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式引领 构图高山青

作者:林丽娟
产于台湾三峡的碧螺春,茶树品种为青心柑仔。其外观新鲜碧绿,芽尖白毫多,形状卷曲呈螺旋状。(林丽娟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构成一幅画面就像自己去组织一部交响乐队,演奏出谐和又带有变化的曲目。如何把画面构成的基本原则——秩序、平衡、完整——带进画里,勾勒一座大山, 那就要有大师带路了。

青春赏茶

《高山青》画作如期的在4月初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像大树吐露新枝,花儿盛开向世人炫耀它的美丽。纷忙的心于开幕茶会后渐趋平静,所有的事物于此时暂且告一段落,刚好茶学的课程紧接在后,趁此收拾心情,静下心来去品尝一堂绿茶课。

青春一词也作春天。因为春天草木繁茂呈现青嫩绿色,故称为青春。文人墨客常以“清新”“温润”的词汇书写青春,而在春天冒出芽头即被采摘制成的绿茶也有此意。

黄花风铃木花盛开。(龚安妮提供)

以采摘的节气来区分,于清明前采摘的茶叫明前茶,尤其抢在头春采摘的茶叶更好,因为茶叶初迸,茶芽形如莲花,故称为莲心,又挺直似针,也叫银针。是故嫩芽、嫩叶保留了茶叶原始的成分和味道,构成以新鲜的蔬菜香、青草、绿豆、海苔、海水盐味等香气为主体。而如此鲜活爽口、甘甜的口感,用85°C的热水冲泡,不烫口,正好“温润”入喉。

赏析茶品——碧螺春,为清朝皇帝康熙赐名,原名叫“吓煞人香”,正好应合了此季节。其成品茶叶外形纤细卷曲如螺,叶上附有纤维白毛,银白隐翠,采于春天,故钦赐美名。冲泡时,观茶汤色泽杏黄翠绿,清澈明亮,犹如碧玉;闻其香气,飘散着幽幽花香,入口时,鲜爽甘醇,隐隐的甜香味在颚后迸发出来。

这时我的脑海里构成一幅画面:开在嘉义朴子溪畔的一整排黄花风铃木,正巧温暖的阳光洒在花朵上,透着不扎眼的金光,而绿油油的芳草依偎着铺展开来。又如观神韵艺术团的一个节目──《黄花仙秀》,青山绿木层层叠叠,朵朵黄花熠燿。

音画创作

犹如品茶之联想神韵古典舞节目,艺术为基石,音乐和绘画的结合也恰如行云流水般洒脱自然。音画创作,通常是音乐家从画作上感受到画中传递的讯息而创作曲子,有很多乐曲都是这样产生的,比如雷史毕基(Ottorino Respighi)的“三幅波提切利的画作”其灵感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而从音乐感受上直接去创作一幅画,自古以来也有不少作品产生。这次应邀友人的邀请,从音乐创作一幅画,选了《高山青》,这首曲子台湾几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甚至手舞足蹈。而这种形式的创作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也是个挑战。

《高山青》这首耳熟能响的台湾民歌,为邵氏名导张彻应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谱写而成,而神韵交响乐团重新编曲的《高山青》,是从歌曲发展而来,所以总体上属于歌谣曲式。

一望无际的连绵青山。(林丽娟提供)

曲式与画面构成

以下第一段至第三段乐曲引用台湾清华大学音乐学系暨音乐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陈维栋〈听懂音乐的感受〉作为导聆:

乐章开始,以文章来说有“引言”之意。
“金色大锣轻轻敲响,接着竖琴及弦乐微亮音色的搭配,唤醒了晨曦大地。在长笛的颤音及双簧管的上型音阶架构中,更扩散了这道曙光。此时短笛和单簧管的呼应像极了鸟儿们的对唱,那不甘示弱的巴松管一样学起了松鸡低沉的鸣叫。层层的乐音堆叠,勾画出高山上又一崭新的晨间美景。

“接下来,第二段主题乐章展现出乐团轻快及充满力度的快板‘阳刚之气’,道出歌词中‘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高山青》歌词的片段动机,在乐团弦乐、管乐及打击乐的相互呼应声中,带出更多如歌似舞般的热情步伐。

