香能够祛除污秽、颐养精神,因而无论男女老少都爱用香。细腻温婉的女子们,对香的使用更有一番独特的心思与情致。

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

李清照的词作中,有许多关于熏香的记录。图为《千秋绝艳图》之李清照像,明人绘。(公有领域)

女子的闺房,幽深而神秘,是她们编织五彩生活的小天地。每个人的闺房各有意趣,但大多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香气氤氲,令人心旷神怡,闺房便也有了“香闺”的雅称。一般的室内焚香,要用到特制的香器,即熏鑪、薰笼及熏香球。

熏鑪最初用青铜制成,圆形大腹,两侧有环,造型十分古朴,后来也出现玉制、陶瓷制、银质,鎏金或珐琅工艺,造型也越发精巧别致。熏鑪外罩上一层竹笼,便是薰笼,既能添香,也可取暖。薰笼的样式,大小方圆不一,极为灵活。贵族家中还流行一种金属质熏香球,可以挂在床帐中,这样人们在睡梦中也能够熏染到香气了。古人真是把香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呢!

闺房中常见的香器,主要是造型小巧的熏鑪和薰笼了。熏香生活,就充斥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写的是龙脑香在兽形熏鑪中缭绕生烟。“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写的是沉香在玉质熏鑪中时断时续,伴着女主人寂寥的心境。“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写的是狮形铜熏鑪中香已燃尽,词人早起却懒于梳妆。看来,才女闺中香器多,香也多,真的是位用香行家。

《斜倚薰笼图》轴局部,明陈洪绶绘。(公有领域)

《红楼梦》中有两幅惊为天人的美人图,一幅是宝琴身着凫靥裘、踏雪寻梅的《雪艳图》,一幅就是四钗冬日小聚的《冬闺集艳图》了。话说第52回中,贾宝玉去寻林妹妹,在潇湘馆中见到了黛玉、宝钗、宝琴和岫烟四位美人,正围坐在薰笼上取暖,说着家常话。宝玉一见,便惊叹道:“好一幅‘冬闺集艳图’!”女子偎靠在薰笼旁的姿态,或可从陈洪绶的《斜倚薰笼图》一窥端倪。

雪腕彩丝红玉甲 添香鸭

今天我们在市面常见的“香”,是根根线香,插在香鑪中用明火点燃即可使用。千百年前的女子,常用的却不是线香,而器具也更为复杂。《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有一段和红娘深夜在花园焚香的片段,你知道她用的是什么香及香器吗?清朝有一幅仿仇英的《千秋绝艳图》册,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正是崔莺莺对月焚香的场景。

这幅画中,崔莺莺身边摆放着一方案几,案上有一樽青色熏鑪和一枚插着小铲、筷着之类的长颈瓶,她一手中捧着一个小盒,另一只手正拈着什么东西放入熏鑪。这三样物品,正是古时候熏香必备的三件器皿,熏鑪、香瓶和香盒,合称“炉瓶三事”。

《千秋绝艳图》之崔莺莺像,明人绘。(公有领域)

当时所用的香料,往往制成香饼、香球甚至是粉屑状存放在香盒中。如果是粉状香品,就需要女子像莺莺那样,用纤细的玉指一点点拈出。而香瓶中香筷或香夹是用来夹取香品的,香铲则用来处理焚烧后的香灰。

可巧画中的莺莺身着红色绣罗襦,不正是“红袖添香”的美好再现吗?这种焚香方式,需要耐心与轻柔的动作,更显出女子的优雅和体贴,难怪这会成为古代文人读书时,十分向往的一幕美景呢。

明末被称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对于熏香一事更是风雅脱俗。她的丈夫冒辟疆在回忆性散文《影梅庵忆语》中,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他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的时光。冒辟疆喜爱一种质地坚硬、有横纹的沉水香,其气特妙,名为“横隔沉”。小宛最珍爱的,则是绝品“女儿香”,因其制作过程皆出自少女之手而得名。

