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大学第一届学术月特稿(14)

杜月:老子解言(三)

杜月
font print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

31、圣人道跟愚民统治,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老子对圣人道做了至简至易的阐述,圣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确不是常人能够完全理解。“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常善救人”、“圣人无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些话语恐怕把一些人弄得头晕目眩,也可能导致所谓的一些“老学”学者偏偏对如何修道成圣人不感兴趣,只中意剖析,结果弄出老子主张愚民统治等浅见薄识。但是老子的圣人道绝非愚民通知,思想作为“道德”发端的《道德经》可能主要来宣扬愚民吗?老子的思想立足于天下苍生,立足于圣人情怀,其胸襟之博大可囊括万有,连“统治”二字都不可能在老子思想中占有多少席位,遑论“愚民统治”了。

3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等话语,其实是不可琢磨和研究的。

如前所述,老子的思想只能用智慧和身心去体悟,而不能通过“研究”、“论证”的手段来坐实,不禁老子思想这样,中华早期神传文化都这样。我们古老的文化这几千年来被多少人皓首穷经的“研究”?结果呢,谁能说研究了什么结果?倒是一些只重体悟和践行的老实人得了真意,夸夸其谈之辈是休想通过写论文的方式来玩老子的。

33、一遍又一遍的通读,才能够走近圣人、拥抱圣人,才有机会修炼成“抱一”而“明”、“长”、“有功”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之圣人,善于反其道而行之的“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的圣人。

老子的书神意满篇,许多至易之理在初次的阅读中是不可能一下就完全理解的,甚至不是在一定年龄就能理解的,这一方面取决于你的根器深浅,另一方面还要看你的人生感悟是否达到了应有的厚度。老子的“道”直指圣人,是超越现实、超越历史甚至超越理性的精神指引,因此,除了反复诵读,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能真正领悟老子思想的。每一次读凡人道的《红楼梦》我们都会为以前没有领会到的东西而长吁短叹,何况圣人道的《道德经》呢?

34、圣人“德”多且大的道理,如同《原谷谏父》中“孝”的荣耻感,不是别人口里讲出来、自己听到的,而是一遍又一遍“诵读即在修炼”的过程中真切体悟到的,那才有意义。

圣人的“德”首先是不可能用举例来论证的,就像完全不能用举例来描述中共的“恶”一样,因为本质是彻底的,是不需要例证的数量来增加说服力的。“德”的领悟也是靠我们潜心的诵读进而加以体悟,但决不能像文人做学问式的来研究,只能反复诵读,身体力行进行体会,把诵读也当成修炼,修炼是功到自然成的过程,读老子也是一样的。

3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这难道还不是圣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么?眼不窥牖而见天道,这难道还不是圣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见而明”的功夫么?

知晓了人生宇宙之大道,则万事了然于心,万物了然于目。因为万事万物无不包含在宇宙人生这个大范畴下,作为得道之圣人,自然天下万事无不领会,渺远天道莫不知晓。这也是为什么圣人难得,圣人难修的地方。

36、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脚出户外,肉眼看山水,迷在其林谷河流中,何以知天下;足不出户,修成天目看人身,道慧真眼知天下。窥窗之外,男人匆匆忙忙为名利,女人昏头昏脑为爱情,何以见天道;不学琼瑶,修成慧眼看人身,神游八方见天道。行万里路,肉眼必为万事万物所累,皮毛表像所见越多,事物真象所知越少。因此,“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就显而易见了。

3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执著分别之心,只有大关怀大慈悲大承担之心。他们来到我们的世界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博大的人文襟怀和深重的历史使命救度世间,百姓之心圣人最能感同身受,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够为了百姓之苦乐奉献一生,甚至往往承受巨大的痛苦也在所不惜,这种超功利的精神指归除了圣人以外,别无所求。

3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胸襟的博大和思想的高远也正体现在这些地方,此种思想,古今中外的诸多先圣莫不如此。在他们眼里的常人,是没有判若云泥的高下之分的,他们能把常人的种种分别执著完全淡然的心中,以超乎常人的承受力接纳世间所有的是非善恶,他们对人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怀来拯救,以无比的大爱来推进人类的历史进程。我们认为的不善不信,在圣人那里也是他们要关怀拯救的,而我们认为的善与信,有何尝真正就一定是圣人的标准?所以,在圣人眼里,我们都是天真的孩子。

39、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难道还不能“不为而成”吗?

