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选译:介绍苏轼的〈方山子传〉

吉光羽
font print 人气: 140
【字号】    
   标签: tags: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愤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所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姓陈名慥,字季常)呀,你怎么会住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由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岐山之下,今陕西凤翔县,境内有歧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他那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他的眉宇间显现着。他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一定是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他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这个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所乐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高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人们想见而不可得见于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正是:

美园广厦,毫不眷恋,英年豪气,不减当年,
偏要住在,穷僻山沟,独有所乐,会心安然。
高人异士,往来其间,噫嘻至哉,得是仙缘。
浩瀚宇宙,风光无限,人各有志,可见一斑!

(事据《苏轼文集.方山子传》)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猿的德行文静稳重,都能仁爱谦让、孝顺慈善。它们群居时互相爱护,吃东西互相推让,行走时排成行列,饮水时遵守秩序。如果有的不幸,失散离群,它就发出哀伤的鸣叫。假如遇到灾难,就把弱小的幼猿,保护起来。
  • 无法想像,没有芭蕉的东方庭院,也无法想像,没有芭蕉的古典文学。没有那一簇簇叶面舒张,深碧漫展的芭蕉叶,开在白粉墙边,湖石畔,生在三月的薰风里,长夏的庭院中。古老的文学,没有那一袭轻碧浓绿的芭蕉,千年来,那夜夜夜夜的雨,竟落向何处呢?那夜雨里,那孤独的,冤屈的,寂寞的,抑郁的,在人世间受遍磨难的孤苦灵魂,又与谁共鸣?
  • 《帝鉴图说》插图《望陵毁观》,描绘唐太宗体从魏徵劝谏,拆毁了台观。(公有领域)
    唐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暴政,不仅“防民之口”,官员们还肉麻的为暴政歌“功”颂“德”,这样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 一座燕子楼,引来文人墨客无限怀念。而楼主是大唐的一名歌妓,名叫关盼盼。白居易、苏轼、文天祥等人吟咏燕子楼,必会提起那位忠贞的美人。
  • 作者:唐莲
  • 这篇短文不过百十字,却写得言辞恳切,充满昂扬健武的气概。直截了当,屡用感叹之语,尤其是文字之洗练而畅达,当是得益于作者少年喜读的《春秋左氏传》。
  • 全文紧扣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之旨展开,这八个字,是作者终生奋斗的目标,是未酬的壮志。
  • 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