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22)

二、何谓“儒学”?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79
【字号】    
   标签: tags:

论到此,我们就可以想见何以儒的“天命”论会如此命运多舛。《庄子》一书记载说孔子老年归道,而后儒极力否认。但到了魏晋时期,王弼等不得不用老庄的道来注释儒的“天道”。宋明的理学(天命)谈得大多了,反而被清儒认为是道德教化功用衰败的罪恶祸首。他们认为王阳明后的弟子清谈无为的功夫说得太多,把“体用”的功夫给废了。甚至有的把明朝灭亡的罪责也推给他们。这是自孔子以仁发明斯道以来,一直为后儒所误置的问题。

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陆象山语,见上引)象山既知夫子之不为,但他既赞叹孟子的做法,他接着说“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实质上,以我看来,孟子这一“十字打开”,是破坏孔子“知天命”——“不可得而闻之”的学说。尽管孟子有“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说法,但其用“仁、义、礼、智、信”来诠释孔子的全部学说,是有些过犹不及的。孟子虽气魄庞大,道貌雄伟,但其对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知天命”境界还是有所欠缺的。从观《孟子》一书,其最精彩的就是“辨言”,即对孔子的“知言”作进一步的发挥。他对儒家“义”的道德功能作了很好的诠释,但对天命观则起到误导的作用。他用“集义”的方法来达到知天命的君子境界,实则是一种错置。我们从《易》和孔子的言论可以看到,“知天命”与“知人”可说是两回事,后儒不知深厚,亦以为孟子的“集义”可以知天命。而“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与“集义”的道德作为有关系吗?孟子以“集义”来充达其“浩然之气”,以此来说“知天命”,实则其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很相似。黑氏以辩证法从无到有,进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统一,最后宣称得到了上帝的绝对精神。这种用理性的思辨方式来理解“天命”,我看与孔子“不可得而闻之”的天道是有所不同的。现代儒学家熊十力先生,用《易经》的“辟”和“翕”来解析天道与黑格尔的辩证统一亦很相似。“辟”为干,“翕”为坤,两者无、有之间进行辩证。“辟”虽是无,但其包含有,翕虽是有,但其又可化为无,万物生生灭灭,忽生忽灭,如此生生息息变化无穷。熊先生还有个很生动的比喻,他用“大海水”和“众沤”来说明乾道无和坤道有的关系:大海水,无论你有多少江河注入,下多少暴雨,它不会加多一点;或你江河断流,久不下雨,它也不会减少一点。“大海水”,它是没有变化的,这就是无。但大海水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组成的,没有众沤,其也就不可能成为大海水。那么,“众沤”,就是有量可变化的实象了。熊先生如此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地来回论述,从而阐述出儒的天道来(见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无独有偶,读熊先生这个论述,我倒想起庄子的道来。庄子借“光耀”与“无有”来论道,“光耀”问“无有”:你到底是有,还是无有?“无有”一句话也不答。光耀仔细看,什么都没有,既看不见,亦摸不着。“光耀”不得不感叹说“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1熊先生说的这个儒道,也就是“光耀”“能有无矣”的道。(光虽然摸不着,但有黑暗对比就看得见光了,所以“光耀”说他可以做到有无。)而不是“无有”那个“无无”的道。我称此种“天道”为意中之意。即造就一个无所不包的天道理念,然后将其道德伦理的“仁义礼智信”包罗进去。说到天道时是无,说到道德伦理时是有,上下来回说,这个天道,是用一个意识包装另一个意识,看似不可说,实际上是可说。后儒将孔子“言浑”的天命学打开,这是否是孔子的原道?这就造成儒学历史上的分野,所谓的“见仁见智”。有见仁则不见智,有见智则不见仁。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赞叹孔子的伟大,他被尊为“圣人”当之无愧。他用一个“仁”字发明斯道,“吾道一以贯之”2下则教化芸芸众生,上则让聪明透顶的人体道韵味无穷,其奥妙全在这个“仁”的“言浑”,不能把仁说清楚,说明白就破坏了“知天命”的君子神圣境界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3。原来孔子的“知天命”是给君子而设的,是给那些极聪明、非常有智慧的人,在穷尽“知人”(知言)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的一个目的,一个观念。这个“天命”以孔子来说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但不可言说。正如牟宗三先生引用古人罗近溪的话说,“真正的仲尼临终不免叹口气。”4牟先生称圣人无体,不可言,又不可以训。这就是说,“知天命”完全是“在其自己”的事,拿来说一说都不可以,天机不可泄,后儒拿来说,这就犯了天条了。宋儒朱熹们还将天道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性”的地步,将君子圣人悟道的方法打开来说,说句不好听的话,叫做后儒用心良苦,反而坏了孔子的道。正如西方那些聪明睿智的哲学家,他们想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这怎么可能呢?你能说明祂,祂就不是万能的了。孔子的天道,正是如此--“天何言哉?”孔子这个“知天命”,是君子之道,是专门为君子设置的大学问。“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可不是一般老百姓的事,这是做君子的事。我们从孔子另一句话亦可以证明“知天命”是君子之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5只有君子知天命才对天命产生敬畏,小人不知道天命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是不怕天命的。也可以说,“知天命”是君子的专利,小人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理解天命的。(待续)@

1《庄子》,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382页。
2《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9页。
3《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页。
4《牟宗三集》,中国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版,291页。
5《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36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我们再来看《易》经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阴阳”作卦,阴爻代表符号为“--”,阳爻代表符号为“-”,经三易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实质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视天下苍生万物由天道而来,吾人对天下万物,特别是人类要有“恻隐之心”,即孔子讲的仁礼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后,都是继承这个“天道”文化传统的。翻开历史记载那些鸿儒俊杰,没有哪一个不谈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国,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个国家兴亡的责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兴亡就不同了,它关系到文化礼教能否传承的事,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这个责任,要由知识分子(士大夫)来担当。
  • (shown)“国家是永久的”,即近似于古人的“天下”;政府、政党皆可更换,说明此不是儒终极服务的目标。其言可说是一针见血,此仅供爱政府、爱党专业户参考。爱党、爱政府与爱国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国历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说明儒学,他不是属于那一朝代,那一个皇帝,那一个政党,那一个国家的;而是天下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财富。
  • (shown)有人说,孔孟的学问,叫“成德之学”,即培养你的道德如何圆满的学问。而以我看,孔孟的学说,也可说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学。
  • (shown)孔孟这套学说,讲的就是天下文化。他要使天下人井然有序,安分守己,和睦相处,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这一套道德说教,都是根据天道的演变而来。故我称其为天下文化。
  • (shown)我们别看就“道、德、仁、艺”四样东西,你要能“通其学”,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儒称孔子为圣人,其中一个原因是孔子博学。
  • (shown)儒者,就是人类文明知识的播种者,儒学,就是人类所需要的学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