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黄万里——一生无悔说诤言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20日讯】提起黄万里,今天的国人也许感到陌生,他的父亲黄炎培,倒是有不少人知晓。1911年8月,黄万里出生于乱世;1932年,他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桥梁工程师,亲自参加江山铁路大桥的建设;1937年,黄万里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水利博士学位后,没有留恋异国的奢华,而是毅然回国,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

三门峡水库及排水洞

  1955年,苏联专家拿出了三门峡水库的设计方案,叫好声连片响起。1957年6月,中央召集国内有关专家70人展开“热烈讨论”,年近半百的黄万里先生被邀请参加。会上,不少专家并不赞同苏联人的想法做法,但由于诸多不敢言破的原因,大家噤若寒蝉。

  这时,黄万里站了出来,他说:“一定要修三门峡水库将来要闯祸的,历史将要证明我的观点。”立马有人反驳他,并着实风光了一番。黄万里自感人微言轻,便换了一副口气:“一定要修,请别将河底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便他年觉悟到需要冲刷泥沙时,也好重新在这里开洞。”黄万里的良苦诤言,成了当时高层的耳旁风——水库设计施工时仍坚持苏联专家的意见,堵死了排水洞。

  不久,黄万里被打成“右派”,整天挨批受斗,后又被罚做清洁工,贬至乡下务农。
  1960年,三门峡水库如期运转。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库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直言真理 一生无悔

  事后,有人问黄万里,你明知说破会遭惨祸,为什么还要直言?黄万里说:“父亲常对我说,‘中国有史以来,农民从来没有对不起统治阶级。’让我一辈子为农民服务。我谨记着父亲的教诲,学水利,学治黄河,就是想为农民服务。我不能看着要祸及农民不说话。至于为此而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我一生无悔。”

  2001年8月,病榻上的黄万里教授临终感言:“我一辈子念书想治黄,可他们没有听我一个字。白学一场,我真痛心!”他这么一个虔诚为民、治学严谨的学者,一生身世如漂萍,其状苦亦悲。

  沉沙掩不了真知灼见,历史抹不去真理之声。今天的人们钦佩黄万里教授,渭河流域千千万万的农民永远惦记着这位曾经拉过犁、种过田的文弱书生。坚持真理是一种操守;为真理而付出沉重代价,甚至献身,无疑是一种圣洁。黄万里教授身上散发的圣洁的光芒,在人云亦云的年代,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秧歌成忆燕翩翩,楚粽飘香麦熟天。 种豆种瓜由尔意,心田只合植金莲。
  • 最伟大的艺术家 是谁啊 一定该是大自然 一幅海上的风景 早晚时时都不同 山上海边也不同 昨天今天更不同
  • 八九六四, 这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青血之光, 映红了北京的天空。 学子们, 用身躯和生命, 筑成了一座自由的丰碑。
  • 阳光极盛的时刻,在司瑶的眼中,却是天地尽失颜色,只有教人绝望的晦暗。她缓缓闭上双眼,心碎、肠断都不足以形容她的悲愤和痛楚。凭着一股执念强撑着……
  • 千古岁月逝如风 青史长河水流东 皆是天地匆匆客 可想为何来人中
  • 神农即炎帝,他不仅为政是帝王之圣贤,开创了农业、饮食文化,中医和中药也是他所奠基。图为神农氏像,出自明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公有领域)
    清和善信涌无停,先啬宫参谒圣灵。 御宴酒茶呈宝殿,笙歌礼乐荐明庭。
  • 芒种芒种,花神敬送。 芒种芒种,稻谷紧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