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的故事:唐太宗倾耳虚心、闻过则改(二则)

李剑
font print 人气: 215
【字号】    
   标签: tags: ,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帝王,尤以兼听纳谏著称。然而,当大臣们谏诤言词激烈,有切肤之痛时,太宗有时也控制不住自己,也想文过饰非、充耳不闻。但太宗毕竟有过人的雅量和气度,以国家社稷为重,闻过则改。

(一)

唐朝的王珪,字叔玠,清心寡欲、品行端正、刚直不阿。世子李建成被立为东宫太子后,他出任太子中舍人。玄武门之变后,王珪受牵连,被流放到隽州。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他知道王珪很有才干,就不计前嫌,召回王珪,拜为谏议大夫。一次,太宗临朝,对侍臣们说道:“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是无法使天下大治的;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同样无法使天下大治。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鱼水一般和谐,海内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大治。我虽不敏,还望诸公多加匡正,以便凭借诸公的佳谋良策,使天下升平。”

王珪随即应道:“臣听说,木材按照绳墨割据才会正直,君主采纳臣下谏言才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主身旁必有七位诤臣,他们言而不从,则继续以死相谏。陛下开明圣哲,为臣身处广开言路之朝,当然愿意竭诚尽忠。”太宗听了受益匪浅,就规定三品以上的显官入朝时必须有谏官在侧。太宗也确实是从谏如流,王珪更是有过必规,见缺必劝。

然而,并不是每次劝谏听起来都那么入耳。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孙因为教授宫人声乐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大发脾气,狠狠的责怪了祖孝孙一顿。王珪、温彦博认为责任不在祖孝孙,便劝谏太宗道:“祖孝孙精通音律,教授时也并非不尽心。只怕陛下询问的那个人欺骗了陛下。况且祖孝孙是位雅士,陛下忽略了这一点,让他教授女乐,而且还怪罪他,臣等担心天下人都会为此感到惊怕。”太宗一听,火上心头,呵斥道:“你们都是我的心腹,本当进忠献直,怎么竟附下罔上,替祖孝孙说起话来!”

温彦博赶忙拜伏谢罪,而王珪偏偏不拜,说道:“臣从前侍奉东宫太子,罪已当死,陛下宽恕了为臣,并让为臣处在显要职位,要求臣尽忠职守。今天臣所进言不是为了自身,不料陛下陡起疑心,讥诮为臣,这是陛下对不起臣,不是臣对不起陛下。”太宗听了,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太宗对房玄龄说道:“自古以来,帝王是很难做到采纳谏言的。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齐之言。宣王是位贤主,可术伯居然以无罪被杀。我一直希望师法从前的圣主,只恨自己不能达到古人的水平。昨天,我责备了王珪和温彦博,对此我颇感后悔。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而不进直言啊!”

(二)

唐太宗酷好打猎,称帝后仍然兴趣不减,经常兴师动众、出城围猎,不少大臣委言相劝,太宗认为这是练习骑射,有利于国,不听劝谏。

有一天,太宗又准备去打猎,正要上马时,猛然间,主薄孙伏伽跑过来,一把抓住马缰,强行制止太宗出城。他严肃、庄重的告诫太宗说:“天子居则戒备森严、行则仪卫扈从,并非为了讲排场,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朝廷的尊严。走马射猎、放鹰驱犬,那是年少纨裤子弟取乐之事。陛下为秦王时,偶而打猎,无关大局。但贵为天子,怎能经常这样做呢?‘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陛下忘记老子这一警言,热衷打猎,既不利于国家,又不是值得后世效法的好榜样,臣以为陛下不当如此!”

太宗不听孙伏伽的劝阻。一边迫不及待的翻身上马,一边向孙伏伽解释说:“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也不能放松武备。我外出围猎,练武强身,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轻车简从,不惊动百姓,又有哪点不恰当呢?你不要再多说话!”

孙伏伽抓住马缰不放,厉声说道:“今日陛下不听微臣劝阻,定要出宫,就让马从我身上踏过去就行了。我纵然被踏成肉泥,也不会放掉缰绳,否则,陛下休想出宫!”唐太宗一再命他松手,左右侍从也来劝他,孙伏伽一概不理,死死抓住马缰不放,激昂的对太宗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愿看到陛下做天子不应当做的事情。”

太宗见孙伏伽这样固执,怒火中烧,大声喝道:“我贵为天子,万乘之主,难道这点自由还没有了吗?还须看你的脸色行事!”于是立即命武士将孙伏伽推出午门斩首示众。几个武士应声而至,抓着孙伏伽的衣领,扭着他的双手就往外拖。孙伏伽面临杀身之祸毫无惧色,大声说道:“我宁肯直言进谏而死,与被夏桀杀害的关龙逢同游地下,也胜过苟活,看陛下犯过而不改。”

太宗见孙伏伽如此倔强,不顾性命,也为他大无畏的精神和一片忠心所感动,便从马上滚鞍而下,笑着对孙伏伽说:“我不过试一试你的胆量罢了,你能冒死直谏,忠心贯日,我还能去打猎吗?”马上命令解散围猎队伍,同时表彰孙伏伽,并将他提拔为五品谏议大夫。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虞史上记载:帝尧在位,虚己受言。常恐政事有差谬,人不敢当面直言,特设一面鼓在门外,但有直言敢谏者,着他击鼓求见。欲天下之人,皆得以尽其言也。又恐自己有过失,人在背后讥议,己不得闻,特设一木片在门外,使人将过失书写在木片上,欲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过也。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望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却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 古时的那些诸侯、君王,虽位高权重,尚都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自己谦称为“孤人”、“寡人”,足可见时常提醒自己保持谦逊卑下,含蓄内敛不张扬的品质,对治国者也是至关重要的。
  • “先王耀德不观兵”出自《国语﹒祭公谏征犬戎》一文,意为:以前的君王彰明美德而不炫耀武力。
  • 【大纪元12月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吴协昌曼谷五日专电)今天是泰王蒲美蓬七十八岁大寿,泰国各地都热烈庆祝国王大寿,同时特赦一千两百名囚犯;泰王蒲美蓬明年也将庆贺登基六十周年,这名饱受泰国人民爱戴的君王,也是目前全球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 “泰晤士报”今天报导,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计划未来他一旦登基成为国王,将使用“乔治七世 (George VII)”的头衔,以纪念他的祖父和乔治六世,不会使用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原因是英国历史上不孚民望的君王都与查尔斯这个名字有关。
  • 写唐太宗李世民与郑文贞公魏徵的文章实在太多,写的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所以都有一得之见,我再写下去,没有太多新意就觉得自己很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因为他两太可爱可敬了:一位是气度恢宏的君主,一位是胆识过人的谏臣,他两搭配成晴空万里的天,花团锦簇的地,这个天地的大名就叫做“贞观之治。”人在这样的天地间活着,才活得舒坦,活得精神焕发,生命壮丽啊!所以我避不开他们,或许他们正归结着唐代盛世的意义。
  • 太宗还写诗一首,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搁笔之后叹道:“钟子期死,俞伯牙不再弹琴。我写此诗,又给谁看呢?”惆怅之情无以言表,他让起居郎拿着这篇诗稿,到虞世南的灵前吟诵一番,然后烧掉,希望虞世南的在天之灵有所感悟。
  • 【大纪元1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戴慧瑜/台北报导)唐朝的泱泱大国风范,君王以诚信服人,百姓安居乐业,是中华民族历史罕见的盛世。昔日的繁华,透过京剧小生曹复永《凯旋》一剧结合新唐人旗鼓队《乾坤正 庆太平》演出,让人彷佛回到历史重温神传文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