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就是圣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眼不窥牖而见天道,这就是是圣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见而明”的功夫。圣人道乃非常道。得“非常道”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自然不需要动手动脚、亲力亲为才能成事。得道之圣人,其德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功,他的心即百姓的心,他动心百姓的心不能不动,他信什么百姓也信什么,不信者因为被他信任也因他而信。如此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自然能“不为而成”了。修“圣人道”就能使人的“德”演练成“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功能。老子说玄话,是实实在在具有这圣人之“德功”。

40、因为“德功”是不让质疑者随便见到的,除非天地不容此人或此类人的时候。

“老学”学者是不信有“德功”的。道家传说和道教神话,他们听后都会嗤笑不已:老子有此功夫,直接做周王,把中华圣朝延续到今日,让全世界都成为中华德朝岂不玄妙?这样想和说时,学者便愚迷了。常人只是肉眼所见,走遍天下知道的也只是人间的知识,愈向外求,真知愈少。圣人天目所见的是超越空间间隔的真知,体悟到的则是天地间的规律,“德功”也是这样,非有大智慧者是悟不到这个层面的。因此,“德功”层面不是常人所在,当这些真正展现在常人的眼前的时候,多半这个时代就已经被天地所抛弃了。

41、《道德经》讲“圣人道”,传的是道,谁想成为圣人,得道而演化道德成功能,那就修。

老子指出了圣人道,告诉了我们圣人的特征、原则与思维方式,那剩下的就是我们的修炼了。想不想成为圣人在你,想不想得到功能在你,想不想修炼也在你,不能指望瞟了一眼《道德经》你就是老学学者了,更别指望你就参透圣人道了。修炼的路是自己走下去的,老子告诉你路牌和路上的步法,其他的就看你的怎么走了。

42、老子的使命是来传圣人道给世人,岂是来给愚迷不信的人表演使其信的?

“上智闻道,大信之;中智闻之,若存若亡;下智闻之,大笑之”。老子指引给世人的圣人大道是主要给上智之人来大信的,以及给中智之人通过修炼来证得的,至于下智们要大笑,那也是自己的事,老子可不会通过“体验式行销”来给大家证实一番再让你自愿入道的。修炼是个人的事,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且修炼直指人心,信与不信他人可是强求不了的。

43、老子可以培养圣人,却不给“老学”学者启蒙。

老子的使命是把从三代开始君王逐渐失修的圣人道传入社会,传给世人,让能修的人回天听命,也是为后世需要奠定修炼文化,培养圣人,引领圣人自然就是老子的一大要义,“老学”学者个个都是“著书立说”的“大学问家”,一是用不着一个什么头衔也没有的布衣之人来说教,二是把葱都剥完了,空剩下一堆垃圾葱屑,拿什么当教材呢?

44、文王强周兴国,武王伐纣灭商,都是因为德多且大,才得姜子牙辅佐而成就“伐无道,得天下”的宏大伟业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无需多言;“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教训不胜枚举。“得道”自然“顺天”,因为“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亦有德名曰“好生”,魔亦有业号之“杀戮”,此冰炭不相容也。“顺天”之君自然亦有天之德,“逆天”之主自然亦有魔之业。以天德摧魔业,大道之所主,岂人力可违也!

4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中华文化治国必以君子,君子之道,正道也。思之正、行之正,则位之正、身之正,如此则政之正而国之正,以至天下正。“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必以出奇而致胜。奇者,灵活机动之谓也,天时地利人和均可左右胜败,而人之智,则要化万势而为我用,奇兵则不可不用也。天下之取,必以德,天命所归则无为而无不为;若以暴力得之,他日必以暴力失之,独夫民贼之辈亦必见戮于刀下,尚梦呓万世之江山,岂可得乎?

