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基督教世界中最宏伟的教堂

文/詹姆斯‧霍华德‧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 嘉莲编译
1626年,当圣彼得大教堂完工时,“条条大道通罗马”,在罗马,则是“条条大道通圣彼得大教堂”。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伸开双臂欢迎朝圣者和宾客光临,也提供大家一个聚会的场所。在重要的场合,广场能容纳约30万人。(Aerial-motion/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0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彼得是罗马教会第一位主教,也是天主教会追认的第一任教宗,在耶稣亲自指定下,带领众门徒在罗马建立了基督教。彼得后来以身殉道,而他的遗产流传至今。

公元1500年初,获得神启的教宗尤利乌斯二世(又译儒略二世,Julius II)为了纪念圣彼得和教宗制度的起源,任命文艺复兴建筑师兼画家多纳托‧布拉曼特(又译多纳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为总设计师,建造“基督教世界中最大、最宏伟的教堂”。

此后一百多年里,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一些卓越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相继为建造庄严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天主教译伯多禄大殿)做出了贡献,使得这座大殿成为提供人们神圣体验之地。

尽管布拉曼特的规划没有完全实现,但他开启了拥抱文艺复兴时期真与美的理想、向圣彼得和圣人所体现的神圣原则(divine principles)致敬的旅程,并为创建这座伟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确立了方向。

布拉曼特的目标是通过完美的比例和几何图形让参访者犹如置身神圣的境界中。布拉曼特设计的希腊十字形平面是在一个正方形内,有一个四臂相等的十字架,十字架的中心上方有一个穹顶,四臂的上方各有一个筒形拱(小型的穹顶)。中央的穹顶和四面筒形拱构成等臂的十字。这些元素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圣彼得墓。

布拉曼特设计的希腊十字形平面,十字架的四臂相等,中央的穹顶和四面筒形拱构成等臂的十字。这些元素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圣彼得墓。(Bramante/CC BY-SA 4.0)

穹顶

布拉曼特去世后,教堂的设计方向在拉斐尔等人手中发生了变化。后来,米开朗基罗受命主持修建。他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布拉曼特设计的希腊十字形平面,并且设计建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壮丽的穹顶。

米开朗基罗的设计加大了支撑穹顶的四根立柱,让穹顶以饱满的轮廓向上拔高,向天际延伸;同时将穹顶的重量沿着更垂直的路径转移到下面的柱子。穹顶上端的顶塔在夜间点灯发光,白天则让光线进入建筑内。

米开朗基罗拉高了穹顶,让穹顶向天际延伸,同时技巧地将穹顶的重量沿着更垂直的路径转移到下面的柱子上。穹顶上端的顶塔在夜间点灯发光,白天则让光线进入建筑内。 (alexeyart1/Shutterstock)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向上延伸仿佛直达天际,让神圣的光芒通过顶塔进入大殿中心。 (J.H.Smith/Cartio提供)
1546年,时年72岁的米开朗基罗担任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2007年,在梵蒂冈档案馆发现了大教堂穹顶的一幅红色粉笔草图,咸认出自米开朗基罗手笔,据信是画给打造穹顶的切石工人看的。这张素描绘于1563年,次年大师辞世时,穹顶只完成了基座。(公有领域)

中殿

巴洛克时期在罗马天主教会的指导下开启,其艺术形式趋向动感奇幻,以激发和启悟人们对神的虔信。建筑师卡洛‧马代尔诺(Carlo Maderno)拆除了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教堂正立面,增建了一段长形中殿以容纳更多人,并以富有时代风格的正立面完成了整座大殿的修建。

傍晚时分,中殿宽阔的长廊充满了阳光。虽然后来扩建的中殿因遮挡了穹顶而受到诟病,但也使得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当今世界上内部容积最大的建筑,可以容纳6万人。(gillmar/Shutterstock)
华丽的天花板以格状重复的形式烘托描绘《圣经》场景的镶嵌画。(J.H.Smith/Cartio提供)
中殿内展示着各种著名人物的雕塑,将参观者领入神圣的场景。图为教宗利奥十二世雕像。(J.H.Smith/Cartio提供)
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圣殇》(Pietà)。圣母玛丽亚怀抱着被钉死的耶稣,神情哀而不伤、流露出希望。(J.H.Smith/Cartio提供)

