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连载: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81)

国亚 / 网名:雅科夫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第九章  我的大学
  
十、罢餐事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金主义逐渐兴盛起来。假如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每日谈论的都是理想,那么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更喜欢钱。那时的大学校园内每到周末,就会有不少豪华的轿车停在女生楼门口。知情者告诉我说,这些都是接那些“傍大款”的女生们出去过夜的、大款们的车。

    有些女生“傍大款”,有些女生则出去卖淫。刚进学校时,我们山西老乡聚会,我认识了一个女老乡。那个女生长相在我看来算中上等,身材非常好。当时她还显得比较有才华,学校广播站经常播送她写的一些稿子。后来学校搞时装表演队,她还成为模特儿。上大学头一年我们还挺热乎,经常在一起聚一聚,但后来各忙各的,渐渐地很少来往了。到一九九三年的一天,我突然在开会时听到老师传达她被开除的处分。原来,本来家庭条件还不算差的她到大城市生活了几年,看着到处的诱惑,大概渐渐地感觉到钱不够用了,就跑到学校附近一家大宾馆里做起了皮肉生意,结果在卖淫时被公安局“扫黄”给抓了个正着。

    一九九三年的春天,伴随着农产品价格放开和基建过热,又一次剧烈的通货膨胀发生了,后来有资料说那年物价指数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三。并且,由于粮价放开、取消粮食凭证供应等改革措施的实施,粮食和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反映在学校里,就是食堂饭菜价格涨了一倍半,质量还不断下降。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当时大学总务后勤这一块是肥缺,食堂的承包人和员工大都是校领导的七大姑子八大姨。这帮人狐假虎威,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恶劣,打骂学生的事经常发生。由于缺乏责任心和竞争机制,他们做出的饭菜越来越难以下咽,馒头没发开、米饭里有沙子、菜里有虫子的情形时有发生。食堂里的那帮人做韭菜炒鸡蛋时,下面全是韭菜,上面铺一层薄薄的鸡蛋,看上去挺好看;只要一把钱给他,他就用勺子在鸡蛋下面抠呀挖呀,盛进碗里的都是韭菜。而学生吃的大米,不知道是哪一年出产的,全都是黄黄的,蒸出来的米饭要么一盘散沙,要么坚若磐石。

    当时我兼任系学生会和分团委宣传部长,认为自己有义务向上级反映这件事,起初也很自然地想到通过“正常渠道”。恰好,学生会的生活部长也与我有同样感受。在团委的一次会议上,我们俩一唱一和,把饭菜价格过高、质量太差和学生们的不满情绪向列席的一位学校政工干部反映了。可那个政工干部听了我们的意见,不但没表示同情,反而露出一脸的不屑,居然教训了我们一番:“你们这些学生要求太高了,现在的条件还不够好?我上大学时,学校只有一个食堂,学生都是蹲在操场吃饭。”我们俩听了他这番话,不由得怒从心头起,自忖看来这“正常渠道”是难以奏效了。等会议结束以后,我们两个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生活部长恨恨地骂道:“他妈的,跟这帮王八蛋就不能说人话,他们听不懂的。”我也气愤地附和道:“就是,说他妈的什么他们上学时在操场里吃饭,狗屁!那古时候人还吃人呢!”生活部长又说:“既然有话好好说不行,那老子们就搞出点严重的事来,敲打敲打这帮龟孙子。”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俩一拍即合。

    当天夜里,我们两个就在学生会办公室里,书写了十几张大字报和几十张小字报,声讨令人厌恶的“火头军”,并号召大家第二天中午集体罢餐。由于怕别人看出笔迹,我们故意把字迹写的非常潦草。当天夜里熄灯以后,我们又跟搞地下工作一样乘着夜幕行动,一个拿糨糊,一个拿告示,看到左右无人就把告示张贴于各宿舍楼、食堂和教室门口。学校就是这点好,宿舍熄灯锁门以后校园里根本见不到人,因此我们神不知、鬼不觉,顺利地办完了这事,也不用担心会被人撕掉。回寝室时那个兴奋呀,心想第二天就等着瞧好吧。

    第二天一大早,大学生们一走出宿舍大门,就看到铺天盖地的《罢餐通知》。由于学生们的不满情绪早已经积聚了很久,我们的这些告示就如同在干柴上扔了一个燃烧的火炬,霎时间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形势。中午下课以后,一场全校规模的罢餐运动开始了。当时,校园里口号声、摔东西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食堂做好了饭菜却静悄悄的没人去,还出现了不少声援、响应我们号召的标语。据说一食堂和二食堂门前,还有人自发组织了纠察队,劝阻个别前去就餐的人。政工干部们一看就傻眼了,如同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又是说服,又是威胁。后来还来了几个穿警察制服人把告示照了下来。我和生活部长两人在楼道里碰到了,相视一笑,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校方马上派各个系的政工干部到学生宿舍监督本系的学生,我们系的那几个跑来给我们敲警钟时,我甚至还假模假样地帮助他们对学生进行劝导,心中却乐开了花。

    然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缺点──过激现象很快表露出来了:三十七号宿舍楼的一些男生觉得仅仅喊喊口号、摔摔东西不过瘾,就点燃了楼下一间空置的售货亭。当我看到烈焰腾空而起的时候,感觉事态有些严重了,不由得暗暗捏了把汗。不过,那时的学生们都圆滑了,见好就收,没有酿成进一步的破坏。

    从那以后,学校的伙食真的改善了一些,并且建立了食堂收支公示牌,炊事员态度也好一些了。中国的官僚制度就是这样,群众不起来造反,官僚们就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要不是校领导和总务人员怕再闹事丢了乌纱帽,食堂的伙食不会有任何的改善。这种改善大约持续了将近一个学期,后来逐渐又开始下滑,但我那时已经是大学三年级,事情多了起来,也就懒得再管这事了。

    这次罢餐运动让我总结出几条经验教训。第一,在群众对某种现象普遍产生极度不满、又没有正当渠道改变或发泄时,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就能引起“乱者四应”的连锁反应,从而释放出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利用得当,就可以起到打破旧秩序的作用;第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从而导致事态的发展背离运动发动者的初衷,并失去控制;第三,如果建立一种机制,使得群众的不满能够随时得以发泄,问题随时能够得以解决,那么群众的不满就不会积聚,有人试图发动并利用群众力量的愿望就会落空,就能够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这种机制,一是言论自由,二是政治民主。

    我参加工作后在银行的人事部门工作。当时,有一位女同事和我坐办公桌对面,也是Z大学毕业的,比我高一级,我们俩经常一起回忆在Z大学时的往事。有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起这件不大不小的罢餐事件,觉得当时可真过瘾,也不知道是谁写的那些号召罢餐的告示。我听了以后哈哈大笑,对她说:你想知道的那个写告示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