“第三段乐章,以中板速度娓娓道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的画面,二胡及琵琶演奏着如歌般的片段变奏,展现出姑娘们美若秋水的婀娜多姿,这与主题乐章‘少年壮如山’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后一段回到了第二段,也就是反复主题乐章,但这个段落加重了音乐元素,不同乐器的增加丰富了它的层次及色泽,让音色更为明亮。调式的提高,如音量加强,拍子速度变快、力度加重,呼应了《高山青》歌词末段:“高山常青,涧水常蓝”。“常”字的安排,强调高山恒“青”永恒之意。又逐渐升调,堆叠层次,让人有上扬之感,直至强而有力的结尾,有如壮阔山岚,气势恢弘,连绵不断。

从乐曲的基本架构:第二段男子的“阳刚”呼应第三段女子的阴柔;第一段万物苏醒(缓和)呼应第四段的气势蓬勃(急快),这种阴阳、快慢、相生相克,是我对这首乐曲曲式安排的感受,也就是从基本大架构来看,那么投射到视觉平面上是什么样呢?这儿就牵扯到构图。

如何在一张空白的画面去布局、经营?传统构图有其要求和规范:主题明确,变化而统一,对比与协调,疏密有致,相生相克等,从中可区分几种常用几何模式,如十字形、S形(曲线)、井字形、V字形、三角形、对角线、黄金分割构图等等。

构成一幅画面就像自己去组织一部交响乐队,演奏出谐和又带有变化的曲目。如何把画面构成的基本原则——秩序、平衡、完整——带进画里,勾勒一座大山,那就要有大师带路了。

入山由大师作向导

欧洲传统美术学院把绘画题材的价值做了等级之分,依照先后顺序为: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和风景画。在西方绘画一直以来首重人物,风景通常用来作为衬托主题人物的背景,交代时空环境,鲜少置于画面中央的构图。因此在我的绘画训练过程中,风景画不是作为一个主要的题材去创作,而是作为色彩和速写训练用。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压力下完成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画作,走完一圈“高山青”?最迅速的方法就是向大师学习,由大师带路,领队是美国哈德逊河派。

美国哈德逊河派的创始人为汤玛士‧柯尔(Thomas Cole)。大约十九世纪中期1825年起,一群画家集中在纽约州哈德逊河流域及其周边一带写生,是故“哈德逊河派”名字的由来。这群艺术家开始引导美国民众注意自然环境,并让他们了解美国是神应许之地,神和自然是合而为一,透过浪漫、史诗性的绘画风格,表达崇仰(崇敬)的精神内涵。这似乎呼应到美国(美利坚)的“天命”──1620年,英国清教徒为了躲避迫害而来到美国,他们期望在这块大陆上能够找到实现宗教理想的“净土”。

他们的旅程开始于几个人背着画架,沿途中留下了大量的素描作品,然后回到画室继续完成作品。一幅幅美洲大陆的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有别于在欧洲看到的由古文明、丰富的人文历史堆积而成的大量古迹、建筑与雕塑的风景。

他们不仅走过了哈德逊河谷、热带雨林与冰天雪地,也走过了一天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换,更甚者走过人生的生老病死,如汤玛士《生命之旅》。一幅幅风景的呈现却是画家心境的忠实反映,借景喻情。我透过铅笔在小小的素描本子上,一笔一画地揣摩大师的内心,意外发掘画面上暗藏着密码。

汤玛士《生命之旅─童年》(The Voyage of Life─Childhood) 。(公有领域)
汤玛士《生命之旅─青年 》(The Voyage of Life─Youth)。(公有领域)
汤玛士《生命之旅─中年》(The Voyage of Life─Manhood)。(公有领域)
汤玛士《生命之旅─老年》(The Voyage of Life─Old Age)。(公有领域)

画作上的密码

随着临摹哈德逊河派画作的过程中,仔细探究其中奥妙,并分析一张张画作,不难发现其画面上透露着密码,举其几例做说明。就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的《热带雨季》(Rainy Season in the Tropics)是一个对角线构图,前景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则是远景,产生虚实对比又有对称之感,代表现实和幻境两个不同空间的对比。

