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最是美丽的季节 错过了惊蛰将错过什么呢?

作者:容乃加
桃花是惊蛰节气的花中盟主。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98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惊蛰是仲春的第一个节气,也称二月节,四季良辰的中秋时节要赏月,那么仲春赏什么美景呢?“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惊蛰收集了天地间的诗情画意。

为何叫“惊蛰

打雷是惊蛰这个节气的象征。“蛰”是蛰伏在地下冬眠过冬的虫儿们,惊蛰雷一响,虫儿们被惊起,就从地底破户而出,所以叫“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落在公历3月5,6或7日这三日之间。春天里有六个节气,:一阳萌生“立春”来,“雨水”无声润万物,坤雷“惊蛰”震虫户;寒暑平均“春分”到,“清明”化物育菁华,百“谷雨”透欣欣长。用人的一生来比喻的话,惊蛰可说是十五二十时,青春正盛的季节。花开遍地,是大自然送给这个节气的好礼。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雨水的滋润,滋长万物,苏醒了春困。惊蛰日一到,“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大地雷响了,震动地底蛰虫惊醒奔出,迎来“淑景迟迟,和风习习”的舒和之春。

伴随惊蛰雷响起,桃花也绽开了。《瓶史月表》选出的二月百花盟主就是绯桃,“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武陵溪水深几许,笑逐桃花欲问津”。二月天里的良辰美景,桃花开遍溪水边,津渡也隐隐藏在桃荫花间。一路二月花漫放到天涯,笑问,君心能有几多愁?人们感应这样的天地盛礼,产生了“花朝节”的民俗。

绯红桃花。(Pixabay)

二月节ㆍ花朝节  花草共青春

惊蛰节气前后有半个月,短暂的良辰,踏草、赏花、扑蝶,成了古时历朝历代的赏春节俗,各地风俗小异大同,以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二日最多,人们称此日为“花朝节”“踏草节”“挑菜节”或“花神节”。惊蛰“花朝”与中秋“月夕”相对,花月美景,应该是许多人心中难忘的眷恋。

唐德宗皇帝特别重视二月节,又以二月伊始第一天为“中和节”,宫廷内外官署都休假一日,让人们谐和天地的中和之气,舒畅身心,欣欣向荣。唐朝将中和节与上巳节、重阳节并称“三令节”,贞元六年二月的中和节,皇上赐宴群臣百官,会宴于曲江亭,并美于王羲之的永和九年曲水赋诗之上巳宴。

在民间,人们怎样赏玩二月节呢?明朝的二月二日有这样的风俗,“士女皆带蓬叶,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看那时的仕女的青春往事,敏感节气的装扮定格了时髦的风华。

根据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记录的,二月的花朝节、踏草节、挑菜节,许多地方熙熙和和,一片欢喜,元气十足,例如:

《成都志》:二月十五为花朝,为扑蝶会,蜀人又以是日鬻蚕于市,因作乐纵观谓之蚕市。
《壶中赘录》:闽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蜀中以为踏草节。
《萧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秦中岁时记》: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惊蛰节气又叫黄历二月节、天地间洋溢中和之气。 (Pixabay)

南宋京都风物记《乾淳岁时记》中记载,“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后妃、皇子和京都首官都参与挑菜的游戏。每人用金篦从花瓶中挑出一株菜,菜上丝带系着字示赏罚,其实是真赏假罚,给赏的奖品,都是金银杯器珍珠玉翠等等人间极品,游戏宴会上一片喜洋洋。这种风尚也传入贵邸富家。

《礼记‧月令‧仲春》记载,古代的皇帝,在二月节惊蛰时萦怀的是,怎样减少狱中的罪犯,怎样减轻刑罚,为政所念的是怎样去掉人民身上的桎梏,怎样增进人民的自由。皇上在惊蛰节气中的丁日,在国学举行祭祀周公和孔子的祭典,崇敬教育百年树人的功力。然而,南宋朝廷“直把杭州当汴京”,听到惊蛰雷,想到的是奢华欢宴,花瓶罩下重重亡国的暗影,这不也是警醒人的一段历史?

这仲春惊蛰二月天,阳气方盈,无思无念,纯然不动,犹如天真的儿童那样的纯真、处物欣然,没有成见,没有人工的污染。赏尽二月花,“蔼蔼复悠悠,春归十二楼(天上神仙宫阙)”。人们也想要随着天真烂漫的春天回归天上的神仙宫阙吧!

参考文献:
《礼记‧月令‧仲春》
《旧唐书‧德宗本纪》
《乾淳岁时记》
《瓶史月表》
明 田汝成《熙朝乐事》
清 刘灏《广群芳谱》

─点阅【二十四节气】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满”这个名称,让人萌生出青春的气息、等待、向上的美好感受;“小满”节气是一个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节气,节物时鲜对应到健康生活之道,渊源流长。这时节,也是吃“苦”尝“新”过小满的好日子,古来的神传文化丰富了小满的内涵。
  • “昨日春归尽”指出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中华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提醒人夏季养生的要则,想知道吗?立夏民俗与养生有内在的什么关联吗?夏季养生之道提醒你养生的要点。
  • “清明”在春分节气后到来,是二十四节气的三月节,此时节为何称“清明”?一年难得是清明!莫错过天地精华孕育的好礼——清明好景与好滋味!
  • 清明节将来到就联想到祭祖扫墓。其实清明扫墓的民俗形成得很晚,你知道在此民俗形成之前,古人从事哪些活动呢?
  • 宋代理学大家程颢说“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古来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的民俗风情和典故聚集在清明节前后,那些纤细敏觉的词人们,逢清明时节曾有怎样的情怀呢?今人之心与古人交会,有怎样的意会和感动呢?
  • 春分是春天的中点,春分点为何被定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呢?特色古人很珍惜一年中难得的春分节气。传统文化中的春分,有哪些大小事留在人间典籍,养护我们的身心呢?
  • “立春”的起源已久,映现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分之一。我们的古人怎样在“天人合一”的指导下迎接立春,怎样开展新春新希望呢?从天子到万民、从国家到个人实践的立春节俗对当代后人有什么要义与作用吗?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过年”是从除夕前就展开一连串的年节风俗和仪式,带来除旧布新的洗礼,展开一元复始的新气象,其中更展现着历代相传的一种亘古的美德,守护天人相系的纽带。
  •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传统的中国新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家家户户是从这天起,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
  •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开端、领头的节气。“冬至”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冬至一阳生”只是一个阴阳五行的玄虚概念吗?还是一种可以实际观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节气现象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