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法国艺术家迷人的一面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笔下的巴黎人面面观

艺术家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描绘法国动荡时期的巴黎人肖像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吴约翰编译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土耳其花园咖啡馆入口》(Entrance to the Jardin Turc),1812年创作。油彩、画布;28 7/8×36英寸。洛杉矶J‧保罗‧盖蒂博物馆。(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7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没听过法国艺术家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1761年—1845年)的名字?放心,很多人跟你一样。

2019年伦敦国家美术馆举办展览,主题“布瓦伊:巴黎人的生活日常”(Boilly: Scenes of Parisian Life),专家在开场白中提到,艺术家布瓦伊在英国几乎没有知名度,主要因为没有人完整地研究过他的作品。

19世纪前后十年是法国历史上极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年)、拿破仑战争(1803─1815年)以及之后的波旁复辟时期(1814─1830年)和国王路易十八的统治等等大事。布瓦伊(1761─1845年)描绘了当时巴黎人的各种样貌。

布瓦伊擅长画肖像,他画了大约5,000幅小幅肖像画,有专家认为这样的数量算少。布瓦伊绘画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聪明睿智,创作令人赏心悦目的错视画(trompe l’oeil,欺瞒眼睛,译注:一种逼真到能骗过人眼的作画技巧);有时也创作挖苦人的讽刺画(scathing caricatures),当中有许多是自画像。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男士肖像》(Portrait of a Man),创作时间不详。油彩、画布;22.2×17.5cm。1971年哈利‧斯珀林 (Harry G. Sperling)遗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领域)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绅士肖像》(Portrait of a Gentleman),约1800年创作。油彩、画布;22.6×16.8cm。玛丽莲和卡尔文‧格罗斯(Marilyn B. and Calvin B. Gross)赠;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公有领域)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女士肖像》(Portrait of a Lady),约1800年创作。油彩、画布;21.6×16.8cm。博物馆成立25周年纪念,玛丽莲和卡尔文‧格罗斯赠;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公有领域)

布瓦伊描绘的巴黎,从大街道到法国社会的最高阶层人物都有。他是第一位从事这样的创作的法国艺术家,描绘了约500幅以日常生活为场景的风俗画(genre paintings),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画作。

肖像画与错视画

布瓦伊是木雕师傅的儿子,从小在拉巴塞(La Bassée)长大,拉巴塞位于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阿拉斯(Arras)。当时那里的错视画与邻近的佛兰德斯(Flanders)地区一样流行。布瓦伊跟随当地画家纪尧姆-多米尼克-雅克唐雷(Guillaume-Dominique-Jacques Doncre)学习错视画。他在哪里学习肖像画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在1779年开始成为职业画家,当时约莫18岁。

画中小男孩打扮成马木路克士兵(Mamluk warrior)。马木路克士兵于1798年后随拿破仑从埃及来到巴黎。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男孩肖像》(Portrait of a Boy),约1805年创作。油彩、画布;72.2×59.4cm。2019年尤金和克莱尔‧肖慈善信托基金(the Eugene V. and Clare E. Thaw Charitable Trust)捐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公有领域)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穿着帝王侍从制服的德加尔兹‧德‧马尔维拉德男爵》(Baron de Galz de Malvirade, in the Uniform of the Emperor’s Page)。油彩、画布。法国波尔多(Bordeaux)装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Decorative Arts)。(公有领域)

1800年,布瓦伊创作了一幅名为“欺瞒眼睛”(Trompe L’oeil)的错视画。这个新词于是成为这类错视艺术流派的名称,错视艺术源自古希腊。

当他的错视画作品《绘画集》(A Collection of Drawings)在罗浮宫展出时,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画作,以致于博物馆人员必须架起栏杆管控参观人潮。

