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部预先写好的剧本

文/脩实
中华文明乃神传文化,五千年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卓立于世。(柚子/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804
【字号】    
   标签: tags: , ,

历史,是人为推动创造的?还是自然演化成就的?抑或是上天预先安排的?对此,史观不同,会有不同的解读。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恰似一场异彩纷呈的大戏,千变万化,跌宕起伏,却又扑朔迷离。然而,静而观之,变化莫测的剧情中却又暗示出大戏的结局,智者借此可窥见到个中的种种玄机。

多民族共创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多重整合而渐次形成的国度。远至先秦,先有诸夏,东夷人灭夏建商,周族灭商后,又将周文化带到中原地区。其后,又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民族融入中原汉地,经周初的封建与制礼作乐及春秋战国之民族融合,华夏族渐次形成,进入汉时便形成了汉民族。步入唐代,伴随着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又有了唐人之称谓。此后,中华大地便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度。

由于民族融合导致文化共创、文化共享,因而也就规制了中华文化非单一民族之多元属性。这一属性却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结构体系等,不会因为外族入侵而被改变、被异化;恰恰相反,入侵的外族文化却会逐渐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元朝、清朝便是典型例子。

文化似水,具流动属性,会因势自然流动,其流动规则是单向自高向低而动。在华夏文化流动(与他文化交流)过程中,即使与他文化有互补、融合,一般是在不改变其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所以一贯不变,是由其博大、高远、深邃的性质所决定的。例如,没有因为佛教的传入而导致儒、道思想变异或消失。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异文化一般只有两种选择:或被其同化,成为其一部分;或仿之效之,进而创造出亚文化来。元、清等为前者,日、韩等为后者。

政治学家鲁伯特・爱默生(Rupert Emerson)将国家认同定义为:一群感觉自己是一个国家的人。这一定义将国家视为一个凝聚整体,其依托的就是文化。

目前,中国一些民族尚保有自民族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多民族共创的共有财富,也是多民族共存的文化基础。换言之,诸多民族之所以能聚于一国,就是因为有史上共创、共享的文化存在。

神传文化 半神文化

中华文明是神传文化,上古的圣人、圣王半神半人,具有天赋异禀,超凡的大能。图为〈轩辕问道图〉(局部),描绘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亦可称其为两个概念:“神传文化”与“半神文化”。这两个概念虽然极为重要,却在以往的文化论中罕有提及。

一言以蔽之,“神传文化”就是神传给人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即神传文化。“半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半神性质的文化。“神传文化”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半神文化”则诠释了其文化性质。

各民族的文化源头皆为神话传说,中国亦然。自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三皇五帝开始开创中国文化,河出图、洛出书,神龟与龙马送来文化种子,而易、字、数、历等的诞生,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获得神启而成。因此,这种或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上天的文化,确切地说,即是“神传文化”;她体现于两个层级,一是来源,二是内容。

“神传文化”与“半神文化”的关系是:“半神文化”一定源于神传,“神传文化”中包含“半神文化”。

在“神传文化”“半神文化”框架内,关于“修炼”的理论、践行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皆是,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正因为“神传文化”、“半神文化”、“修炼文化”的存在,使中国传统文化显得更为高深、更加独特。

中国正史中有不少关于神鬼的记载。(大纪元)

一部写好的剧本

关于研究历史的目的,飞天大学章天亮教授认为有四个。其一,研究历史本来是什么样。其二,研究历史为什么这样。其三,为了从历史中提取一种智慧或者一种精神。其四,研究历史这样是为什么。(章天亮《中华文明史》)

第四为章教授个人观点。他释道:“研究历史不仅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更要研究这件事是为未来发生的事做什么样的铺垫”,“历史的发展其实是有安排的”。也就是探究为什么如此安排历史,其目的何在,要达到怎样的结果。

历史观受制于世界观,章教授之所以做出这等判断,固然是基于他有神论思想,是建立在其信仰基础之上的。那麽,究竟是谁安排了历史呢?他认为是比人类智慧更高的生命——神安排了历史,也造就了人。这一判断,也是对“神传文化”的一种诠释。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柏拉图最早提出的,这一人生三问,被称为哲学三大终极问题。对此,无神论者一派茫然,而对有神论者来说,则了然于胸。耶稣曾说:“我虽然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还是真的。因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约翰福音》)

众所周知,关于人类起源,最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进化论,二是神创论。二者针锋相对,进化论学说立足于物质层面,否定神的存在;且相信和推崇进化论者大多为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而神创论的基础自然是有神论。因此,二者基点不同,宇宙观不同,不在同一维度,其主张相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跳出人类的四维空间,能在更高维度审视宇宙、生命,孰高孰低,孰是孰非,该是毋庸赘言的。

进化论宣称人是进化而来,但无论从考证科学,还是从概率论角度看,此说都是不能成立的假说,实为谬论。并且,其论点论据等,在古籍中见不到任何可为其背书的相关记述。进化论虽漏洞百出,却被恩格斯捧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并愚弄、祸害天下至今。

史前人类文明的遗迹不断冲击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大纪元制图,取材于公有领域)

关于神造人,在犹太教、基督教等经典中都有明确记载,例如在《圣经·创世纪》中写道:神创造天地。神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耶和华神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名叫亚当。在其他文明中,也都有类似记载或传说,神用泥土造了人。

如果是神创造了宇宙,造就了人类,并安排了历史,那麽神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要达到何等目的?中华文明能五千年一脉相承,绵延不断,这是否是上天的眷顾与选择呢?这些,都是极为尖锐而深刻的话题,我们不妨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觅线索,搜集证据,获取答案。@*#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