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孔子的生活礼节

font print 人气: 9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10日讯】孔子是中国人的代表,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代代相传,或多或少,都有孔子的精神血统。他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比印度的释迦牟尼小六岁,比希腊的苏格拉底大八十二岁,比犹太的耶稣大五百五十二岁。这六百年中,世界诞生了四位伟大的哲人,是史无前例的。下面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圣人是如何“怀大志而拘小节”的。

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恭敬温厚,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可是在宗庙祭祀和议论朝政的时候,却言辞明晰通达,而态度更谨慎罢了。他出入宫门,总是低头弯腰急行而前,端庄有礼,以示尊重国君。奉命迎接宾客的时候,一定进退有节。他日常用餐,定时定量,鱼不新鲜,肉已变味,或切割不规矩的都不吃。偶然饮酒,但能适可而止。

遇有朋友或弟子过世,他一定亲往照料,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没有吃饱过的,那一天里哭过,就不会再唱歌。孔子出门上车,一定身正而立,手执缰绳。在车子里面,不东看西看,不大声说话,也不用手乱指,这些都合乎现代生活的观点。

摘自“中华文化天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南省卫辉市的比干庙内目前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仅存的孔子真迹。图为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孔子剑书碑。
  • 从城父继续南行,孔子和弟子们到了楚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负函原为蔡国城邑,后被楚国侵占,蔡国被迫迁都下蔡(今安徽凤台)。原蔡国的一些人民被迫聚居于负函,楚国派大将沈诸梁治理。
  •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师徒再次回到了卫国。这次回卫国的具体路线是从负函到陈国,自陈国北上,经宋国的仪邑,抵达卫国蒲邑,由蒲邑回到卫国都城帝丘。这一年,孔子67岁。
  •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贵族国书等人率军攻打鲁国。季康子向冉求问应敌之计。叔孙氏、孟孙氏不想作战,冉求力主迎战齐军。季康子被冉求说服。鲁军分两路抵抗,大贵族孟孺子统率右军,冉求统率左军。结果,右军一战败回。冉求率左军英勇奋战,打得齐军狼狈而逃。孔子的另两位弟子樊迟、有若也参加了战斗。孔子听到冉求等人率军抗击齐国侵犯,大加称赞:“这是义啊!”
  • 不久,又发生了季康子祭祀泰山的僭礼事件。

    季康子准备前往泰山行祭祀之礼,尚未出发,这消息在鲁国都城已传得沸沸扬扬。孔子派弟子将冉求叫来,神色严肃地对他说:“你不能劝阻此事吗?”冉求回答说不能。孔子十分失望,感叹道:“难道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会接受你们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 天下之大,却无处有明君圣王出现的征兆。孔子看到鲁国的当政者对自己所坚持的政见已丝毫不感兴趣,自己在国政方面已不可能发生怎样的作用,在失望之余,息下心来,将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上。孔子终于成了一位比先前任何时候都要单纯得多的教育家和学者。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失意的政治家其实也大多走了这条道路。
  • 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前,孔子经历了一场大病。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孔子一生中,身体状况都是很好的,还在早年时期他即是射箭、驾车的好手,在这点上就连一向以身强力壮而自诩的弟子子路也深为佩服。据古籍记载,孔子年轻时力能“举国门(即城门)之关”,由此亦可见出他身体勇健的程度。
  • 光阴在悲伤的余绪中又过去了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春天,孔子一病不起。此时,在世的弟子中不论在年岁上还是从资历上来看,子贡算是第一位的人物了。当子贡赶来看望自己所尊敬的夫子时,已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孔子强撑起身体,扶杖立在门口。
  •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所谓“不惑”盖指“而立”时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坚定不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