4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之治,天下太平,民命不劳而财不伤,生发之气不求而自得;好静则民不受扰,黄发垂髫自可各安其乐,必以余庆而继善,以余殃而去恶,岂有不正之理乎?无事则民脂民膏不损,财利之道不堕,焉有不富之理?君无欲,则无取;如此则民无忧无惧,为善之念生发而做恶之心消遁,淳朴之风可得矣!

4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之道合乎天地,大德而不言,大功而不傲。无为之政,不言之教都是圣人治国之道。以恬然自适之政治国,则民无忧惧之心,所得其所,所乐其业,风气自淳;反之扰民不堪,劳民不已,民风岂能不衰?所以圣人之作为必然雍容淡雅,极端、夸张、强力、偏狭等等绝不是圣人道所应有的特质,儒家在这一点上引出了中庸的含义并投射在君子身上,也是把捉到了圣人的这一鲜明特色。

48、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以烹小鲜之法治国,正乃“闷闷”之政也。圣人大道衍布天下,群阴慑服,暴戾之气消遁,淳淳之民得以休养生息,圣德之君得以厚德载物,神鬼无交战,人君不睽目,两相恬然融融,其德自交归矣。三代之下,大道日益式微,神鬼颠倒,民亦自伤,圣人不得其位,华夏板荡,不亦讵可慨哉?

4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此乃圣人做事为人之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事无论难易大小,要想成功则首先取决于做事的态度,其次是做事的方式。从细处着手,从基础着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自然大功可成。对事情要有忧患之心,严肃对待,有时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来背水一战。如果盲目乐观、吊儿郎当的做事,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圣人在细小处依然认真执著,日积月累,圣德亦日益恢弘矣。

5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段乃圣人之要义,万古不变之理也!江海恭谦至下而能纳天下之水,圣人亦恭谦至下而能载天下之民。以民为大为上为先,则民自以圣君为大为上为先,退一步的海阔天空也只有圣人才能深切体会,其实万事何不如此?不争,则自上高格,对方欲争而不得,如此,谁与争锋?@

(本文转载自未来中国大学校刊《大学视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位从来都是被人盲目服从的法老,咄咄逼人的要马上处死一位大臣,只是因为他听到某人言说这位大臣对他有过不敬。濒死的大臣一脸的惶恐与无奈,他申冤,却马 上被人把嘴堵了起来......
  • 中华正统文化博大精深,内中有修炼文化,也有针对非修炼人的常人文化。道家和儒家分别是这两方面正统文化的代表。道家讲修炼,儒家讲修养。修炼体现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是出世的行为准则;修养体现的是儒家在社会现实层面的中庸仁和,是入世的行为规范。
  • 罗摩衍那的故事告诉我们修炼者们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世间伦常的维护。为了实现其父亲的一句诺言,罗摩可以主动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弃一切相跟随。为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风的淳朴,罗摩可以遗弃怀有自己骨肉的爱妻,这在今人看来是傻到底,或者说冷酷无情,甚至会被有些人说是装样子,为了一个好名声不顾一切。
  •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着的《三五历纪》,仅部分段落存于后来的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之中: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 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 每个民族的起源都是关于神话的传说,神州的神话从盘古牺牲开天地而折射出其敬天、效天为人;再到三皇“天地人”三才的智慧表达的是中华由道而儒的崇敬天地的自然神信仰,天地人三才有时间顺序地各司其职,共创中国九州文明的一种和谐而非斗争的智慧。能具体读到正统史家文字在是五氏、五帝的神话,《史记五帝本 纪》上记载:三皇(1)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从原始石器时期,负命下世,开天辟地,传授世人八卦﹑历法﹑中医﹑文字﹑耕作﹑和铸造;崇德敬神,以身教化,于是神传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的起源在近3000多年人神共世﹑传奇般的年代被历史系统的奠定。
  • 中国人培育道德由有仁爱情怀的父母和老师,身体力行地教孩子和学生讲仁义、从礼仪、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庙宇等相对比,中国人真正的 庙宇是家庭和学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师。而孔子说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尊孔读经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 佛,却能使人于地上中庸思贤,自然尊老天爷实际上不如敬祖师爷(儒家贤师)。12 中国人传承宗教神话人情化和神秘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宗法礼教道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