西方绘画讲究透视,在丘奇的《皮钦查火山》(Pichincha)画面左方的三分之一处有一个消失点(vanishing point)。

《热带雨季》(Rainy Season In The Tropics,1866)为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所绘。为美国哈德逊河画派第二代的中心人物之一,也是汤玛士‧柯尔的学生。(公有领域)
丘奇于1857年旅行至厄瓜多,在旅途中速写了这个名叫皮钦查的火山(Pichincha,1867),但这幅油画却在10年之后,在他回去纽约舒适的工作室完成的。(公有领域)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的《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在三分法的架构下,除了有对角线构图之外,画面中间直立的大树和平静无波的湖面画成十字形,又沿着湖岸形成弓字形。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是哈德逊河派重要的成员之一。此画作名为《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1871─1873年)。(公有领域)

托马斯‧莫兰(Thomas Moran)的〈大峡谷〉(Grand Canyon)给了天空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则是土地,毕竟画面不能全部塞满,总要留有空气流通、呼吸的空间。这儿有趣的地方是:画面的右边和左边,山势起伏渐向中间靠拢,形成V字形,又左半部的峡谷地形由下往上,由大到小,一层一层有序地排列,并向左方而去,有向上之势,给人不着边际、延伸之意。

托马斯‧莫兰(Thomas Moran,1837─1926年)与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一起被称为“落矶山画派”(Rocky Mountain School),他们的美国西部风景画曾经声名大噪。图为托马斯‧莫兰作品《大峡谷》(Grand Canyon)。(公有领域)

这里提到的三分法为远景、中景、前景,造成的虚实对比,颇有现实与虚幻,人生物质追求(当今)与美好(理想)的追求,或是“汲汲营营”和“南柯一梦”的意涵。这是透过分析哈德逊河派画作的构图所得到的启示。然而,因缘际会下拜读了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研究助理邱馨贤〈解读范宽《谿山行旅图》密码〉一文,发现东方也存在着相同的密码。

来自东方的密码

在《解读范宽《谿山行旅图》密码》一文中阐述:“画的三分之一为前景加上中景,三分之二的部分为远景。三段景代表三种层次,象征人和宇宙的关系。前景为凡俗世界;中景,表示好道、求道及修道的层次;远景即宇宙,代表最高抑制主宰。”然而这里说了一个“九”的概念,亦即一比三比九。

引述文中所述:“中国人特别重视‘九’这个数字,据说它是由龙形图腾演变成文字,象征着神秘与神圣。古代皇帝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庆祥瑞。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中,‘九’是最大阳数,象征着天,天有九层,九层天就是指天之极处。因此推论画中一比三比九的比例很可能与宇宙结构,与天之极处十分相关。所以除了三段景,象征人和宇宙的关系,也与宇宙的基本结构有关,因此有了一比三比九的比例关系。”

范宽《谿山行旅图》,构图比例: 三段景代表三种层次:象征人和宇宙的关系。前景:凡俗世界。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远景:宇宙最高意志主宰。(艺谈 Artium提供)

《高山青》构图形式

由大师领路,看了许多风景,走过西方,也走过东方。那么乐曲《高山青》给我心境上的感受是什么?呈现出来的具体景色是什么?

一、对角线构图:主要强调此乐曲形式上的“阴阳”对比。马蹄声表达男子的阳刚,对应到二胡女子的阴柔;歌曲中歌词写道:碧水(柔)常围着青山(刚)转;及现实中阿里山的风景:青山(阳)常伴随着云雾(阴)缭绕;再更高一层解释,即现实空间和虚幻梦想(理想)的追求。

二、黄金线(井字型)构图。此为最稳定的构图,摄影多半采用此构图模式。物体巧妙的安排在十字交叉点上,又消失点安排在右下方三分之一处,暗喻音乐远近距离,并带出河流S形的曲线,表达悠然的韵律。

左半部大山的布局表达了乐曲后段结尾的部分,即铜管乐音的加强展现大山的坚毅、稳固及不动如山的特质,并且其它乐音层层堆叠加强其力度,予人奋力向上的希望,犹如山势起伏直至天际。

画面前景各种不同特性的植物安排,犹如不同乐器的音质属性;一草一木构成的小世界,就像指挥一部交响乐,生命各司其职,依其适当比例布局,有序的融合在这大面积的棕色色调里。