布瓦伊于1800年初期创作的一幅错视画,展示他在肖像画和仿真画方面的技巧。画中绘制了一枚硬币、一片玻璃镜片、各种小图画以及草图习作,另外还有一小幅年轻人的肖像。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幅画,很难判断木制画框是真的还是假的,彩色皱褶画纸暗示它是一幅错视画。通常,艺术家会在错视画作中放置一些线索,例如裂痕、折痕、纸张上的折角,或碎玻璃等。

点击观看图片: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错视画》,1800年代初期创作。

布瓦伊受到北方文艺复兴大师的启发,尤其是荷兰大师,致使他一生都在收集荷兰绘画作品。经常有人拿布瓦伊和荷兰黄金时代画家杰瑞特‧道(Gerrit Dou)相比,后者擅长小型、精致的风俗画和错视画。荷兰画家在许多作品中会以窗户为主题;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著名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笔下的女士在窗边的光线下读信的模样。

身处启蒙时代(the Age of Enlightenment)的布瓦伊,对于天文学上的新发现随手可得。他对光学特别感兴趣,于是他的画中会出现一些科学仪器,例如《窗边的女孩》(A Girl at a Window)。这幅画呈现艺术家出色的笔触,看起来像是版画,以灰色调呈现许多不同物件的表面,像是柔软的皮肤和丝绸、金属、玻璃和石头等。受艺术家杰瑞特‧道的影响,布瓦伊也在窗台下描绘浅浮雕。《窗边的女孩》最早的版本是彩色的。这幅以灰色单色调技法(grisaille)绘制的作品正好给现已遗失的彩色版本留下记录。

点击观看图片: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窗边的女孩》,1799年后创作。

描绘历史的画作

布瓦伊在作品《土耳其花园咖啡馆门口》(Entrance to the Jardin Turc)里完美捕捉拿破仑时代喧嚣的巴黎,这幅作品与草图都可在洛杉矶盖蒂博物馆(the Getty Center)里欣赏到。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土耳其花园咖啡馆门口草图》,约1810至1812创作。棕色墨水及石墨;27.9×38.1cm。洛杉矶J‧保罗‧盖蒂博物馆(The J. Paul Getty Museum)。(公有领域)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土耳其花园咖啡馆门口》,1812年创作。油彩、画布;73.4×91.4cm。洛杉矶J‧保罗‧盖蒂博物馆。(公有领域)

布瓦伊住在咖啡馆附近,他一定看过巴黎人在林荫大道阴凉处乘凉等类似的景象。他选择以街头手摇风琴师(organ grinder)与木偶戏娱乐群众的场景来绘制作品。画面左边,有位孩子向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展示他温驯的土拨鼠宠物。场景中有些人物来自布瓦伊的肖像作品。树干旁有位身穿白衣的女士像是在做白日梦,呼应身边另一位保姆。布瓦伊也将自己画入画中,他戴着高礼帽与眼镜,静静地观察着我们,一如他看待人生的方式。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五个艺术家自画像习作》(Study Sheet With 5 Self-Portraits of the Artist),约1810年创作。黑色粉笔、白色加强效果、纸;16.2×22.6cm。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经常将自己画入作品中。拉姆斯伯里庄园基金会(The Ramsbury Manor Foundation),英国威尔特郡(Wiltshire)拉姆斯伯里(Ramsbury)。(公有领域)

布瓦伊最值得一提的历史画作是一幅纪念拿破仑加冕的画作,公认是当时最高的艺术形式。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选在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Cathedral)举行盛大的加冕仪式,而不在法国传统加冕的地点,位于东北部城市兰斯(Reims)的兰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

拿破仑委托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创作一幅纪念这段具有历史意义且史无前例的事件。大卫果真没让人失望。那幅宏伟的画作《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帝王拿破仑的祝圣典礼和王后约瑟芬的加冕典礼》(The 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and the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éphine in Notre-Dame Cathedral on 2 December 1804),常简称为“拿破仑加冕典礼”(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高近20英尺、宽33英尺(约610x1006cm),展现长达三小时壮观的仪式及其精神。大卫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这幅作品,画作展现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Joséphine)在法国和外国政要簇拥下,跪着从丈夫手中接过王后王冠的那一刻。拿破仑一见到这幅巨作立刻惊呼:“这幅画值得好好欣赏!”

