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重阳登高的史书记载

夏雨芙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1月10日讯】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反映,“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而《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露秋菊之落英”,则反映了当时的餐菊习俗。重阳节在汉代就有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三国时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据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 重阳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记载,京城长安城外专门筑了一个高台,每逢重九,帽子上插着茱萸的人们纷纷登上高台游玩观景,非常热闹。到了三国、晋代以后,登高之风更为盛行、登高活动更为普遍,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重阳诗”、“登高诗”。诗人李白写道:“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这些登高诗极为后世所称诵。

U◎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 四月十三日,请到享有口碑的南密西根中文学校文化讲座老师杨国雄博士,主讲台湾历史:由众说纷纭的史前讲起,继续探讨枕戈待旦的明郑时代、打杀争夺的清朝时期、国际竞争的荷兰时代、殖民地的日据时代、励精图治的民国时期。杨博士将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细述台湾的过去与未来。家长和学生将一同受益。
  • 唐朝至武后临朝时,奸佞小人满布朝中,这时的宰相狄仁杰能够在相位上,以身作则,坚守大臣之道,应是大唐能够屹立不摇的原因之一。这里讲几个狄公的小故事。
  • 李谧拥有万卷书籍,宋敏求家的藏书丰富。
  • 有宋一代风雅无双,才子才女更是风华绝代。即使在动荡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浊世佳人张玉娘,其文采可与清照齐名,其德行远追班昭遗风。她如幽兰白雪高洁,在韶华芳龄仙逝,走过了短暂却才情双绝的传奇人生。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宋朝的李之仪,立于长江之畔,则以江水之无尽比喻情意之绵长,写下一首流传千年的相思词——《卜算子》……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