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纹面泰雅青年矢志传承原民文化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15日讯】 (中央社记者卢太城台东县十四日电)近百张专注的脸庞中,泰雅族青年伊洛显得多一份使命感,伊洛是泰雅族内最年轻的纹面青年,为了传承原住民文化,伊洛报名参加原住民大专青年文化会议,和近百位来自台湾各地原住民青年专注聆听原住民文化讲解。

达利亚那‧伊洛今年二十七岁,桃园县复兴乡泰雅族青年,目前就读龙华技术学院资讯管理科,为了传承泰雅族特殊的纹面文化,在上额和下额纹上泰雅族传统的黑色小方块,他是近百位参加原住民青年文化会议中唯一纹面的青年,也是泰雅族内最年轻的纹面者,拥有不同的脸孔,伊洛显得更有自信。

伊洛表示,他和时下的原住民青年一样,在强势文化的入侵下,曾经出现过对原住民文化的认同危机,排斥自己的文化,过着毫无目标的生活,在一次偶然机会,他看着一位纹面的老族人流露出自信的眼神时,深受感动,那一刻他觉得“文化是族群共同的记忆与历史”,一旦文化消失了也代表着一个族群的消亡。

于是伊洛要求老族人给予他传统的纹面,他看着镜子内自己纹面的脸庞时,有着特殊的感觉,来自远方祖灵的呼喊,他必须传承传统文化。

伊洛说,教育的关系,泰雅族青年对于纹面文化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有的认同这是泰雅族的特有文化,有人却认为是一种耻辱、是日本人统治时强迫原住民在额上烙印的记号。

不过,他说,就他从老一辈的调查中发现,纹面一直是泰雅族传统的文化,事实上,是日本人统治台湾时曾经下令禁止纹面,使得纹面文化中断。

纹面在泰雅族内有着特殊的意义,女的纹在两边脸颊,男的纹在上、下额,伊洛指出,泰雅族青年在成年后才可以纹面,纹面的男孩子代表已经成年,成为族内的勇士,没有纹面的男人是一种耻辱,表示他不配当勇士,因此会遭到族人的唾弃,而悄然离开族群。

伊洛说,刚开始,他的纹面被看成是当下流行的刺青,在他的细心诉说后,不仅同学不排斥,部落内不少泰雅族青年向他表示也想去纹面,只不过说是说了,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勇敢地在自己脸上纹上两个小方块。

伊洛表示,文化的振兴需要全族共同的努力,希望能从自己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小女孩──沈善宝,不仅能诗擅画,甚至能用书画换取钱财,承担养家的重任。她不仅是神童,更是才华与担当兼备的传奇女生。
  • 明清时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闪耀。其中有一位传奇闺秀席氏女,因擅长画兰而以“佩兰”为号。她不仅能教丈夫写诗,双双结为人间诗侣;而且惊世骇俗,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兰,本名蕊珠,字韵芬,又号道华。她生于常熟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诗人吴伟业的外孙,有诗集四卷;两位姑姑皆是闺秀诗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两卷《绿窗小咏》,是家族引以为傲的才女。席佩兰八九岁时,便熟读《诗经》,以姑姑们为榜样,钻研诗艺,积淀了文思敏捷、辞令娴雅的才华。
  • 苏秦用锥刺大腿,提醒自己发愤苦读;李勣为姊姊煮粥,不小心烧到胡须。
  • 《三国演义》处处蕴含着古人的天机,只是我们有时会忽略那些东西,认为是迷信。刘备的坐骑叫“的卢”,人人都认为他妨主,以为不详。可是真相却像是龙马,可以腾空。关键时刻救了刘备一命。
  • 明清之交的江南无锡,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烟波之风光,也有名流荟萃、诗赋鼎盛之风流。这片吴中繁华之乡,在闺秀文学盛况空前的时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诗词传世的才女——顾贞立。
  • “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明清以来,许多文人认同这一论点,重视女子才华,因而这一时期才女大量涌现,才女文学之繁荣,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评明清才女,大多推举商夫人为冠。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时的江南贤媛商景兰。富庶而风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闺秀数不胜数,商夫人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样的英灵之气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逃至吴国,说服吴王攻破楚国首都;越王句践表面向吴求降,暗中发愤图强,二十二年后一举消灭吴国。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女子抛头露面来养家糊口,在古代称得上是一大奇闻。这位独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兴的名媛淑女黄媛介。她和姐姐黄媛贞,更是一对才女姐妹花。时人对她们有一段知名的评价……
  • “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一出独幕剧,一场独角戏,吟唱着清代女子的才情与心志。这部杂剧名为《乔影》,甫问世就被之管弦,传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颇似有井水处必歌柳永词的盛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