1808年,大卫首次在罗浮宫的年度法国王家绘画雕塑学院(French Royal Academy)展览厅展出这幅画作。

王室委托布瓦伊绘制一幅大卫的画作在罗浮宫受到大众欢迎的作品。布瓦伊写信给大卫希望征求对方允许复制他的作品。大卫亲自来到布瓦伊的工作室却扑了空,于是留下一张充满趣味的字条:

“大卫亲自来答复布瓦伊大师了:同意复制,因为我有充分理由相信您才华出众,最重要的是,您想绘制的主题将赢得无数赞美。此刻我想到这幅画从展览厅回来后仍卷起收藏着;只要布瓦伊大师需要,近日可随时来索邦广场(place de Sorbonne)我的工作室找我,大卫会为布瓦伊的作品提供任何必要的协助,这个绝佳的提议,只有布瓦伊独有。”

“我(大卫)已经观察过那些来看我作品的人群,我们来看看是否我俩英雄所见略同。”

拿破仑的加冕典礼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作品能让法国人以最近的距离了解史事。游客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即可欣赏到布瓦伊的完成品《公众在罗浮宫观看大卫的“拿破仑加冕”》( The Public Viewing David’s ‘Coronation’ at the Louvre)。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作品《公众在罗浮宫观看大卫的“拿破仑加冕”》,1810年创作。油彩、画布;61.6×82.6cm。2012年查尔斯‧莱特曼(Charles Wrightsman)夫人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公有领域)

画中兴奋的人群争相观看大卫的画,感受拿破仑加冕的场景。父母亲让孩子高高坐在肩膀上欣赏这幅画,人群中也有一些人指着画中某些场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荣誉馆长凯瑟琳‧贝杰(Katharine Baetjer)在博物馆网站上的录音档中说道,画面左侧有一名头戴双角帽(bicorne hat)的军官大声朗读画作导览,指出大卫画里所有显要的人物。布瓦伊利用三顶双角帽引导我们聚焦在大卫画作的焦点:约瑟芬。此外,博物馆网站也提到,群众摘下帽子的原因:“可能出于对王室夫妇致敬,也可能是想获得更好的视野”。

画面里有六张脸来自布瓦伊之前画过的艺术家、政治家和文人的肖像。他把儿子朱利安(Julien)的侧脸也绘入画中,当时朱利安13岁左右,位置就在穿蓝色洋装小女孩的上方。此外,画里戴着眼镜手持高礼帽仔细端详画作的男人就是画家布瓦伊本人。

透过布瓦伊的画作,我们能看到巴黎、巴黎人,以及那些影响或塑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还有欧洲和美国的历史事件。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的许多草图习作在法国里尔美术宫(the Lille Palace of Fine Arts)展览。这些草图是为了准备作品《伊萨贝工作室的艺术家聚会》(Meeting of Artists in Isabey’s Studio)而绘制。(公有领域)

苏富比拍卖师詹姆斯‧麦克唐纳(James Macdonald)在拍卖图录中写道:“布瓦伊描绘法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鲜明耀眼,包括艺术家、医生、士兵、贵族、妇女、儿童等。整体上来看,布瓦伊的肖像画似乎比那个时代的任何纪念碑或艺术品更能捕捉那个时代。”

原文:The Thousand Parisian Faces of Louis-Léopold Boilly’s Ar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能传达美和传统价值观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或工艺师。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宣传,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国作家史丹利‧霍洛维茨(Stanley Horowitz)写道:“冬天就像蚀刻版画,春天是水彩画,夏天像油画,而秋天是综合四季的马赛克(镶嵌画)。”几世纪以来,诗人与作家用笔歌颂四季,而画家用色彩使之流传千古。
评论