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定风波》苏轼

华一书局
font print 人气: 431661
【字号】    
   标签: tags: ,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释:
1. 吟啸:呼啸歌唱。
2. 芒鞋:草鞋。
3. 蓑:以前农人穿的雨衣。
4. 平生:平时。
5. 料峭:风寒的样子。
6.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定风波”白话宋词:

不要管那穿过浓密树林敲打树叶的雨声,何不一面唱歌,一面慢慢的散步呢!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着马而还要轻快。大雨又有什么好怕的?穿起了蓑衣,在湮雨茫茫里,照样可以像平常一样的来去自如。
寒冷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有些微的寒意。这时远方山头上的落日已代替了湮雨,出来迎接我了。
回想过去那又是风、又是雨的地方;现在风没有了,雨没有了,甚至连晴天也没有了,而我也要回家了。

“定风波”词的故事:

苏轼一生中所遭遇最大的变故,就是在他四十四岁那年,被人诬陷说他愚弄朝廷,并且时常写一些讽刺朝廷的文章。朝中大臣听了大怒,马上把他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到严厉的拷问,且动不动救被重重的杖打。他自知没有希望生还了,就写了两首诀别诗给他最亲爱的弟弟。
谁知到当时的神宗皇帝怜惜他是个难得的才子,不忍心让他平白死去,就命令臣子再重新调查这件案子。审办的结果,苏轼被贬谪到湖北,结束了一百三十天最悲惨的狱中生活。
由于他经过了这么大的苦难,到了湖北,他的人生观变的很豁达,这首“定风波”,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纵使一生都遭遇到挫折困苦,不过,“谁怕?一蓑湮雨任平生”啊!等到烟云雨雾都过去了,那不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吗!

摘录自华一书局《儿童启蒙文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
  • 清歌美酒、对酒当歌,何等快乐!然而却触发了对去年经历的类似境界的回忆:同样的晚春天气,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美酒清歌。
  • 山脚下住着几户人家,养着鸡、羊,种些蔬、果。
    有一天,李家的阿齐突然惊慌的到处报告邻居说:“唉呀!我走失了一头羊,
    拜托帮我找找!”
  • 东汉时的名臣孔融,小时就很聪明,曾因让梨给哥哥而名闻一时。十岁那年
    跟着父亲到京城,听说当时的河南太守李元礼除了亲戚和名人之外,不肯便接见宾客。
  • 战国时候,秦国派兵侵略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便派弟弟平原君到楚国求救。
    平原君喜欢结交天下贤士,门下的宾客有数千多人,这次奉命出使楚国,任务重大,便想在门客中挑选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做为随从。
  • 这是苏轼为好友钱穆父送别时所写的一首感情真挚、充满人生哲理的词。明 刘俊《雪夜访普图》局部。(公有领域)
    这首词之所以真情动人,除了作者对朋友的感情真挚外,还因为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朋友非常相近。词中劝勉朋友、为其解忧的话,实际上也是自劝自解,因而两心相通,就更具感人的力量。
  • 北京家庭教会牧师蔡卓华一审法院,在布希访华前夕,中共明知布希当面和胡锦涛当面交涉的压力,提前草草作出判决。这个判决,不仅它的时机,而且它的判决内容,都只显示它是一个政治案件,使宗教迫害案件。所有的证据,都显示其政治性不容抵赖。
  • 我国古代的诗歌“君子行”中有两句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意
    思是说,在瓜田里最好不要脱穿鞋子,恐怕人家会误会你在偷瓜;而在李树下面最好是不要整理帽子,怕人家怀疑你在偷摘李子。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