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色彩带来希望

五藏、五行、五色对照表。(新唐人电视台)
font print 人气: 1412
【字号】    
   标签: tags: , ,

“神韵的色彩令人赞叹,色彩搭配令人叫绝。布料的运用、还有刺绣都是顶级,很有时尚感,我知道这是非常传统的服饰,但我觉得与现代时尚相连,可以成为今天的时尚。神韵服饰展现的是永恒的美,永远不会褪色。”——劳埃德·克莱恩( Lloyd Klein), 国际著名时装设计师

************************************************************************

神韵舞台上的色彩运用曾获得许多艺术界人士的交口称赞,在观看演出之后,众多时尚专业人士也获得了设计创新上的灵感。其实,神韵的这种搭配服装和天幕的色彩运用是建立在传统审美之上的,是神韵与众不同的九大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是缤纷丰富的,传统的染色工艺利用的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如茜草、栀子、红花、苏木、蓝草等,以及大自然中的矿物,如绢云母、石黄、石绿等,用这些天然的木、石提炼出的汁液,可以将丝、麻、布匹染上无穷无尽的不同颜色。“草木染”的技术可以追溯的年代非常古老,在周代时就已经有专门负责染料的“染人”了。

一提到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黄袍加身的皇帝、一袭黑色铠甲的士兵,或是身着朴素布衣的百姓。其实中国古代颜色并不是这么模式化而一成不变的。古人其实很喜欢穿色彩缤纷、艳丽的衣裳。当代人将已经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还原后,发现它们呈现的根本就不是氧化后的黑灰色,而是粉绿、朱红、天蓝、粉红等明亮的七彩颜色,甚至还有当时在西方价比黄金的紫色。我们曾在古书中读到过:“秦,色尚黑。”连崇尚黑色的秦朝士兵都穿着这么缤纷的色彩,那么其它朝代对于鲜艳色彩的偏好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最为人熟知的唐代的仕女画中,尽管古画已经褪色,仍然可见画中仕女穿红着绿,极其艳丽、极其华贵。

其实,在传统的理念中,讲究五色纷呈,五方正色——红、黄、青、白、黑相互调配可以变化出无数间色。上衣多采用正色而下裳多采用间色。古人对五色的认识可以追溯至周代,五色的运用和礼仪、文化、甚至医学都息息相关,而对于五色与人体、宇宙的关系,古人也发展出十分完备的体系。如红、黄、青、白、黑对应着火、土、木、金、水五行,五行又对应着五脏、五种感情等,它们互相关联相通,能够起到相生相克的作用,所以,颜色的运用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身体和心情。

这种理念同样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了:譬如从电磁波谱中,我们得知,颜色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颜色是光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能量的形式,而能量可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现代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还发现了一种颜色疗法,不同的颜色可以带来不同的情绪变化,可以刺激人产生不同的脑电波,也可以使不同的病症得到缓解。比如在治疗疾病上,橙色对治疗抑郁症和哮喘有效果;紫色有助于减轻上瘾症和偏头痛;在心理疗法上,黄色可引起人希望的情绪;淡绿色、浅黄色可使人情绪镇静、安适等等。所以,五彩缤纷的颜色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健康都能够起到奇妙的功效。

当然,太过鲜艳的颜色、如大红大绿的俗艳会让人产生不协调的感受。但是在神韵设计师的妙手之下,明艳和雅致可以同时存在,互相调和、互相依附。协调而艳丽,缤纷又温和的颜色令人在观看演出时感到身心康泰,充满正能量。

***

现代人看到的希腊、罗马雕像都是白色的大理石,可是你知道吗?希腊古典时代的雕像都是彩色的。无独有偶,秦代兵马俑身上的彩色在重见天日的那一刻非常迅速的剥落褪去了,只有当时的发掘者在一刹那间见识过它们的真容。仿佛是神明和古人的英灵刻意要隐藏这些关于古代颜色的秘密。但是,请不要担心这些秘密会永远被历史的风尘掩埋。今天,神韵已经将传统的颜色再一次呈现在舞台的灯光下与世人的眼中。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