小宛熏香也与俗人不同。一般人都是把香料直接放在火上熏烤,香的本质还未挥发出来就燃尽了;小宛就采取“慢火隔纱”的熏香之法,熏香而不见烟雾,产生的香味,被冒辟疆形容为“风过伽楠、露沃蔷薇、热磨琥珀、酒倾犀斝之味”,清雅而余韵无限。

何以致叩叩 香囊系肘后

古代女子有配戴香囊的习俗。(苏玉芬/大纪元)

香不仅可以焚烧,还能够佩戴,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香囊,也叫香包、佩帷、容臭,是心灵手巧的女子们做出的精致物件。香囊多用丝绸等布料缝制成圆形、方形、葫芦形、桃形等不同形状,再用五彩丝线绣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图样,囊中再装入或提神醒脑、或增加香氛的天然香料,成为古人特别是女孩子随身必备的饰品。

配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载,清早,媳妇们就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在腰间系上香囊,叫做“衿缨”,以保持个人的清洁和馨香。这样做不仅卫生,更是礼节,她们去公婆处请安、服侍的时候,才不会因身体的气味而冒犯长辈。而少男少女们,更是人人衿缨,佩带香物,之后才能去问候父母呢。

由于香囊是私人随身物品,逐渐有了代表主人的信物的意味。三国时期的繁钦有诗曰:“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展现了当时女子用香囊作为定情信物的风俗。西晋时还发生过一桩香囊定姻缘的传奇,贾午是权臣贾充的小女儿,父亲在家中聚会时,她常常躲在花窗外偷看。一次她被宴会年轻俊才韩寿所吸引,两人便常常约会,贾午还把皇帝赏赐的名贵香料装入缝制的香囊中,送给韩寿。

这种奇香味道独特,经久不散,只有贾充和另一位大臣得此佳品。因此一次上朝时,贾充无意中嗅到韩寿身上的香味,便猜到了女儿的心事。贾充也很欣赏韩寿的才干,于是顺水推舟,把贾午许配给他,成就了以香为媒的传奇。

女子喜欢以香囊为佩,到了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类似项链的香料配饰——拂手香。《陈氏香谱》载:“拂手香:白檀香三两、米脑一两、阿胶一片,右将阿胶化汤打糊,入香末,捜拌匀,于木臼中捣三五日,捻作饼子或脱花,窨干穿穴线,悬于胸间。”

制作拂手香的方法很简单,只需把调配好的香料研磨成粉,在和汤打成糊状,捏成花形的香饼,把它像吊坠一样挂在胸前,起到装饰和添香的作用。南宋蔡伸有词曰:“双佩雷文拂手香,青纱衫子淡梳妆,冰姿绰约自生凉。”赞美的正是配戴拂手香的女子。

女子熏香,是她们爱好整洁和艺术审美的体现,也丰富了传统的香文化,令今人不禁感叹,何时才能嗅到古风悠悠的女儿香呢?

点阅闺阁雅趣】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粉底,眼影,口红⋯⋯当今的化妆品种类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哪个女孩的梳妆台前不是瓶瓶罐罐摆了一大桌?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古代女子们用的什么化妆品,效果又怎么样呢?我们就从号称“古代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里面找找答案吧!
  • 爱美之心,从古到今都未改变。哪个女孩子不希望拥有浓密乌黑的长发?中医还认为,头发是血之余、肾之华,一头秀发不仅能为美貌加分,更是健康的象征。古代女子云鬓花颜,青丝如瀑,她们的头发又是如何打理的?
  •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孔子在陈绝粮的故事,其实在孔子适陈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话说孔子带着弟子们从卫国出发去陈国,在途中也遇到了一位仪态优美的采桑女。孔子见了她忍不住吟唱:“南枝窈窕北枝长。”采桑女对曰:“夫子行陈必绝粮。”
  • 贞静温婉的淑女,也许她的另一面就是天真活泼、生气勃勃。她既能端坐在繍房中专注女红,也能在庭园甚至公共场所嬉戏竞技。并不是只有今天的女孩子才热衷健身,古代女子也有许多唯美又富有活力的体育活动呢。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