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才女:上官婉儿

晓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惆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彩书怨》

上官婉儿是唐朝女诗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人士,是唐高宗时文学家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的诗词绮丽,文人们皆相效仿,称之为上官体。因上官仪奏请高宗废黜武后,被处死,上官婉儿与母亲被没入宫中为奴。
  
婉儿在宫中成长,从小十分聪慧,母亲又精心教导她,所以婉儿饱读诗书,小小年纪就吟诗著文,可以说继承了她祖父的文风。十四岁时,婉儿被武则天召见,当场命题作文,婉儿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且文词华丽,武则天读后,十分欣赏,让她掌管宫中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唐中宗即位后,对婉儿更加信任,任命为昭容。
  
婉儿上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置书馆,增召学士,广召当时文学大儒。并多次设宴游乐,席间吟诗作赋,君臣同乐。上官婉儿多次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作诗,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流传于民间。中宗又让婉儿对群臣所作之诗,进行评定,赏赐金爵给胜出者。因此,朝野上下,吟诗作赋,靡然成风。当时文人的作品虽然略显浮华,但仍然是不错的,这些成绩上官婉儿功不可没。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唐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
  
上官婉儿著有文集二十卷,文词十分清颖,由当时的燕国公张说(悦)为其作序,赞曰“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可惜她的作品流传于后世的不多。@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 明清之交的江南无锡,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烟波之风光,也有名流荟萃、诗赋鼎盛之风流。这片吴中繁华之乡,在闺秀文学盛况空前的时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诗词传世的才女——顾贞立。
  • “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明清以来,许多文人认同这一论点,重视女子才华,因而这一时期才女大量涌现,才女文学之繁荣,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评明清才女,大多推举商夫人为冠。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时的江南贤媛商景兰。富庶而风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闺秀数不胜数,商夫人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样的英灵之气呢……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女子抛头露面来养家糊口,在古代称得上是一大奇闻。这位独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兴的名媛淑女黄媛介。她和姐姐黄媛贞,更是一对才女姐妹花。时人对她们有一段知名的评价……
  • “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一出独幕剧,一场独角戏,吟唱着清代女子的才情与心志。这部杂剧名为《乔影》,甫问世就被之管弦,传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颇似有井水处必歌柳永词的盛况。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为什么如此幸运?蒋家与布袋和尚的奇特缘分……虚云和尚凭借什么,收服了民国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 明末的某个烟雨时节,苏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现了一位揽胜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骤雨,他躲进一座庄园,却驻足在庭院中,凭栏观鱼,困倦之际忍不住沉沉睡去。当晚,庄园主人就梦见山中别业,有神龙卧于栏杆。次日清早,主人亲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10岁就当国师,受到三朝统治者礼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还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开谜底。
  • 天启年间,大明国运走向没落。仕宦书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闲适安宁的天伦之乐。在大学者王思任家中,聪慧婉丽的三小姐正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清白的家风,渊博的家学,将她塑造成标准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几分伟丈夫气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闺秀。在后来国仇家恨、命运浮沉的考验中,她仍然坚守着忠孝节义,在苦难中构筑了她的文学世界,并将那不让须眉的性情贯穿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