在经过反复推敲构图,最后定稿,接下来真正属于我的旅程正悄然展开……

音画创作《高山青》(未完成)构图形式分析。(林丽娟 提供)

启程(起稿)在冬天

面对一块空白的大画布就像是寒冬夜晚迎来第一场雪,隔天清晨拉开窗帘的那一刹那,一片白皑皑的大地在眼前展开。

打铅笔稿前的第一步即是打磨。拿着400p的砂纸细心地在画布上以打圈圈的方式,把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磨平之后再上一层白色压克力底,如此反复三到五次,前置作业才算完成。打磨过程中飞起细屑,像极了白雪纷飞,落在桌上、椅子、窗沿,甚至沾满了衣裳和头发,像似从大雪纷飞的外头刚进家门,不得不抖了抖身子。

铅笔线条落在画布上,逐渐地构成黑白素描稿,这让我想起了2015年在魁北克迎接新年的那场大雪。当时火车急驶在蒙特娄(Montréal)往魁北克的大地上,眼下所及的景物,是黑灰白构成的世界,而黑灰白里又可以细分不同色调的黑灰白。

然而,这次迎接2020新年的前三天,也就是在起稿之前,我去了一趟阿里山。一个人在入山口前的大停车场上过夜,青少年骑着铁马呼啸而过,划破寂静的山林,不一会儿又来一阵,那轰隆隆嘈杂刺耳的声响,转为恐惧向我袭来,我内心不禁盼望着日出赶快到来。经过此事才领会到阳光的出现让人不感到畏惧。

克劳德‧洛汉(Claude Lorrain),这位长年居住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国画家,他最感兴趣的是风景中的“光”。他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山海、树林、历史古迹、庄严的宫殿、大帆船停泊的港口、点缀的人和动物,把它们全部沐浴在金色的光线下。无论白日活栩的太阳之光、午时光,或晨曦,或向晚余晖都充盈在他所有的绘画空间。

克劳德‧洛汉(Claude Lorrain)擅长描绘海边的风景,常常面对着光线作画,使景物沐浴在阳光下,透出空气感与深度。图为洛汉作品《港口的早晨》 (Morning in the Harbour)。(公有领域)

这次我向大自然学习,在老天爷打造的大自然空间里。好不容易捱过第一晚,打在太阳未露面之前,凭着一股傻劲直奔观日点,深怕错过第一道曙光。云海弥漫在整个村庄,天色由紫蓝色渐渐转为暗红、粉红至金黄。群山的轮廓渐渐地显露出来,而光线投射在覆盖山脊的云海上折射成金黄色光。“好美呀!”内心禁不住的赞叹与愉悦。

在创作《高山青》的过程中,谁也没料到2020年我们经历一个延长的冬天,因此每一天在画布前作画心情是复杂而沉重。四月的画展即将到来,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四月似乎遥遥无期。洛汉赋予光一种融合画面的角色,把整个场面理想化,使人们看到自然的崇高之美。所以画中的阳光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构思中是最后一个安排上去的。

光线是温润,是调和,是加强,是音量,是重要的音乐元素,在指挥启动下,洒落在一整座山,穿越林间,点燃一天的活力,就像我殷殷盼望明日阳光的出现,于是我把这种期盼带到画面。其中央的晨曦曙光射向平地和山谷河流,并以它为中心逆时针画个圆,再回到天空,有佛光普照、万物生生不息之意。我希望人们在聆听《高山青》的同时,从画中也可以得到慰藉或是希望。

青春在历史长河上流淌

青春受谢。春天承续了又一年的岁月,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循环反复。学茶已有一年之久,来时路上飘着小雨,课堂结束后,绵绵细雨早已停,徒留下湿漉漉的地面。踩着积水的路面,从鞋底发出滋滋声响,才将身心沁润在飘着茶香的空间里的我唤回现实。身在台湾的我们何其幸运,能有如此机会和大家聚在一起喝茶,反思这世界上其它许多地方还在过着延长的寒冬。

望严寒尽逝,在春暖花开时节,铺上一卷嫩黄席方,妆点盆花于其上,为大家斟茶。

盼严寒尽逝,在春暖花开时节,铺上一卷嫩黄席方,妆点盆花于其上,为大家斟茶。(林丽娟 提供)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