祭坛华盖

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巴洛克艺术重要地标,归功于伟大的建筑师和雕塑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贝尼尼年轻时与画家安尼巴莱‧卡拉契(Annibale Carracci)一同参观圣彼得大教堂,表示希望“为使徒建造一个巨大宝座”。他的愿望实现了。在教宗乌尔巴诺八世(Urban VIII,又译伍朋八世)赞助下,他从28岁起为大教堂的装饰美化创作,历经了半个世纪。

贝尼尼设计的祭坛华盖(Baldacchino)位于大殿主祭坛的核心点,圣彼得墓所在地。这个八层楼(28.74米)高的亭状结构,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制品。

支撑华盖的四根螺旋柱,其灵感来自君士坦丁大帝从耶路撒冷圣殿带回罗马、用于修建老圣彼得大教堂(The Old St. Peter’s Basilica)的12根所罗门柱。铜柱上镀金的月桂树叶和蜜蜂是乌尔巴诺家族的纹章图案。

祭坛华盖立于大殿中心,是教宗做弥撒的两个祭坛之一。高大宏伟、视觉通透的华盖仿佛要将地上的信众和延伸天际的穹顶联系起来。

祭坛华盖立于大殿中心,是教宗做弥撒的两个祭坛之一。足有八层楼高的青铜顶棚使穹顶下的巨大空间变得更加人性化,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圣彼得墓所在的位置。(J.H.Smith/Cartio提供)
半圆形桶形穹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祭坛华盖和圣彼得墓正上方的大穹顶。空间感传递出的宏大气势让人心生敬畏。 (J.H.Smith/Cartio提供)

圣彼得宝座

贝尼尼还以“圣彼得宝座”(Cathedra of Petri)创造出圣灵的戏剧性体验。代表拉丁和希腊教会四位圣徒的巨大青铜雕像,轻松托起传说中使徒坐过的“圣彼得之椅”;夕阳西下时,金光透过椭圆形窗子照射进来,映照出窗子中心象征圣灵的白鸽;随着雕塑的金色光芒延展开来,一众小天使飘在神圣的云彩中,衬托着彼得的青铜宝座。

支撑着祭坛华盖的四根螺旋形铜柱,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圣彼得宝座”。夕阳西下时,金光透过椭圆形窗子照射进来,随着雕塑的金色光芒延展开来。一众小天使飘在神圣的云彩中,衬托着彼得的青铜宝座。 (J.H.Smith/Cartio提供)

最终,贝尼尼以圣彼得广场完成了教堂建筑群。广场两侧的柱廊就像张开的巨大双臂,拥抱和欢迎远道而来觐见教宗、体验神性并见证圣彼得遗产的朝圣者。◇

大殿二楼中央的凉廊(loggia,译注:意大利常见的建筑形式,即在建筑立面的外侧修建的走廊)是现任教宗现身布道的地方。教宗作为上帝的代表,与正立面顶部排列的12位使徒站在一起。十二门徒是耶稣最亲密的弟子,他们分别立于12根科林斯式巨柱(Corinthian order)之上,或许寓有担当罗马天主教会支柱的含义。(J.H.Smith/Cartio提供)
从圣彼得大教堂上方,可以遥望圣天使桥(St. Angelo Bridge),这是连通罗马本土和圣彼得大教堂的通道。圣彼得广场上有两座大喷泉、标志着圣彼得殉道地点的古埃及方尖碑,以及两侧像张开臂膀迎接朝圣者的柱廊。(J.H.Smith/Cartio提供)

原文St. Peter’s Basilica: The Most Magnificent Church in All of Christendom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