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简史

font print 人气: 11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并非使用品。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周礼.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不同的制作合金比例: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得更脆。

  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

  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

  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

  考古证明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礼器又包括了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着特点,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 。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

  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

  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这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属于商代的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区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数愈多,就是说享受肉食品亦愈丰富。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
  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
  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
  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8月6日报导】(中央社台北六日电)中国大陆山西省盂县发现大型古墓群,其中多数墓葬为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修建,墓群中出土大量陶器与青铜器。这一墓葬群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宝贵实物资料。
  • 河西走廊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酒泉市清水镇河滩上发现一处距今约四千年的原始聚落遗址,遗址占地面积五十万平方公尺以上,是河西走廊西部发现的最大原始聚落。香港大公报引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教授赵丛苍指出,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完成约一万平方公尺的遗址挖掘工作,共发现四十七座半地穴式和地面式房屋基址、四十一座储藏坑、三百四十六座烧烤坑、二十座祭祀坑、四座陶窑,并从这里出土了大批石器、骨器、陶器、动物骨骼以及少量青铜器。
  • 中国大陆陕西省宝鸡市侯家大院西周墓葬挖掘又有新发现,今天下午清理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至此,考古人员在这座墓葬中共已清理出土完整的青铜器四件、玉器一件,青铜器残片两件。新华社报导,地处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办事处长青村的侯家大院后院土崖,九月七日因暴雨发生坍塌,坍塌的崖面上暴露出青铜鼎等文物。经文物部门初步勘察,认定这是一处西周墓葬。宝鸡市组织考古人员从九月十日起对这座墓葬进行挖掘。
  • 〔自由时报记者黄淑铃╱台北报导〕故宫文物除了远观,还可以把玩?为了迎接台北市立启明学校的师生,国立故宫博物院特别准备国宝级的文物复制品,让盲生们触摸,课本上读到的青铜器、石器突然跃于面前,大伙儿都兴奋不已,故宫也允诺明年底前辟建文物体验区,造福更多视障朋友。
  • 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发现一座距今近三千年的西周土墩墓﹐从中挖掘出铙﹑鼎﹑簋等青铜器及玉器八十多件,这是温州市首次发掘如此完整的西周土墩墓,但墓主身份还未确认。新华社今天报导,仙岩镇原计划在后山建一所公园﹐九月七日在处理一处土墩墓时,先挖出一件口径二十六公分的青铜器鼎;次日﹐又挖出高四十二公分﹑口径三十五公分的大型青铜铙。随后当地政府文物部门开始正式挖掘。截至昨天共出土青铜器七十多件﹐玉器十八件。目前进入室内修复﹑整理﹑清理工作。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文物是铙﹑鼎﹑簋三件青铜器。
  • 随着中国大陆古文物出土的增加,修复文物的专家人力益形不足。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博物馆系统中所有的文物修复人才不过十几人,可是他们面对的却是一百四十多家博物馆和众多文物单位数十万件文物。新华社今天引述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说,以青铜器为例,现在亟待修复的藏品就有一百多件,每一件的修复工作,最快也得两个多月,而馆内仅有七名专业修复人员。这些人员即使集中所有的精力处理,最快也要十七年才能完成修复工作,而馆内乃至整个广东还有许多别的文物,同样急待修复。
  • 方壶是古代青铜器中的酒器,简称为“钫”,后世用来做陈设器,器侧的一对铺首环耳,将器皿点缀得更加美观。
  • 河南省林州市文物管理部门日前针对林州市行政中心新址进行考古挖掘,发现八十二座宋代古墓群。这是该市文物管理部门继去年五月份发现六百三十座战国古墓群后﹐再次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墓群。中新社报导,去年五月至十一月﹐林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在该市发现了六百三十座战国古墓群,共出土大型青铜器一百一十七件﹐其中仅珍贵的编钟就有两套三十二件。同时还出土了战车六辆及大量的陶器及玉器。近日发现的八十二座古墓则以宋代为主﹐较有价值的有二十六座﹐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墓葬。
  •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 什么叫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这对于想了解青铜器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首先应当弄清楚的问题。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而得名。其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尔器、车马器等。形制多样,纹饰精美,铭文为书法艺术瑰宝。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物,形制端庄厚重,精细华丽,纹饰多为饕餮纹、夔龙纹、动物纹及几何形图案;铭文苍劲古朴,一般字数较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